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山大學在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五個學部的成立暨學部負責人聘任儀式。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校長高鬆院士,陳小明院士,郭烈錦院士,副校長劉濟科,副校長謝湜,校黨委常委、黨委組織部部長楊曉萌,五個學部組成單位的黨政主要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了儀式。儀式由謝湜副校長主持。
人文學部
學校經研究決定:聘任陳少明為人文學部主任,聘任陳偉武、曹家啟、吳重慶、常晨光為人文學部副主任。
人文學部由中國語言文學係、曆史學係、哲學係、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博雅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珠海)、曆史學係(珠海)、哲學係(珠海)、國際翻譯學院等10個院係組成,涵蓋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哲學、外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等6個一級學科。
社會科學學部
學校經研究決定:聘任肖濱為社會科學學部主任,聘任張應強、李輝、高定國為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
社會科學學部由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心理學係、新聞傳播學院、信息管理學院、國際關係學院、體育部、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等10個院係單位組成,涵蓋社會學、民族學、考古學、政治學、公共管理、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心理學、新聞傳播學、信息資源管理等11個一級學科及體育學二級學科。
理學部
學校經研究決定:聘任王雪華為理學部主任、聘任朱熹平、陳小明、王嶽軍、儲誠進為理學部副主任。
理學部由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數學學院(珠海)、物理與天文學院、理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氣科學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生態學院、農學院等13個學院組成,涵蓋數學、統計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生態學、植物保護、作物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等14個一級學科。
工學部
學校經研究決定:聘任郭烈錦院士為工學部主任,聘任王複明院士、楊國偉為工學部副主任。
工學部由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係統科學與工程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航空航天學院、材料學院、智能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先進能源學院、先進製造學院等14個學院組成,涵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係統科學、核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城鄉規劃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等17個一級學科。
信息學部
學校經研究決定:聘任鄧少芝為信息學部主任、聘任陳曾平、操曉春等為信息學部副主任。
信息學部由計算機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軟件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等8個學院組成,涵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7個一級學科。
高鬆校長表示,近年來學校快速發展,形成了“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布局。如何將學校近70個院係,特別是相近學科的院係有機融彙起來,走好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新時期中山大學完善大學學術治理體係的重要任務。
陳春聲書記在總結講話中表示,中山大學七個學部已全部完成組建,這是學校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所做出的重大改革舉措。
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為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在內部管理體製改革方麵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學部製改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所謂“學部製”,是指將各院係按照學科門類或學科群歸類合並,在高等學校內部學校和院係兩個層次之間增加的一級學術性組織或行政管理結構。學部的創建一方麵是為了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適應學校簡政放權,以便更好地集中精力把握全局。
2022年11月,中山大學成立首個學部——經濟與管理學部,聘任李善民為經濟與管理學部主任,王帆和保繼剛為副主任,該學部成立標誌著該校學部製改革正式啟動。
2022年12月,中山大學醫學部成立暨幹部聘任儀式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舉行。聘任宋爾衛院士為醫學部主任,匡銘、張琪、林天歆為醫學部副主任。
2023年3月,5大學部成立。至此,中山大學7大學部全部上線,推動學部製改革取得階段性進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