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正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粒子物理實驗團隊主導的在歐洲核子中心LHCb實驗上發現的首個雙電荷四誇克態物理結果。同時該研究還發現了中性的四誇克態夥伴。
該研究以LHCb合作組署名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並被選為當期“Editors’ Suggestion”(編輯推薦文章)和“Feature in Physics”,並以“A Pair of New Tetraquarks”為題報道於美國物理學會網站。同時,該研究在Physical Review D發表一篇長文,分析更多研究細節。
實驗上發現雙電荷四誇克態及其中性夥伴
團隊通過分析LHCb實驗上采集的海量質子-質子對撞數據,在底介子衰變中的帶電奇異粲介子(誇克成份為1個粲誇克和1個反奇異誇克)和帶電介子末態中觀測到了一個帶有雙電荷的粒子,衰變性質與普通介子相似。但普通介子由兩個誇克組成,最多攜帶一個電荷,因此新粒子內部要求包含至少四個誇克。同時還在同位旋對稱的衰變末態中,發現了該粒子的中性伴隨態。這兩個粒子發現的統計顯著性均大於6倍標準偏差。這是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雙電荷四誇克態強子,而且是同時發現兩種全新誇克組分的強子夥伴。
此次發現的四誇克態內部結構非常奇特:包含了四種不同類型的誇克成份,上誇克、下誇克、奇異誇克和粲誇克各一個,涵蓋了前兩代的所有誇克,測量得到它們的質量約為質子質量的3.1倍。本研究結果2022年7月在歐洲核子中心網站和英國BBC網站公開報道,2023年1月相關期刊論文被PRL和PRD接受發表,但受國際形勢影響,近期才正式發表。
發現的兩個四誇克態的誇克成份示意圖
理論上,雙電荷粒子內部四個誇克均為同號電荷,會存在更強的庫倫排斥力,其內部的強相互作用會比其他強子態更強,因此這兩個四誇克態的發現為確認自然界中存在超出常規重子與介子的新物質形態提供了全新的實驗證據,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宇宙中物質最基本結構的理解。這引起了國際粒子物理同行高度關注,可能的解釋包括緊致的四誇克態或者含四個誇克的分子態等,至今已有20多項相關理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國朱世琳理論團隊等曾預言了包含相同誇克成份的四誇克態存在,計算的質量與本實驗結果一致。
國科大粒子物理實驗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四誇克奇特強子態的研究,並取得係列重要成果。團隊負責人鄭陽恒教授、骨幹呂曉睿教授、錢文斌教授和劉倩副教授一起帶領國科大研究生和本科生主導完成了該研究成果。特別指出的是,該團隊研發的振幅分析基礎軟件工具TF-PWA在相關研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LHCb實驗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之一,是國際上研究新型強子態的重要裝置。研究參與單位還包括:英國華威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法國馬賽粒子物理實驗室、清華大學等。本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及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等項目經費的支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