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時16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星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多載荷細顆粒物高精度探測全鏈路仿真方麵的相關研究成果,為該衛星載荷的立項和研製成功提供了關鍵數據和理論支撐。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部署科研任務,目標填補高精度大氣成分探測等技術空白。衛星裝載多台光學遙感儀器,是一顆集CO₂激光主動探測、細顆粒物立體探測、氣態汙染物探測和地表環境探測的多要素綜合監測衛星。該衛星國際上首次采用了主被動結合、多手段綜合的探測體製,通過裝載不同類型、不同原理的載荷,對大氣進行分層“CT”掃描。衛星首次實現全球氣溶膠光學厚度、形狀和尺寸等垂直分布信息的獲取,綜合反演多種遙感數據,大幅提升細顆粒物探測精度,實現對近地麵細顆粒物(PM2.5等)濃度的高精度監測,為大氣汙染精準防治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南開大學光學工程學科劉偉偉教授、趙星教授組織學科青年科研人員,針對大氣細顆粒物遙感衛星主被動結合、多手段綜合探測的衛星載荷配置方案,建立了複雜大氣環境下多維跨尺度光學參數融合的計算模型,完成了多載荷細顆粒物高精度探測的全鏈路正演研究。研究成果突破了傳統在軌測量技術需要利用地麵站測量數據進行標定的局限性,應用於衛星的設計與立項論證,解決了我國大氣細顆粒物濃度和分布區域性差異大、大氣汙染較為嚴重,而國際上缺乏相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的難題。為確保衛星入軌後載荷的探測能力和效能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為大氣中細顆粒物(PM2.5等)濃度和分布的在軌高精度定量化監測,以及衛星研製總體單位開展進一步多載荷指標綜合設計優化提供了主要依據,有力地保障了衛星研製立項及工作按進度實施,獲得了衛星研製總體單位的高度肯定。
南開大學光學工程學科依托南開大學電光學院現代光學研究所建設,在母國光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長期開展現代光學信息處理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研究所立足學科特色,積極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以前期研製成功的在軌空間實驗室有害氣體檢測裝置以及此項研究成果為支撐,該團隊獲得2021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悉,此次發射成功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際首顆具備二氧化碳激光探測能力的衛星,能夠大幅提升全球碳監測和空氣質量監測能力,衛星在軌應用後將實現對生態環境、氣象和農業等多領域定量遙感服務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與碳達峰、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推動航天強國建設。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