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創新發展大會在南京江北新區舉行,會上發布了東南大學醫工交叉十大科技成果。十大成果涵蓋醫用機器人、器官芯片、生物功能材料、智能健康裝備等前沿方向,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Lancet等高水平期刊,並在全國100多家區域中心醫院推廣應用,既是對過去學科發展的總結回顧,更是對未來學科融合創新的積極展望。
滕皋軍院士發布東南大學“醫工交叉十大科技成果”
東南大學“醫工交叉十大科技成果”名單
1.智能介入機器人輔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新範式
主要完成人:滕皋軍、宋愛國等。
成果簡介:依托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和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滕皋軍教授團隊研製了全球首台人工智能放射性粒子介入機器人,發明了內放療磁熱療複合粒子,牽頭開展6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被7部國際/國內指南引用,推廣應用120餘家醫療中心,治療腫瘤患者2萬餘名,形成了智能介入診療新範式。在Lancet等頂級雜誌發表高水平論文30餘篇,申請/授權發明專利36項,PCT專利7項。膽道放射性粒子支架係統於2023年5月獲創新器械注冊證(綠色通道)。輔助粒子植入機器人係統注冊申報已提交受理。獲得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獎,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2.人體器官芯片
主要完成人:顧忠澤等。
成果簡介:人體器官芯片技術是我國生物醫藥領域亟待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顧忠澤教授領導的人體器官芯片團隊攻克了該技術中跨尺度芯片製造、高仿真微環境構建、功能圖像分析、芯片傳感等核心技術問題,已發表學術論文417篇,被引1.9萬餘次,獲授權發明專利90項,其中13項轉讓,金額達3768.22萬元,榮獲2023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等多項大獎。已創造四項“第一”:國際上第一個太空心血管器官芯片的發射和在軌檢測、我國第一個采用器官芯片數據獲批IND(新藥研究申請)的新藥、第一個器官芯片國家標準立項、第一個應用於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的全自動化成像係統。
3.建立全腦單神經元多樣性研究及信息學大數據平台
主要完成人:彭漢川、韓俊海、趙春傑、謝維等。
成果簡介:團隊聚焦腦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完成了多個開創性項目,發表了多篇Nature正刊及子刊等二十多篇高水平論文;“全腦單神經元多樣性研究及信息學大數據平台”入選2021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在神經發育調控、自閉症譜係障礙機製等方向承擔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項目,獲得2019高校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團隊研發了自適應細胞斷層成像技術,建立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人腦神經元數據集,首次揭示了單細胞分辨率下人腦全腦皮層神經元形態多樣性。
4.新發傳染病疫苗序貫加強免疫及防控策略
主要完成人:朱鳳才、王進、韓鵬程、鄭明珠等。
成果簡介:團隊首次解析了冠狀病毒的兩個關鍵突變株奧密克戎和德爾塔RBD區(關鍵受體結合區)與人ACE2(hACE2)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機製。開發了原創性等離子體病毒致病微生物滅活技術,提供了防控新策略。在全球率先開展新發傳染病疫苗的序貫免疫探索,創新提出了“肌肉注射+黏膜免疫”的序貫免疫程序策略,實現構建“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黏膜免疫”三重保護屏障,並通過了大規模的人群驗證。在Cell、Lancet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10餘項,入選2023年中國傳染領域十大研究、2023年度江蘇省裝備製造領域十大科技進展、2023年度江蘇省生物醫藥領域十大科技進展。該成果為優化我國乃至全球新發傳染病疫苗的加強免疫策略提供重要科學依據,確保了我國在高致病性傳染病疫苗研究競速中的領先地位,為公共衛生新發傳染病的應急防控提供了新策略。
5.基因治療恢複耳聾患者聽力
主要完成人:柴人傑等。
成果簡介:團隊以臨床耳聾患者需求為導向,全球率先開展耳聾基因治療臨床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Lancet、Advanced Science等國際頂刊。在國際上首次利用腺相關病毒介導的基因治療恢複15例重度耳聾患者聽力至正常/接近正常水平,製定第一個遺傳性耳聾基因治療的英文臨床指南,實現耳聾基因治療“0到1”的創新突破,奠定我國在耳聾基因治療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跑地位。研究成果打通了基因治療中所用的腺相關病毒藥物研發、生產、安全評估、臨床應用等通路,建立了產學研發展新模式,開啟了耳聾基因治療新時代,為中國3780萬耳聾患者帶去福音。
6.新型可降解醫用植入材料
主要完成人:薛烽、張含悅、儲成林、白晶等。
成果簡介:團隊創新研發了一係列醫用可降解植入有機、金屬及複合材料,在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140餘篇。首創了可降解有機鐵電晶體2,2,3,3,4,4-六氟-1,5-戊二醇(HFPD),其壓電響應d33達到138 pC/N,是自1880年居裏兄弟發現壓電效應以來的一個裏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攻克了鎂、鋅合金室溫大塑性精密成形工藝,可批量製備最全規格、最小尺寸的可降解金屬超細絲、薄壁管、超薄帶、微孔泡沫等精密微材及增強聚酯複合材料。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開發了20餘種可降解植入器械,服務了超60家知名醫療器械企業、醫院及科研院所。
7.基於細胞外囊泡的腎髒病靶向治療創新研究
主要完成人:劉必成、呂林莉、林承棋、湯濤濤、羅卓娟等。
成果簡介:團隊聚焦腎髒纖維化形成機製及轉化開展研究,在Kidney International, Nature Cell Biology,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論文150多篇。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損傷的小管細胞通過細胞外囊泡(EV)介導小管間質炎症和纖維化形成,闡明轉錄因子複合體影響器官形成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新機製,研製了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V藥物(小分子、蛋白和核酸)遞送係統 ,顯著減輕模式動物腎損傷。通過產研融合,實現EV規模化生產和載藥關鍵技術突破,創建了基於EV的腎髒病靶向治療技術平台,為臨床應用打下堅實基礎。項目入選2023江蘇省行業科技十大進展。
8.校-企-醫 全棧一體化的智能成像診斷研究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陳陽、居勝紅、彭仲康、祁小龍、陸榮生等。
成果簡介:團隊聚焦於智能醫學成像與診斷方向,通過構建全方位的醫學影像設備硬件研製、智能圖像算法設計、分子探針開發和目標靶向智能診斷研究體係,研發了大型術中低劑量、高圖像質量CBCT成像係統和新型靈活場景移動式CT成像係統,實現了基於移動式CT成像的精準術中導航,相關成果論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自主研製了係列可移動磁共振成像設備,提出構建磁共振實時影像引導診療一體化係統,開啟了磁共振成像應用新篇章。實現了腫瘤組織微觀-介觀-宏觀的跨尺度可視化,解析了腫瘤演進中的微環境時空異質性,構建了腫瘤免疫微環境係列新靶點探針,建立了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早篩早診關鍵技術體係,為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患者分層和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持。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多項,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入選了科技部人才創新團隊。
9.研製新一代智能健康監測係列裝備
主要完成人:劉澄玉、倪中華等。
成果簡介:圍繞智能健康設備研究方向,在穿戴式監測裝備、腫瘤細胞非標記精準檢測微流控儀器等領域實現了重要技術突破,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上首創稀有循環腫瘤細胞非標記精準檢測微流控儀器,解決了臨床循環腫瘤細胞高通量、高精準檢測瓶頸問題。自主研發少兒自閉、青年抑鬱、老年認知障礙生理行為多模態智能篩查係統,在國際上率先突破穿戴式高頻心電、微濕電極非接觸心電、電-機械耦合無袖帶血壓等新一代生命體征感知技術,服務國慶閱兵、北京冬奧、南極科考等重大任務。授權發明專利100餘件,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單位完成1000餘例臨床應用研究。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
10.環狀RNA在神經精神疾病中的診療作用與轉化應用
主要完成人:姚紅紅、苟少華、張袁健、吉遠輝等。
成果簡介:團隊圍繞環狀RNA的特殊結構和深層次調控機製,建立了環狀RNA生物學功能研究的新範式,並突破環狀RNA遞載瓶頸,構建了全球首個腦靶向性環狀RNA細胞外囊泡係統,全球首次明確其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療效,解決環狀RNA核酸藥物的臨床轉化困境。構建係列新型脂質納米核酸藥物遞送係統並開發多種劑型,顯著提高安全有效性並拓展適應範圍。首創環狀RNA檢測新技術,大幅縮短檢測時間,提高了檢測準確度、靈敏度和便捷性。團隊累計在Circulation、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此外,圍繞靶向抗腫瘤藥物和心腦血管藥物設計與篩選,團隊與國內企業合作研發藥物與製備醫藥中間體及精細化工產品,已實現產品產業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