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國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同時舉行了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儀式。清華校友朱高峰榮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清華教師王玉明、餘剛,校友潘一山、宋永華等39位專家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朱高峰
朱高峰,1935年5月生,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1951—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係,1958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獲工程師學位。曾任原郵電部副部長、主任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1994—2002年)。
長期從事電信科研工作,為我國通信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參與主持多個通信載波傳輸係統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負責總體設計的我國第一套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通信係統是我國載波通信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取得了豐碩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八十年代倡議並組織建設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提出網絡運行可靠性總體設想,推動了通信網絡理論的發展。九十年代組織製定了我國長途網絡規劃,為“八五”計劃期間建設我國22條光纜主幹線起了主導作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玉明
王玉明,1941年1月生,機械設計及理論專家。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係。現為清華大學機械係教授、係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危險性介質透平機械的非接觸式密封裝置及測控係統的研發,取得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並實現產業化。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餘剛
餘剛,1965年2月生,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控製專家。1986年和1989年先後在南京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2年在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有機汙染物控製理論、技術和戰略研究,先後以難降解有機汙染物、環境內分泌幹擾物、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藥物和個人護理品(PPCPs)等典型有機汙染物為研究對象,在源清單方法學、環境汙染特征、控製原理與技術、控製戰略等方麵取得了係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潘一山
潘一山,1964年5月生,礦業安全和環境工程專家。1984年和1986年先後在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9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取得博士學位。現任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長期從事衝擊地壓研究,圍繞衝擊地壓發生機理與預測防治技術研究,提出了煤礦衝擊地壓擾動響應失穩理論,研發了煤礦衝擊地壓預測防治成套技術、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深部動力災害一體化預測與防治關鍵技術、巷道防衝吸能支護技術。其研究成果在全國衝擊地壓礦井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宋永華
宋永華,1964年1月生,電氣工程專家。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取得博士學位。1989—1991年在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9—2012年任清華大學電機係教授。現任澳門大學校長。長期從事電力係統領域的研究,將混沌理論引入電力係統穩定分析,推動了非線性微分代數方程解析理論的發展並開創了該理論在電力係統的應用。
光華工程科技獎設立於1996年,由政協原副主席朱光亞和台灣實業家尹衍樑、陳由豪、杜俊元先生捐資,中國工程院管理、承辦的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用以表彰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取得傑出成就的中國工程科技專家,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