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現場
11月12日,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發展大會在廣州國際校區舉行。學校黨委書記章熙春、校長張立群,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任友群,省教育廳副廳長馮偉,學校副校長徐向民,學校副校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許勇,院士代表李立浧、陳小奇,中國南方電網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賀曉柏,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重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衛東,中國印鈔造幣集團副總經理鄭華,廣州無線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躍珍,廣州汽車集團副總經理閤先慶,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副總經理原曉靜,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黎慧來參加大會。
章熙春書記致辭
章熙春代表學校歡迎各界嘉賓的到來,並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實業救國、工程報國、產業興國、科教強國的百年辦學曆程。他指出,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是學校提速世界一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的關鍵一招。學校將在提升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質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以機製創新引領範式變革等方麵全力做好工作,推進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高質量發展,切實扛起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卓越工程師的重任。華南理工願與各方一道,攜手同行,共同致力於深化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改革,爭當“關鍵領域工程碩博士培養的先鋒”,樹起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的一麵旗幟,努力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貢獻華工力量。
任友群司長視頻致辭
任友群通過視頻致辭祝賀大會的召開。他指出,人才興則民族興,人才強則國家強。華南理工大學長期以來為國家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和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做出了獨特貢獻,希望華南理工大學以成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新契機,與來自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區域的行業頭部企業、高水平科研機構、產業園區以及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等理事單位加強協同聯動,彙集創新資源,形成最大合力,做實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共同體,形成樣板、作出示範,強力支持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馮偉副廳長講話
馮偉表示,華南理工大學在廣東高等教育發展中始終發揮領頭羊作用,此次華南理工大學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要使命,更承載著為廣東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探路的重大任務。希望華南理工大學以此為契機,與各理事單位加強協同聯動,合力加快組織機製創新,統籌用好校企優勢資源,深化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加強有組織技術攻關和有組織人才培養,全鏈條、全要素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體係建設,努力在引領廣東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上扛起更大擔當,展現新的作為,為廣東教育強省建設貢獻更多“華工智慧”和“華工力量”。
鄭華副總經理代表理事單位致辭
鄭華代表理事單位向大會的召開致賀。他表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建設對於我國高等教育和支柱產業創新能力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作為理事單位,將和華南理工一起,精心挑選最優秀的技術骨幹參與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並將投入更多的科研資源、產業資源展開更深入的合作研究,進一步提升防偽基材的技術水平,推動我國造紙原材料的高水平自主可控和造紙關鍵核心裝備工藝自強自立。
揭牌儀式
大會舉行了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儀式和理事單位授牌儀式。章熙春、張立群、馮偉、賀曉柏、李立浧共同為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
章熙春、張立群、許勇分別為理事長單位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副理事長單位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廣州實驗室,以及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等13家理事單位授牌。
交流發言
會上,許勇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方案。清華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肖曦,浙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金盛,東莞市科技局副局長、東莞市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工作專班組長鍾靖平分別介紹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經驗。
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繼續深入推進,主要目標是培養造就一批國家重大戰略急需的高層次卓越工程師。華南理工大學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發揮以工見長的學科優勢,大力推動“大灣區+行業產業+大學”跨係統協同育人,積極探索具有華工特色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之路。2023年9月,學校成功獲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
廣東省教育廳、工信廳,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17家聯培方理事單位參會代表,清華大學等全國23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代表,學校相關部處、學院負責人和師生代表等參加了大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