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複信雅典大學維爾維達基斯教授等希臘學者,祝賀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
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希臘文明影響深遠。2000多年前,中希兩大文明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貢獻。現在,兩國建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致力於推動中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文明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和時代意義。
習近平強調,在人類曆史的漫長進程中,各民族創造了具有自身特點和標識的文明,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絢麗多彩的百花園。各種文明是各民族曆史探索和開拓的豐厚積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深層指引。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種文明的悠久起源和豐富內容,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相信中希文明互鑒中心一定能在這方麵大有作為。
習近平指出,知古鑒今,繼往開來。曆史充分證明,隻要堅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當今世界正麵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化解人類麵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物質的手段攻堅克難,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中希文明蘊含的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人生觀、科學觀、文化觀等博大精深、曆久彌新,一定能夠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該中心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西南大學、山東大學和四川大學等國內高校優勢資源與希臘雅典大學、佩特雷大學、亞裏士多德大學和克裏特大學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的設立理念源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文明交流互鑒”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文明觀,是新時代高校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重要舉措。
當地時間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儀式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宣讀習近平主席致中心理事會成員的複信並致辭,希臘副總理皮克拉梅諾斯出席。
孫春蘭指出,習近平主席的複信高度評價了中希建立文明互鑒中心的重大意義,再次倡導各文明加強交流互鑒,用好一切文明的精華,化解人類文明麵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將有力引領百年變局下多元文明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孫春蘭表示,兩國高校聯合成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是雙邊關係發展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標誌性成果。雙方要以中心建設為新契機,推動兩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鑒更加廣泛深入,打造國家間文明互鑒的典範。
中國人民大學師生認真學習習近平主席複信後倍感振奮,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熱切關注、反響熱烈。
師生反響
哲學院院長臧峰宇:
習近平主席在複信中指出,“隻要堅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我們要深刻理解中希文明蘊含的博大精深、曆久彌新的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人生觀、科學觀、文化觀,在文化交流與對話中以兼容並蓄的態度互學互鑒、增進共識,彙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合力。哲學院幾代學人推動古希臘哲學研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哲學院舉辦古希臘哲學研討會、國際儒學論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論係列講座,不斷加強古希臘哲學研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我們將積極參與中希文明互鑒學術合作,為推動中希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
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張淳:
希臘文明一直是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從古至今蘊育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珍寶,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藝術乃至整個文明體係的建構;在東方文明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文明同樣以其深厚、博大的思想境界,以及豐富的文化藝術瑰寶引領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繁榮,與希臘文明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共生。著眼全球化發展,中希兩國成立文明互鑒中心將有助於融彙貫通中西文明智慧,彰顯文明的生命力,為解決時代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圍繞文明交流互鑒理念,本人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深入學習和借鑒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模式的基礎上,將帶領藝術學院不斷強化學科資源優勢,推動中西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揮中歐人文藝術教育聯盟秘書處平台作用,為中國與歐洲各國人文藝術交流培育品牌、積累成果,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人大人的貢獻。
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學術委員 哲學院教授張誌偉:
成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一種全球性文明的價值觀念不可能建立在某一種文明理念或者某一種宗教觀念之上,必須是由所有的文明共同參與相互融合相互合作而形成的,能夠解答當代科技文明所麵臨的問題,從而與現代性文明兼容或者“接軌”。所以,我們不僅需要返本開新,激發傳統觀念的活力,而且需要使傳統的各個文明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一種嶄新的全球性文明理念,引導全球性文明克服種種困難,解決各方麵的難題,走向繁榮。
明德書院副院長 哲學院教授劉瑋:
作為古希臘哲學研究者和中希比較哲學課程的教授者,我深感比較中國和希臘文明對理解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上講,這種比較互鑒既能揭示人類共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也能闡明有時細微有時巨大的差別,不管是共性還是差別,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哲學、曆史、文學、政治等領域的議題。從現實上講,這種比較能促進當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也為解決今天的各種問題和危機,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思想資源。
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崔守軍:
文明的多樣性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和希臘作為東西方古老文明的發源地,兩國都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前世界正處於特殊的曆史時刻,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安全挑戰加劇等人類共同麵對的全球性挑戰,亟需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時,對推動文明對話、加強文明交流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的作用。麵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性問題和國際安全挑戰,人類社會應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並形成合力,東西方國家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全球發展注入新動力。
博士研究生曹大浩(韓國):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認為,這與中國古代追求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也是全世界應該共同追求的目標。各國應貢獻各自正能量,通過合作努力解決人類麵臨的種種矛盾和困難,攜手促進人類文明發展,讓文明服務於人類社會的進步。
博士研究生LENA ABBAS JAWAD(伊拉克):
中國不僅在努力發揚自身的文化,同時對各國文化也一直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倡導世界各地的文明交流互鑒對推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和希臘都擁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希兩大文明均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的成立,也必將進一步改善人類文明現存的問題。世界各地均應該通過文明互鑒,消除不同文化、民族間的誤解,找到和平發展道路,使人類文明不斷繁榮發展。
博士研究生阮光雄(越南):
中國和希臘均擁有悠久的曆史和多元的文化。伴隨著生命的變化流轉,不同文明注定如同湧動的水流一般,相互交彙,相互激發。曆史上東西方文明多次進行友好的交流,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絲綢之路。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互相了解和信任是多元文明共生的前提。從我看來,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可以成為中國和希臘文明交流、科學交流、人文交流的當代新橋梁,成為中外交流的一個典範。
博士研究生龐雅文: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核,不僅是中華文化麵向世界所發出的呼喚,也是國際社會共同的文化關切。今天,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展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義更加凸顯:沒有國家可以在世界性挑戰中置身事外,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文明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包容、和諧共生、形成合力,以此實現“破解難題,共同進步”。
碩士研究生晉曉月:
各國學者對於此次文化交流的熱烈反響體現出中國借助文明互鑒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倡獲得了廣泛認同,這不僅有助於中國和希臘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同時也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借鑒意義。中希文化在探索中不僅發展出了各自的特色,在人類共同麵臨的問題前也有著相似的深刻認識,這為中希文化交流提供了求同存異的基礎。
碩士研究生汪彧:
習近平主席的複信令人振奮。現代中國是華夏古文明的直接承繼者,而古希臘文明是整個現代西方文明的最重要源頭之一,因此古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的互鑒不隻是兩種古代軸心文明之間的比較互鑒,更是歐亞大陸兩端的兩種當代文明體,兩種有些差異的政治經濟體係之間的文化交流的橋梁,可以想見該組織的成立有助於在學術層麵擘畫“古今中西”的大氣象,在現實層麵提供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交流平台。
碩士研究生TAMIR ERDENE-OCHIR(蒙古國):
蒙古國和中國一直是友好鄰邦,曆史關係源遠流長。作為一個繼承悠久曆史傳統的蒙古人,我非常羨慕中國和希臘,兩個古文明的代表,可以以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為依托,繼續曆史的傳承,也為未來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做了表率。
碩士研究生Christian Wagner(德國):
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在希臘成立,這是一個典型案例,展現了教育與啟蒙如何在促進兩個文明相互理解中起到關鍵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多樣性,理解它有許多維度。但同時中華文明也與許多其他民族文化大不相同,如果沒有信息的交流,蘊藏其中的真理就沒有辦法被發掘,誤解也就迅速滋生,成為合作的絆腳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美妙的思想,它促進了世界範圍的和平與繁榮,並將人類命運展開到技術進步,甚至是星際的新紀元。每一個人都將有機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作出具體貢獻。
碩士研究生Nicholas D. Nimley(利比裏亞):
在我心目中,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的建立是深度探索兩種文明邁出的一大步。有了這個文明互鑒中心,不僅僅是非洲學生,來自各地的學者都會有機會學習與研究兩種獨特文明的相似與不同。我堅信,兩種文明在文明互鑒中碰撞出的火花將為那些人類共同麵臨的話題提供一些答案,並將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中心,造福當今世界和未來。
中國人民大學不斷加強理論領域國際交流,努力拓展與國外相關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牽頭成立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提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係和話語體係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
2020年12月
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秘書處設在中國人民大學,共26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加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擔任聯盟理事長。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製,共同探討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成立
2017年8月
“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版合作體的前身,於2017年8月在中宣部、原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教育部支持下,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發起成立。2019年3月,聯盟在中宣部的指導下更名為合作體,秘書處設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並列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截至目前,合作體共有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319家成員單位,其中國外成員單位263家,幾乎涵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覆蓋了五大洲各大領域,成員單位類別涵蓋出版商、學術機構和專業團體,出版類別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眾多方麵。
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成立
2019年11月
中國人民大學和意大利路易斯大學共同發起成立全球首個“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目前有15所成員單位。聯盟致力於整合全球優質人文社會科學資源,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升政策影響力,為解決全球問題、培養未來全球領導者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成立以來,聯盟積極打造高水平國際學術對話平台,助力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民大學在古希臘哲學研究領域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開展中希文明互鑒工作中具有良好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在古希臘哲學研究領域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哲學院主編《古希臘哲學》教材和《亞裏士多德全集》漢譯十卷本為增進中希文明相互了解,推動中希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
學校多名教師從事古希臘哲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進一步鞏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在古希臘哲學研究領域的優勢地位和影響力。
2010年起,哲學院相繼主辦“全國古希臘羅馬哲學大會”“中國人民大學古希臘哲學名師係列講座”“中國人民大學古希臘哲學國際會議”等學術活動,討論新世紀以來國內古希臘哲學研究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外學者互動交流的良好氛圍,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
2014年,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古希臘哲學研究中心,有效整合哲學院在古希臘哲學方麵的師資和科研力量,推動國內古希臘哲學研究發展。
2023年,哲學院將主辦古希臘哲學論壇,舉辦古希臘哲學係列講座、古代哲學前沿係列講座等學術活動,進一步推動古希臘哲學研究和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