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北大兩個項目入選
2022-04-02 10:07
北京大學
作者:

  2022年3月31日,經過多輪激烈角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掘的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從全國1700餘項考古發掘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至此,自1990年國家文物局開始評選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以來,北大考古師生參與的重要考古發現已達34項,位居全國高校首位。

一、四川稻城皮洛遺址

  皮洛遺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地理坐標為 29°02′28″N, 100°16′43″E,平均海拔3750米,地處金沙江二級支流傍河的三級階地上。遺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麵積約100萬平方米,是青藏高原上發現的一處規模宏大、地層堆積連續、文化類型豐富多樣的罕見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2020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7級校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主任鄭喆軒在川西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專項調查工作中發現了皮洛遺址。2021年4—11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院聯合考古隊對皮洛遺址進行了係統發掘,發掘麵積200平方米,獲得重要發現。


皮洛遺址位置圖

  皮洛遺址發掘項目由考古文博學院何嘉寧副教授擔任領隊,鄭喆軒擔任執行領隊。依托考古文博學院完備的學科體係和北京大學的學科優勢,皮洛遺址的現場發掘、多學科綜合研究方麵得到了學院學校的全方位支持,建立了包括科技考古、古DNA在內的科研團隊。考古文博學院王幼平教授擔任此項目的學術顧問,指導發掘工作的展開;馮玥博士等全程參與了發掘及整理工作。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夏正楷教授、張家富教授團隊參與了皮洛遺址項目的光釋光測年和古環境研究。

  此次發掘揭露出7個連續的舊石器文化層,獲得石製品7000餘件,清理了多個人類活動麵,發現了半環狀“石圈”等遺跡以及燒石、疑似有刻畫痕跡岩塊等重要遺物。地層呈紅-黃土交替的特征,反映了氣候的冷暖波動,經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年代學實驗室的光釋光初步測年結果,遺址上部地層的年代不晚於距今13萬年。

皮洛遺址典型地層序列

  根據地層和出土遺物,可初步將皮洛遺址的舊石器遺存分為三期:第一期,④-⑧層,為砂岩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組合以邊刮器、凹缺器、鋸齒刃器、砍砸器等為主;第二期,以第③層為代表,新出現了以板岩為主要原料製作精致的手斧、手鎬、薄刃斧等器物類型;第三期,以第②層為代表,新出現了加工複雜的小型石英石製品,兩麵加工工具的尺寸也明顯縮小。這一序列係統展示了遺址內“簡單石核石片組合-阿舍利技術體係-小石片石器和小型兩麵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過程,建立了四川和中國西南地區連貫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也為該區域其他遺址和相關材料樹立了對比研究的參照和標尺。

皮洛遺址出土石器分期圖

  皮洛遺址所發現的手斧、薄刃斧、手鎬等工具組合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遺存,也是目前東亞地區技術最為典型、形態最為成熟的阿舍利組合,為探討東亞地區阿舍利技術體係的起源、分布、傳播及相關遠古人類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證據。皮洛遺址連續的地層堆積和清楚的石器技術演變序列表明,擁有不同技術體係的人群都曾陸續進入高海拔地區並在皮洛遺址繁衍生息。從中更新世晚期開始,青藏高原西南麓已經存在大範圍的人類活動,充分展現了早期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能力、方式和曆史進程,遺址也提供了該地區古環境變化與人類適應耦合關係的重要標尺。

皮洛遺址聯合考古隊員(左二鄭喆軒,左三王幼平教授,左四何嘉寧副教授,右四馮玥博士)

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郊,地處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流域,麵積約12平方公裏。自1986年發現了1、2號祭祀坑,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2019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長、北大考古1980級校友雷雨與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北大考古2006級校友冉宏林在田野工作的過程中,在1、2號“祭祀坑”附近區域相繼發現確認了6座不同規模的器物坑,編號K3-K8號坑。其後從2020年3月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了自1986年後對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新一輪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8號坑出土青銅麵具

  自啟動發掘至今,共計發掘麵積1202平方米,發現“祭祀坑”6個、灰坑78個、灰溝55條、柱洞341個、房址4座、墓葬2座,初步摸清了祭祀區的分布範圍和內部布局。特別是目前在祭祀區內發現8座長方形器物坑(含1986年發掘的K1和K2)、2座矩形溝槽、1座大型建築等,初步判斷都與三星堆時期的祭祀活動有關。結合上述層位關係、出土器物以及碳十四測年結果初步判斷,K3、K4、K7和K8的年代為距今約3200年至3000年,K5和K6年代稍晚。

三星堆祭祀遺址發掘區近期全景

  在此次田野工作中,北京大學三星堆考古隊由趙昊副教授帶隊,直接負責8號坑的發掘工作。該坑位於發掘區東南角,麵積近20平方米,是所有器物坑中麵積最大的一座。目前,北大考古隊在8號坑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一係列重大發現。目前,8號坑已經提取的編號文物或殘片總數已超過5200餘件。其中完成象牙提取370餘根,玉器350餘件、金器370餘件。僅新暴露出土的青銅人頭像就超過60件。

三星堆8號祭祀坑三維建模

  更為重要的是,一大批新器物、新現象在北大考古人的精細工作下逐漸展現於世人麵前。如大型青銅立人神獸,是三星堆目前發現的最大體積的動物造型青銅器;多級人像青銅神壇,直接反映了古蜀人祭祀場景。虎頭龍身青銅像、頂尊倒立神人像、黃金麵具青銅頭像等器物,均為此前中國青銅時代前所未見的大型銅器,引起了學術界和媒體的高度關注。此外,8號坑中還發現了大量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國內其他地區文化因素的古代遺物。

8號坑中象牙的密集堆積

8號坑中的多級青銅神壇近況

  三星堆田野考古項目中,特別顯示出了北京大學考古學的高水平人才培養戰略的長期成效。作為中國最早構建規範化考古教學與研究的高校,北大考古為中國各地的考古事業輸送了大批傑出人才。在此次三星堆項目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上海大學等多家主要參與單位中,北大考古畢業生都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3號祭祀坑的主要負責人徐斐宏,4號祭祀坑的主要負責人許丹陽,5、6、7號坑的主要負責人黎海超、馬永超,乃至發掘領隊雷雨先生和執行領隊冉宏林,都是不同年代北大考古培養出的實幹人才。

發掘人員在細心清理8號坑灰燼堆積層中的文物碎片

文保人員在8號坑中對象牙進行打包作業

  目前,三星堆祭祀區的田野工作仍在繼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將繼續與兄弟單位全力以赴,做好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

戰鬥在8號坑田野工作一線的北大三星堆考古隊

  在“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北大考古參與工作的有2項入選,有4項進入初選項目,這是北大考古以田野考古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的體現。

  北大考古專業教育七十年來,北大考古堅持“授業於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的理念,一代代北大考古人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紮根田野,埋頭苦幹,將立德樹人和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形成了引領中國考古學的“北大模式”,影響深遠,其內涵也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如今實習課程實現不同專業學生全覆蓋,包括考古、博物館、文物保護、文物建築、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考古學方向)等專業及方向,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新增“保護、利用”,以及實驗考古等環節和信息化內容,從而形成更為完整的全新的訓練模式。在國內高校考古專業中,考古文博學院擁有學科結構和專業領域最為完整的教師團隊。“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先後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授課教師入選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將解決考古學術問題的重要遺址作為實習基地,將學生學習內容與重大科研相結合。

  在田野中尋求真知,守正創新,務實致遠。目前,考古文博學院積極推動校地合作,正在重點建設山東臨淄、陝西周原、寧夏鹽池三個標準化的實習基地,同時積極籌措海外考古基地。根據新時期考古學科發展的情況,考古文博學院正大力推動考古實習基地的標準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國際化,即“基地+”的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田野考古發掘的新方法和新理論,同時進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的教學體係,依托考古實習基地建設虛擬教室,改革田野實習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推動在高校田野教學實踐中5G和VR技術的新應用,把實習基地及田野考古工作建設成傳播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中國文化的新名片。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