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姚星燦、陳宇翱等人基於強相互作用的均勻費米氣體,首次觀測到了由多體配對產生的贗能隙。這項研究首次確立了配對贗能隙的存在,為高溫超導機理中的電子預配對假說提供了支持,朝向理解高溫超導機理邁出了重要一步,是利用量子模擬解決重要物理問題的一個範例。2月8日,該成果以“幺正費米氣體中贗能隙的觀測和量化”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上。
圖1:圖中頭頂玉珠的兩條鯉魚,象征著一對自旋相反的費米子;龍門代表了超流相變和贗能隙。鯉魚躍過龍門,表明配對發生在超流相變溫度以上。這種配對現象反過來又導致贗能隙的出現。/製圖:陳磊
能隙的產生是超導的標誌性現象。在常規超導體中,能隙存在於超導相變溫度以下。隨著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即使在超導相變溫度以上,能隙仍然能夠被觀測到,這種現象被稱為贗能隙。贗能隙的起源和性質可以為解答高溫超導的機理問題提供關鍵線索。學術界普遍認為主要存在兩種可能的贗能隙機製:一是來源於超導相變溫度以上的電子多體預配對;二是來源於在高溫超導體中發現的多種量子有序相,例如反鐵磁序、條紋序和配對密度波等。但由於真實的高溫超導材料體係非常複雜,各種可能的機製來源相互競爭,一直無法明確究竟是何種機製在起作用。
強相互作用(幺正)極限下的超冷費米氣體以其純淨性和可控性為贗能隙的機理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量子模擬平台。一方麵,費米原子之間的強吸引相互作用為多體配對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麵,該體係可以避免多種量子有序相之間的競爭。因此,能否在該體係中觀測到贗能隙,將成為對多體配對機製的決定性驗證。然而,這一科學目標的實現麵臨著兩項重大技術挑戰,也是以往的工作一直未能取得突破的原因:首先,需要製備高品質、密度均勻的幺正費米氣體;其次,要在超冷原子體係中開發類似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的測量技術。
經過多年的艱苦攻關,研究團隊建立了超冷鋰-鏑原子量子模擬平台,實現了世界領先的均勻費米氣體的製備。研究團隊還發展了大磁場的穩定技術,在約700 G的磁場下,其短期波動優於25 μG,相對磁場穩定度接近10-8,比以往國際上的最優結果提升了一個數量級以上。在該超穩磁場下,研究團隊得以成功實現超冷原子動量可分辨的微波譜學技術。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係統地測量了不同溫度下的幺正費米氣體的單粒子譜函數,並成功觀測到了贗能隙的存在,為電子預配對假說提供了支持(如圖2所示)。
圖2.單粒子譜示意。連接和獨立的小球分別代表庫珀對和單粒子,曲麵間隙為贗能隙。/製圖:陳磊
該研究工作不僅推進了強關聯多體係統的研究,也為完善多體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此外,該工作中發展的超冷原子量子調控技術為下一步研究其它重要的凝聚態物理現象,如單帶超流、條紋相、FFLO超流等奠定了技術基礎。Nature雜誌的審稿人一致認為,“這項工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重要物理問題,是量子模擬研究的裏程碑進展。”
中國科大相關研究團隊近年來在基於超冷原子的量子模擬方麵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先後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了10篇高質量論文。在前期技術積累的基礎上,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已經開始顯現出揭示包括高溫超導機製在內的複雜物理係統規律的顯著效用,為在近期構建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專用量子模擬機鋪平了道路。
斯威本科技大學胡輝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啟瑾是該工作的理論合作者。本項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安徽省、上海市和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等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964-y
(物理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