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北大/昌平實驗室聯合團隊最新成果,將為抗新冠病毒添新藥!
2022-12-21 15:00
北京大學
作者:

  自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出現以來,其子代變異株井噴式湧現,並呈現出”趨同演化“的趨勢,大量中和抗體藥物和康複者血漿已經被逃逸,給新冠疫情的防控帶來了十分嚴峻的考驗。“趨同演化”現象形成機製以及演化終點亟需深入探究。

  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北京昌平實驗室曹雲龍/謝曉亮課題組聯合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課題組於2022年12月19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係統地探究了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域(RBD)”趨同演化“的機製,並前瞻性地對病毒未來突變演化方向進行了預測,為廣譜疫苗和抗體藥物的設計與研發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與數據支持。

  研究人員對不同免疫背景人群中分離得到的抗體進行了大規模中和測定和逃逸圖譜表征,發現病毒趨同進化產生的變異株幾乎逃逸了目前所有中和抗體藥物、疫苗接種者或康複者血漿,包括BA.5突破感染者血漿。並且,由於“免疫印跡”現象的存在,奧密克戎亞型變體突破感染後產生的抗體多樣性逐漸降低,特別是BA.5突破感染,這提示基於BA.5變異株研發的疫苗加強針不能對新出現變異株產生良好的交叉防感染保護效果。另外,研究者基於抗體的大規模中和測定和逃逸圖譜表征的數據建立了一個計算模型,對病毒演化方向進行了合理預測。盡管這些新突變株,特別是其中的XBB、BQ.1.1和CH.1.1等支係具有前所未有的免疫逃逸能力,作者團隊此前篩選出的廣譜中和抗體藥物組合SA55+SA58,特別是SA55,仍然強效中和所有主要突變株和未來短期內可能流行的突變株,且能同時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是目前唯一已知能夠高效中和所有新突變株的,處於臨床階段的藥物抗體,相關論文此前於12月初發表於知名生命科學期刊Cell Reports。該抗體具有廣譜中和能力強、將很難被未來變異株逃逸、半衰期長等特征,將特別適用於不適合接種疫苗的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等群體的防護。

  本研究最早於2022年9月16日在線發布於bioRxiv預印本平台,是世界首篇係統性研究新冠病毒“趨同演化”機製,預測病毒進化方向的研究論文,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病毒的持續突變演化使得多種較高增長優勢的變異株陸續湧現,BA.2.3.20、BA.2.75.2及其支係,乃至最近出現的BQ.1.1和XBB等變異株相比於BA.5都具有更高的增長優勢。盡管它們的進化過程各不相同,處於奧密克戎的不同支係,但其受體結合結構域(RBD)上的突變都集中於R346、K356、K444、V445、G446、N450、L452、N460、F486、F490、R493和S494等位點,呈現出“趨同演化”的趨勢(圖1)。


圖1 奧密克戎亞型變體RBD蛋白攜帶的突變

  中和測定的數據提示“趨同演化”產生的變異株具有極強的逃逸能力,絕大多數中和抗體藥物都被以XBB為代表的變異株逃逸(圖2),包括此前已初步進入國內市場的阿斯利康公司Evusheld(“恩適得”)預防抗體藥物。由於此類新突變株的流行,美國FDA也取消了禮來公司Bebtelovimab(貝特洛韋單抗)的使用授權。唯一的例外是作者團隊開發的SA55抗體,它是目前唯一對包括XBB和BQ.1.1等在內的所有突變株仍舊有效的進入臨床階段的抗體藥物(圖3)。


圖2 奧密克戎亞型對中和抗體藥物的逃逸情況


圖3 廣譜中和抗體SA55和SA58

  血漿中和數據也顯示,XBB,CH.1.1和BQ.1.1.10(或BQ.1.18)等毒株不僅逃逸了三針滅活疫苗接種者的血漿,也幾乎完全逃逸奧密克戎BA.1/BA.2/BA.5突破感染者的血漿樣本,顯示出極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圖4)。


圖4 奧密克戎亞型逃逸疫苗接種者與康複者血漿中和

  為了探究不同奧密克戎變異株呈現“趨同演化”現象的具體機製,團隊從BA.1、BA.2或BA.5突破感染康複者體內富集了抗原特異性記憶B細胞,發現其中大部分記憶B細胞交叉結合新冠原始株和奧密克戎變異株,印證了之前作者團隊報道的存在於奧密克戎突破感染中的”免疫印跡“現象。基於高通量深度突變掃描技術,團隊對不同來源的3051個交叉結合新冠原始株與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抗體進行了突變逃逸圖譜測定與聚類分析(圖5a),發現奧密克戎特別是BA.5變體突破感染刺激產生的有效中和抗體種類明顯減少,產生的主要是E2.2、E3和F1等不競爭ACE2結合表位且中和能力較弱的抗體(圖5b-d)。


圖5 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株突破感染刺激產生抗體的表位表征

  基於抗體逃逸圖譜、抗體中和活性、RBD突變對於ACE2親和力變化等數據,團隊建立了一個模型,分別計算了BA.2和BA.5突破感染刺激產生抗體的突變逃逸圖譜(圖6a),結果顯示,BA.5突破感染刺激產生抗體的突變逃逸位點顯著減少,表明其結合表位多樣性明顯減少。這提示,免疫印跡現象使得奧密克戎變異株突破感染刺激產生中和抗體表位多樣性降低,導致免疫壓力集中,從而加速了病毒的趨同進化。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基於2022年8-9月真實世界的主流免疫狀態,基於計算模型預測了BA.2.75和BA.5的進化趨勢(圖6b),這在隨後趨同進化產生的新毒株中得到驗證。


圖6 免疫印跡效應加速了抗體逃逸突變的趨同進化

  另外,研究人員基於BA.2.75和BA.5突變株的預測進化趨勢,設計了攜帶不同RBD和NTD預測突變組合的假病毒(圖7a),並測定了這些假病毒對不同中和抗體藥物和血漿樣本的中和情況及ACE2親和力(圖7b-g),結果顯示,對BA.5或BA.2.75突變株最少引入5個突變就可以逃逸包括BA.5突破感染者在內的不同免疫狀態下的幾乎所有血漿樣本。並且合成的假病毒與之後真實世界流行的BQ.1.1支係,CH.1.1支係等高度相似,驗證了預測模型的準確性。


圖7 趨同逃逸突變的累積能夠幾乎完全逃逸BA.1/BA.2/BA.5突破感染血漿的中和作用

  本研究揭示了“免疫印跡”造成的奧密克戎突破感染刺激產生抗體表位多樣性降低,進而導致免疫壓力集中化,促使新冠病毒RBD蛋白發生趨同演化的現象,這些積累趨同進化突變的病毒在獲得極強突變逃逸能力的同時,也保持了較高ACE2親和力。本研究中的預測方法為預測病毒突變演化趨勢、開發廣譜疫苗和抗體藥物提供了參考資料,且具有擴展到其他體係的潛力。同時,研究結果也提示,基於BA.5突變株研發的疫苗對於其他變體的交叉保護效果很可能不夠理想,進一步開發設計能夠克服免疫印跡、激活廣譜中和抗體的新型疫苗至關重要。而以SA55+SA58抗體組合為代表的廣譜中和抗體既可以通過鼻噴給藥方便快捷地在呼吸道建立短效預防,又可以通過注射實現感染初期的治療和中長期預防,特別適用於保護高風險的醫護人員以及不宜接種疫苗的免疫缺陷人群和老年人。SA55與SA58已經授權給科興生物進一步開發,初步的單盲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噴霧吸入一次提供的即時保護可維持6-12小時,預防感染效率可達到80%以上,且成本較低,方便使用,目前正在進行更嚴謹的臨床試驗,預計將來可以大規模推廣。

  北京昌平實驗室、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曹雲龍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簡繁衝、王菁、宋瑋良,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於原玲為Nature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昌平實驗室、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曹雲龍研究員、謝曉亮教授、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研究員為Nature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北京昌平實驗室、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曹雲龍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簡繁衝、張誌瑩、阿依江·伊斯馬衣,地壇醫院郝曉花博士,北京協和醫學院鮑琳琳研究員為Cell Reports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昌平實驗室、北京大學曹雲龍研究員、謝曉亮教授、肖俊宇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秦川教授,地壇醫院金榮華院長為Cell Reports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昌平實驗室、動物所、中檢院、科興公司等單位的相關科研人員為共同作者。

  本係列研究得到科技部、昌平實驗室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科技計劃支持。

  專家點評

  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

  這一工作深入探究了構成當前新冠大流行的多個奧密克戎毒株對人類群體免疫的逃逸規律。曹雲龍/謝曉亮聯合團隊發現,多個奧密克戎株亞型在受體結合蛋白上都顯現出相同或類似的逃逸突變。這些突變,在保證病毒結合其受體的同時,躲避了之前中和抗體的抑製作用。這說明,人群序貫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所構建起的群體免疫,的確在阻斷並降低既往毒株感染;同時,這種群體免疫的壓力,也為未來病毒變異留下了越來越少的潛在逃逸路徑。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根據已有的群體免疫狀態和現有毒株的受體結合蛋白,來預測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逃逸突變呢?曹雲龍/謝曉亮聯合團隊利用他們開發的一種高通量深度突變掃描(DMS)方法,分析、鑒定了BA5和BA2可能逃逸群體免疫的突變。非常重要的是,他們預測出來的突變,確實出現在了其它具有流行潛力的毒株上。曹雲龍/謝曉亮聯合團隊這項研究所提供的這種預測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設計廣譜抗新冠疫苗,也會使我們更可能為所有潛在逃逸現有群體免疫的毒株準備好“特效藥”。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研究員

  新冠病毒一直在持續性進化,衍生出多種突變株;然而在奧密克戎出現之後,新冠病毒的演變速度明顯加快。近半年來,就有BA.5、BF7、BA.2.75、BQ、XBB等近十種新突變株在一些國家成為主要流行突變株。這些新突變株往往其傳染性和抗體逃逸能力都在增強。總體來講,人類對新冠病毒的研究是被動地跟著病毒跑,一個新突變株出現後再去了解它的病毒特性,去探究新突變株對現有疫苗和藥物的影響。如何前瞻性預測病毒演變的方向,提前預判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出現的突變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22年12月19日,北京大學謝曉亮/曹雲龍團隊聯合中檢院王佑春團隊在Nature上發表題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研究論文,這是該團隊繼新冠中和抗體、新冠疫苗效果評估、追蹤新突變株免疫逃逸特性後,又一係統性而創新性工作。該項研究有五點重要發現:1)從龐大的數據庫中分析出近期有幾十個新突變株其生長優勢超越BA.5,且這些突變株有一定的共性,在某些特定位點攜帶相同或相似的突變,呈現趨同進化規律;2)這些新突變株展示出極強的抗體逃逸特性,基本逃逸國際上已批準上市的抗體藥物;3)一個抗體對組合SA55/SA58(也是該團隊的研究成果)依然高效中和這些新突變株;4)從原始株感染康複者、BA.1/BA.2/BA.5突破感染者等不同免疫背景分離2000餘株抗體,並繪製出不同免疫背景下抗體譜係特征。相對之前的免疫背景,BA.5突破感染者的主要中和抗體類別相對單一,非中和抗體比例提高,更容易滋生病毒變異去逃逸宿主免疫;5)利用高通量酵母展示技術精準繪製出抗體免疫逃逸圖譜,與BA.2突破感染的免疫背景相比,BA.5突破感染中和抗體的免疫逃逸位點相對集中且大多出現在近期出現的突變株上。實驗數據與真實世界監測結果高度一致。這一研究成果能夠實現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新突變株的精準預測,預先了解這些新突變株的病毒特性能夠為科學精準防控留出寶貴的時間窗口。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