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地推進新時期國家野外站建設發展,進一步完善國家野外站布局。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辦公廳公布了新一批《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名單共涉及全國69家野外站,其中,依托複旦大學建設的“長江河口濕地生態係統上海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長江口濕地站”)成功入選,實現了複旦大學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零”的突破,將成為複旦大學生態學、生物學、環境科學、地學(大氣與海洋科學)、大數據科學等多個學科開展交叉研究的重要平台。
長江河口濕地具有開放性、敏感性、脆弱性和複雜性等多重特點,是我國典型的潮間帶灘塗濕地,其中最具特色的鹽沼濕地麵積占全國1/4。這一區域因此成為探討河口濕地生態演替和生態係統服務及其形成機理的天然實驗室。複旦大學在長江河口濕地的野外科學觀測和研究工作已有20餘年的積累,1998年建立長江河口灣濕地生態站,2000年獲批複旦大學校級台站,2007年建立上海崇明東灘濕地生態係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通過上海市科委驗收,2012年獲評教育部野外實踐教育基地,2013年與上海崇明東灘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區合作共建並晉升為國家林業局野外台站,2019年先後認定為教育部野外台站、獲批建設上海市野外台站。
主觀測場和分觀測場
野外觀測設施-碳通量觀測塔
科研樓
野外氣象站
複旦大學高度重視野外台站的建設和發展,將建設“長江河口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作為學校首批“雙一流”建設的重點培育項目,投入專項經費支持台站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同時,長江口濕地站的建設還獲得了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實集團及其下屬東灘濕地公園、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等單位,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等政府部門及國內多位同行專家的大力支持。
長江口濕地站建設過程中高度體現複旦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目前已彙聚了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係、大氣與海洋科學係和大數據學院等院係的40餘位教師,以及崇明東灘保護區、東灘濕地公園的10餘名生態管理工作者參加建設,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27人,並配置有專職技術保障人員。
近五年,長江口濕地站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課題、基金委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點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60餘項。依托本站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Science、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刊物發表論文150餘篇,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以及實施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和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一體化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基於本站成果,由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實施的“上海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製和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麵向未來,長江口濕地站將根據《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管理辦法》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發展方案(2019—2025)》的相關要求,進一步圍繞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需要強大的生態科技保障這一迫切需求,瞄準國際前沿,通過多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集成等手段,深入研究區域自然過程與人類活動對河口濕地的影響過程及機理,探討河口濕地生態係統健康維持及生態安全調控策略,豐富和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河口濕地生態學,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並為我國沿江、沿海地區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和技術服務,以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河口濕地生態站為目標,進一步提升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