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研究發現兒童的屏幕使用會伴隨更多的行為問題,然而對於屏幕使用產生影響的機製以及保護性因素的探究較少。近日,來自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係伍珍課題組的研究發現,家長陪伴使用和兒童較高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夠有效緩解屏幕使用對兒童行為問題的不利影響。在兒童使用屏幕設備過程中,家長高頻率的陪伴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並減少兒童表現出的行為問題。
屏幕使用對行為問題的影響機製
本研究涵蓋全國範圍內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897名兒童,由照料者報告兒童的屏幕使用情況、情緒調節以及行為問題等。研究具體來看,當家長陪伴比例超過52%時,兒童的屏幕使用會與更高的情緒調節能力相關,而當家長陪伴比例高於91%時,屏幕使用不再與行為問題相關。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屏幕使用影響兒童行為問題的有調節的中介模型,率先在學齡前兒童群體中探究屏幕使用對情緒調節能力的影響。在教育實踐與應用方麵,隨著近年來兒童使用屏幕設備的情況愈發普遍,本研究的結果支持了情緒調節能力和家長陪伴使用的重要作用,這對於製定家庭內部的電子媒體使用規範、保障兒童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Johnson-Neyman法檢驗調節效應
近日,伍珍課題組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國際期刊《早期兒童研究季刊》(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上發表題為“屏幕暴露與行為問題有必然聯係嗎?情緒調節和照顧者陪伴的緩衝作用”(Does Screen Exposure Necessarily Relate to Behavior Problems? The Buffering Rol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aregiver Companionship)的相關成果。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伍珍副教授為本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心理學係2022級博士生於佳露和博士後徐丞誼為共同作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