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發表了海洋-大氣環境中微(納米)塑料研究重要進展。這篇前瞻性論文彙集了33位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和塑料汙染方麵的國際專家的成果和觀點,強調了將海洋-大氣傳輸納入整個塑料循環研究的重要性。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道季教授和劉凱博士為共同合作作者,文中海洋-大氣微塑料研究的主要成果出自李道季教授領銜的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汙染問題研究團隊。
李道季教授團隊在海南三亞出海開展海洋塑料和微塑料調查
《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刊發海洋-大氣環境中微(納米)塑料研究重要進展(原文出自:Deonie Allen et al.: Micro- and nanoplastics in the marine-atmospheric environment.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2).)
12國33位科學家提出全新觀測攻略
大氣中微(納米)塑料運輸和海洋-大氣交換的發現,表明了一個高度複雜的海洋塑料循環過程,同時也伴隨著對生態係統和人類健康的負麵影響。盡管如此,現有觀測數據十分有限。這項研究量化了海洋-大氣微(納米)塑料循環的過程和通量,強調了大氣微(納米)塑料運輸中存在諸多未解之謎。據研究估算,每年有0.013-2500萬噸的微(納米)塑料有可能在海洋-大氣中運輸並沉降到海洋之中。
全球微塑料循環過程及通量
然而,這些海洋-大氣通量的高度不確定性與數據限製,和研究之間的可比較性有關。為解決海洋-大氣微(納米)塑料循環中的不確定性和知識鴻溝,該研究提出了未來的全球海洋-大氣微(納米)塑料觀測戰略,其中包括新的采樣方法和建立一個可比較的、統一的全球數據集。而通過結合長期觀測和廣泛調查,這一戰略將有助於確定海洋-大氣微塑料汙染的趨勢,以及對未來政策和管理行動的響應。
華東師大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汙染問題研究團隊做出重要貢獻
該研究是在聯合國(UN)、聯合國海洋環境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GESAM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支持下,組織全球12個國家知名學者開展深入研討,共同完成。
李道季團隊在崇明科考
近年來,李道季團隊圍繞海洋-大氣微塑料源-彙過程及環境效應方麵開展了開創性的研究工作,相關海洋-大氣微塑料研究方麵成果發表於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J. Hazard. Mater.、Environ. Int.等專業頂級國際學術刊物上,受到了廣泛關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