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成人 研以成才高鬆校長在中山大學
2023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裏隆重舉行開學典禮。看到各位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感到十分欣喜。同學們即將在中山大學學習、生活,步入新的人生階段,開啟新的人生篇章,這意味著從此以後大家有了一個值得驕傲的身份——中大人。你們的到來,為這所百年學府注入了一股蓬勃朝氣!在這裏,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向2023級19000餘名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
今天的中大,形成了“三校區五校園”的發展格局,紮根大灣區廣州、珠海、深圳三地辦學,麵向世界,守正創新,正紮實推進學校事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今天的中大,彙聚了一批傑出的專家學者和活躍在各學科領域的優秀青年教師,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踐行“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努力培養具備卓越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的創造性人才。今天的中大,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努力為同學們提供更多跨學科學習的平台、研究性學習的項目、國際化交流的機會、個性化選擇的空間,大家在這裏將會獲得更好的學習成長體驗。
同學們來到中大,都滿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大學生活的憧憬。中大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孫中山先生1924年親筆題寫的。校訓為我們求學和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啟示,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要堅持學問、思辨和行動三者的有機統一,努力做到學以成人,研以成才。
在這裏,我談三點希望,與同學們共勉。
第一,學以成人,在麵向未來中把握主動學會學習。
大學是傳播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地方。同學們走進大學,都是希望能在這裏學到真學問,練就真本領,為自己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然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未來是什麼?我們如何為未來而學?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未來的世界將充滿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期望大學階段所學的知識能夠管用一輩子,無疑是不現實的。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未來世界對各位同學提出的時代要求。
學習往往離不開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要有發現問題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勇氣,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主動學習。問題又往往是複雜的綜合的,隻靠已有的知識,或者隻靠某一個學科的專業知識往往都是解決不了的,需要勇於探索新領域、創造新知識,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和跨學科的知識結構來更好地麵對,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學習,發展一般性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這裏,我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始終昂揚向上,不“躺平”,不“擺爛”,不等待,不懈怠,結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學術誌趣和實際情況,明確學習的方向,做到通專結合。一方麵打牢寬厚的人文與科學基礎,形成更寬廣視野與見識;另一方麵能夠不斷認識和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誌趣,並在深入的專業學習中發展一般性的能力,使自己具備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形成探索真理和批判性思考的習慣,為未來發展夯實根基。
第二,研以成才,在專注學術中培育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
孫中山先生認為,“大學之旨趣,以灌輸及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即大學要研究高深學問,走在科技前沿。當今世界,科技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能否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已經成為能否搶占未來國際競爭製高點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需要人才,人才培養需要教育。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的學生,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對於“強國建設、民族複興”至關重要。而創新,需要同學們樹立和堅持科學精神,遵循科學的本質要求,自覺主動培養批判性思維,不斷去求真和質疑;要以平等和包容的態度,不斷提高溝通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學們要始終秉持愛國和奉獻的初心,通過不斷努力讓人類和社會更加美好。
我校陳心陶教授是著名的寄生蟲學家,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三次接見。他心係祖國,不畏艱難,他說:“我願做一頭開荒牛,與祖國人民一齊開墾祖國荒蕪的科學園地。”新中國成立的第三天,他就回到祖國,後麵又深入血吸蟲病疫區調研,經過幾年的探索試驗,創造性提出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產來消滅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釘螺,為廣東消滅血吸蟲病立下不朽功勳。2022年5月,陳心陶精神教育基地也成功入選為國家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在這裏,我也希望同學們在學術之路上始終敢闖敢試,不停滯,不守舊,不迷信,不盲從,能夠專注學術,開拓前沿,不斷培養創新能力,更加關注研究的科學價值或應用價值,麵向未來做更有意義的引領性研究,並在刻苦學習和研究中培育科學精神,錘煉品行情操,全麵成人成才。
第三,誌存高遠,在腳踏實地中追求卓越矢誌報國。
孫中山先生勉勵學生“要立誌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要有國民的大誌氣,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家變成富強”。在學術研究中,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相結合,樹立遠大誌向,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好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理論也需要實踐的檢驗,不管是“證實”還是“證偽”,都要進行嚴格的驗證,我們隻有把誌存高遠和腳踏實地結合起來,才能在科研之路上行穩致遠。
學習和研究,不僅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還要樹立專業自信、懷抱學術理想。1981年,我考入北京大學化學係。記得剛入學時,係裏組織幾位老先生給新生開講座。其中,唐有祺先生說:“你們進了大學化學係讀書,你們都是化學家了!”這對我和其他同學來說,都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勵。這一句話,樸實無華卻充滿力量,讓人在滿懷信心的同時,也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要求我們把遠大抱負落實到持之以恒為之努力的實際行動中。
心有所向,身有所往。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生徐夢玥同學,在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蔡鑫倫教授課題組開展科研工作,決心攻克光通信領域“卡脖子”難題。經過不懈努力,她成功研發了世界首例“铌酸鋰薄膜相幹光調製器”和“铌酸鋰薄膜偏振複用相幹光調製器”,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肯定,讓我們更堅定了自主創新的信心。
同學們,如果說“學以成人、研以成才”是為學的意義所在,那麼“學以報國”就是我們青年學子最大的理想和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未來的競爭是年青人的競爭,今天的年青人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骨幹和棟梁。”作為新時代青年,一定要關注現實、勤於實踐,觸摸時代脈搏,了解社會發展和國家需求,不斷增強“學以報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這裏,我也希望同學們不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做眼高手低的空想家,牢記校訓,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在勇於擔當、善於作為中曆練成長;以“天下為公”的責任意識,以“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以“實幹篤行”的務實作風,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綻放青春光采!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希望同學們奮發圖強,不負重托,學以成人,研以成才,腳踏實地地走出一條寬闊大道,用拚搏實現青春理想,用奮鬥擁抱美好未來!
再次歡迎你們的到來,祝同學們在中大生活愉快,學有所成!
謝謝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