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海洋學院院長,江科大邀您一起邁向未來。”4月海軍節前夕,隨著招募“英雄帖”海內外發布,江蘇科技大學新組建的海洋學院進入各方視野。這所以“海洋、船舶、蠶桑”為鮮明特色的高等學府,全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向海圖強打造“海洋人才高地”進程再獲實質性進展。
致力建成“國內一流造船大學”的江蘇科技大學堅持以國家需求為驅動,全力對接海洋強國戰略和江蘇海洋強省發展規劃,集聚資源要素,強化 “海洋”辦學特色,積極培養海洋類緊缺型高層次創新人才。據校方介紹,從2022年開始,海洋學院新增“海洋信息工程”本科專業將招收首批學生,年內預計海洋學院5個本科專業、3個碩博士點的在校生總人數達到1300,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約為3:1。
集聚要素,擦亮“海洋”名片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據《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全國海洋生產總值2021年突破9萬億元,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8%。此前不久發布的《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顯示,為了持續發揮“藍色引擎”作用,到2025年,江蘇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要達到1.1萬億元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8%。與此同時,業界專家指出,海洋產業體係不完善,海洋科技和人才支撐不足,已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桎梏之一。當前急需培養高端海洋人才,支撐海洋經濟發展客觀需要。
“經過多年的論證、籌建,今年2月底,學校印發了成立海洋學院的文件,4月18日宣布了學院領導班子,海洋學院正式運行。”江蘇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葛世倫告訴記者,成立海洋學院,既是搶抓海洋強國戰略機遇的戰略舉措,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舉措。
聚焦海洋裝備研發關鍵技術,學校將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積極培養海洋類緊缺型高層次創新人才,進一步彰顯“海洋”特色。係統構建以海洋信息、海洋新能源開發為特色的海洋技術與工程學科體係,做強水聲工程學科方向,聚焦深遠海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空間利用技術、極地深海前沿理論及裝備設計技術等研究領域,提升海工裝備科技創新能力。在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資源開發、海洋信息感知、海洋產業經濟等方麵聚力作為,形成一批具有引領性、突破性作用的創新成果,提高學校在學術研究、學術創新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海洋學院的成立,將形成校內海洋科研人才、特色專業、學科方向、海洋類實驗室等資源集聚。例如,我校水聲工程二級博士點方向原來由電信學院、船海學院、能動學院3個學院共同建設,組建海洋學院時,從事水聲科研方向的教師全部調入海洋學院,形成合力。”江蘇科技大學副校長嵇春豔目前兼任海洋學院院長,她介紹學院擁有水聲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電子信息專業學位碩士點,設有水聲工程、海洋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5個本科專業,擬新增海洋機器人、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等專業。
產教研融合,培養“藍色”人才
“結合新冠病毒防控的實際需求,我們這個項目主要圍繞傳染性病毒檢測為研究方向,通過光電信號實時采集以及數據融合算法判斷樣本屬性,在應對突發傳染性疾病時可進行快速診斷,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早期防控提供有效技術手段。”謝雨珊是江蘇科技大學2018級水聲工程專業學生,她和團隊同學正在導師朱璡副教授帶領下,開展《醫者仁“芯”——突發傳染性病毒快速篩查醫學設備領軍者》創新研究。這一項目已經入選學校“挑戰杯”和“互聯網+”培育項目,積極備戰省級、國家級賽事。
朱璡是海洋學院海洋信息係主任,主要從事智能傳感檢測係統、無線傳感器網絡以及AI圖像處理等技術研究。2022年,朱璡所在的海洋學院60多位教師,已經形成水聲信息獲取與安全技術、雷達通信一體化、信號傳感檢測與處理等7個科研團隊。團隊老師帶領學生開展本科生創新,共獲得本科生創新項目校級立項51項,實現了本科生參與創新覆蓋率100%。
立足海洋、服務國防,是江蘇科技大學培養“藍色”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在海洋學院的探索實踐中,學校瞄準打造“海洋信息工程師”的搖籃,按照新工科要求,重構“海洋”特色課程體係。依托現代優化理論及應用教學、電子信息綜合實踐教學等5個教學團隊,開展教學改革研究,課程思政建設;依托7個科研團隊,開展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學生培養。
進入大二,學生們的宿舍就成為了第二實驗室。秉承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學校強化實踐,構建了本科生四年不斷線“實踐+實訓+競賽+畢業設計”實踐體係。在海洋學院每間學生宿舍,配備2塊51單片機、1塊STM32、1塊FPGA開發板、1台帶信號源的雙通道示波器,保證學生100%具有本科生創新、宿舍實驗室等實踐經曆。隨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推進,課堂教學(線上線下教室)、第二課堂(企業參觀見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宿舍實驗室,正成為青年學子認同並熱衷參與的“多元課堂”。
依托與中船海鷹企業集團等海洋領域央企名企科研合作基礎,江蘇科技大學攜手企業共建“藍色”人才實習實踐基地,著手推進全景式產教研融合人才培養。學校強化科研反哺教學理念,聚焦課程、教材、案例庫等精品教學資源建設,引導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特色實驗裝置和教學案例。依托省級高水平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努力打造國際化、行業化“雙師型”導師隊伍,促進海洋技術發展、產業變革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校企聯動、學做結合、工學交替”的長效育人機製。
“截至2021年11月,世界上有585人到過100公裏以上的太空。而在被稱為地球第四級的馬裏亞納海溝,至今隻有10幾人到過。”在海洋學院專業分流宣講會上,學院黨委楊奕飛書記告訴青年學生,人類正在進入海洋內部,海洋強國必須優先發展海洋技術與裝備,“加入我們一起遠航。”
向海發展,持續深藍探索
“依托海工產業,聚焦海洋技術。”圍繞海洋關鍵核心科學技術問題,以海洋重大科研項目和海洋科技前沿技術為驅動,牽引海洋類緊缺型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循著這一鏈條,江蘇科技大學探索深藍之路無限延展。
在水聲工程方向,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學院已經實現“本碩博”貫通培養。學校特聘院士、中國工程院楊德森院士帶領水聲工程方向團隊,針對矢量陣近場聚焦源識別、反向聲激勵傳遞路徑分析等方麵開展了基礎原創性研究工作,為解決我國聲隱身狀態測試與評估重大技術難點做出貢獻。學院王彪教授、張友文教授等針對水聲通信所麵臨的通信安全難以保障難題,基於海洋環境感知開展智能水聲隱蔽通信技術研究,解決如何自適應地利用環境噪聲實現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水聲通信技術,為構建水下通信網絡及水下安全通信提供了技術支撐。
任何一個海工產品的研發,必需要經過海上試驗。嵇春豔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海洋工程結構水動力學理論與可靠性評估方法”主持人。在工信部支持下,她勇挑重擔,承擔了浮式防波堤的設計和海上試驗項目,聯合中國船舶集團第702所、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等國內優勢單位,共同聯合攻關、克服了在安裝過程中南海土台風襲擊、地質地貌複雜等一係列難題,最終順利完成了浮式防波堤工程樣機的設計和海上試驗與示範。所研發的新型浮式防波堤,有效提高了消波性能,極大降低了經濟成本。目前浮式防波堤已經海試近3年,運行良好,各項海上監測數據性能優異。
海洋學院成立後,江蘇科技大學特聘中國工程院李華軍院士指導海洋學院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團隊組建和學科發展規劃。李華軍院士作為著名海洋工程專家,長期從事海洋工程結構與水動力學及安全防災技術研究,圍繞海洋資源開發的國家重大需求,在新型海工結構的設計施工以及安全運維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他的帶領下,學院將圍繞海洋新能源開發技術、海洋空間利用技術等研究方向組建高水平學術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升我校在海洋工程與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與技術實力。
談及學校全力打造“海洋”特色科教航船時,江蘇科技大學校長周南平介紹,建設具有江科大特色的研究教學型海洋學院,是做強、做實學校“海洋”特色的重要舉措。學校將堅持麵向未來、交叉融合、科教結合、開放創新的發展理念,做強水聲工程博士點學科方向,做特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做優海洋技術與工程學科,發展海洋信息工程等新興專業,構建海洋特色學科與專業交叉融合平台,助力船海學科群進入一流學科,為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提供強有力支撐。
從“向海發展”到“向海圖強”,作為江蘇省唯一一所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為主要服務麵向的行業特色型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正向著深藍勇毅前行,不懈探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