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工智障,煉就智慧超能
在華東師範大學2024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錢旭紅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4年6月20日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家長們:
又到了說再見的季節,今年的畢業花,紫紅色的柳葉馬鞭草正在盛開。在此,我代表學校,以校長、老師、長輩的身份,向同學們表達深深的不舍,並送上殷殷囑托和切切期待。
畢業生年年有,年年境遇各不同。今年的你們,和往年又有哪些不同呢?縱觀天下,意外頻繁、喜憂參半。經濟形勢起伏不定,世界局勢複雜多變,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並理解什麼叫“不確定”。
以前在這樣的場合,我曾提及人類新文明的曙光即將出現,強調“重思維、超學科、智能化”的育人方式,鼓勵大家“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激勵你們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
當前,人類新文明的曙光已經出現。2023年以來,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AI技術在全球風起雲湧,以顛覆性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變革人類社會,給每個個體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能吞納一切、記錄一切、處理一切信息的“AI新新人類”,能讓人“起死回生”的“數智人”已經誕生,並在快速進化、不斷展現。人工智能從萌芽到崛起,坐了近70年的冷板凳,其突然崛起,不僅是科技的一次重大飛躍,甚至將造就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對於教育而言,人工智能除擁有海量數據,還具有跨模態、跨學科、跨行業等特點。借助於AI,我們可以實現大規模個性化的因材施教,讓每個人實現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這在以前幾乎是天方夜譚。但另一方麵,如果我們過度信賴、盲目使用AI,無節製地放棄自己的獨立判斷,甚至決策權,我們可能會被AI取代,淪為“工具的工具”“機器的仆役”。
早在2018年,“智能+”戰略就被列為學校“幸福之花”發展戰略的五大方向之一。今天,你們即將畢業,或繼續深造,或走向社會的大學。在這裏,我以“突破人工智障,煉就智慧超能”為題,和大家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與時俱進?並以此作為贈言。
第一點,突破人工智障,在新文明的曙光中,抹去殘存的黑暗。麵對AI,我們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喪失自我。要時刻銘記我們都要成為獨立自由且健康全麵發展的人。
我們不能固執地與AI對立,或不願接受,或心生恐懼;我們不能拒絕與AI相遇攜手,更不能片麵強調自身和本專業、本行業的特殊性、保守性。今日AI的降臨,就像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來到人間,如同神仙下凡。拒絕AI就如同當年人們用牛車拒絕汽車、用馬車拒絕火車一樣荒唐和不堪。
我們同樣不能濫用AI。不能以促進福祉或者學習為理由,隨意部署全時無死角的監控,肆意侵犯個人的隱私空間;不能用AI人機交互去替代必不可少的、有溫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與關愛;更不能不標注、不申明地過度使用AI,以防止不自覺中養成思維懶惰,成為AI的傀儡附庸或者廢柴。
我們需要與AI共進化,但要防止AI把你我和人類帶入歧途深淵。AI會撒謊、欺騙,以至於產生幻象、導致智障,會對人類進行負麵模仿。隨著技術發展,AI的邏輯推理能力會越來越高,從而其潛在的欺騙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我們要超前應對AI,杜絕AI引起的倫理問題,今後的社會、行業、產業需要眾多首席倫理官為我們樹立無形的防災牆。
第二點,攜手人工智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讓自己金光燦爛。人口減少、人才渴望、效率提升是人們麵對的重大問題,智能發展、綠色發展成為迫切需求,這就更加需要人工智能彌補自然人類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曆史上的“李約瑟之問”和“錢學森之問”,深刻揭示了中國科學和教育的可能短板——缺乏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以及忽視文、理、藝、工的交叉複合、超學科融通。而在AI時代,這些問題的解決有了新的可能。
比如,借助於AI,可以訓練和發展人們的提問能力與批判性思維。中國大學生大都害羞內斂,不擅長、不善於提問,導致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足。有了AI語言大模型,可以每時每刻訓練提問、層層刨根、不斷逼問,讓AI“不打自招”,從而培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勇氣、技巧和坦然。
再如,借助於AI,可以訓練和發展人們的超限能力與創造性思維。你們要規避那些缺乏創造力的、簡單重複性的、互聯網和智能化可以替代的工作。一些僵化固有的學科、專業、行業、區域劃分,人為地割裂、束縛了每個人的發展,解決這一難題通病最好的辦法,就是“超限”,即以“最大的原則性+最大的靈活性”為原則,超越一切局限、界限、極限。AI源自信息學科,但現在早已超越學科,AI為“超限”提供了工具和平台,幫助我們更輕鬆地實現原本不可能的連接,進而上升為“超限”的創造能力。
人類攜手人工智能,正在多個領域取得顛覆性、創造性的進展。比如,AI大大加速了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等科學研究及實驗探索,AI主導實現高效的軟件編程,AI加速了文學創作,AI實現超現實的文化旅遊體驗,形體藝術可以通過AI聯想達到更多更高的境界。在AI遊戲中,人的欲望、情緒、特征,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表達和投射,可以依此進行超現實社會模擬及數據采集,使得人文社會科學虛擬實驗室成為可能,讓人類社會的有效治理更加智能。
第三點,駕馭人工智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中經受了億萬年的選擇與進化,AI就像人類創造的智能體,盡管其在某些技能方麵可能勝過人類,甚至導致某個人、某些人可能會被AI取代、因AI而失業,但AI的發展不可能超越運行了億萬年的自然規則、社會規則。我們人類要保有生涯的成功和生活的價值,就必須駕馭AI,以保有人類的尊嚴:給AI定“規矩”、定“生涯”、定“使命”。
當前的AI技術,雖發展迅猛,但瓶頸突出——能耗遠超預期,AI的能耗遠超看似柔弱的人腦,人們普遍擔心AI發展的盡頭將是“缺電”。應對這樣的問題,發展量子科技顯得至關重要,未來AI是否能持續快速、可靠地提升,將一定程度取決於量子科技的發展。過去一百多年,量子科技改變了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當前正在改變人文社會科學。在AI時代,量子學說和量子思維將影響人類的方方麵麵。
AI是聰明,精於算計、追求極致;但人可以智慧,審時度勢、懂得進退。錢學森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說,人工智能是思維科學的工程技術層麵,直接改造世界。而思維科學是平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一個新的科學。在人工智能時代,在知識點的掌握和簡單的勞動等方麵,人類比不上AI,將讓步於AI;而思維的多樣性、複雜性、跳躍性和創新性則主要依靠人類自身去完成,人要用全麵而多樣的思維能力超越知識無限的人工智能。
在思維領域,中國具有獨特的積累和優勢。《老子五千言》是橫跨東西、縱躍幾千年的智慧和思維寶庫;既能模糊又能精確的中文是最能體現量子思維方式的人類文字語言。近十年前,美國權威媒體感慨,中文超越其它語言的優越性,在電腦、互聯網時代得以凸顯。我相信,掌握了中文語言,擁有老子思維和量子思維的畢業生一定能在AI時代創造“善行無跡”的可能。
第四點,實現智慧超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成為幸福的“飛天”。
要讓AI時代美好,首先人類自身要美好。科技發展到今天,但我們仍常被個人的欲望、群體的烏托邦所困擾,難以達到智慧,難以依道而行、超能善成。
就像今天人們用天量數據訓練出AI語言大模型,在遠古,沒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朝代的《老子五千言》,就是基於遠古數千年數據清洗擬煉而成的大道規律模型,是數千年前建立的並照亮未來的人類智慧超能。日本第一位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量子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說:老子是先知,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缺陷。老子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老子思維告訴我們,脫離或者違反自然的人,不可能獲得幸福。我們要保持對AI的謹慎,因為它不是自然的“人”。我們發展AI是為了解放人類,而不是替換人類、讓人失業!將來,AI可以接替人類從事生存型的勞作,人類從而有充足的時間思考、休閑、創作和探險,成為“神仙”。人類從走出叢林的那時起,就一直受限於產業、經濟和時空,休閑從未作為價值成就人類的自我實現。未來,AI及其智能體可能成為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生產者、提供者,人類則幸福地成為享受者、評價者和引領者。
畢業生們,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時期。雖然曙光已經出現,可是,曙光下必殘留有黑暗,黑暗中必剖露出光明。對每個人而言,未來不是沒有苦難,但我們必須堅信未來必將美好;未來不是遇到的人都一定善良,但我們必須相信善良;因為對美好、對善良的信賴和向往,可以增強肌體抗逆免疫力,增強信心和精神力量,讓每個人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畢業生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逆境和順境。我們的文明數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我們的文明從沒有給妄欲貪欲、厚顏無恥留下生存空間;我們的文明鼓勵知恥、忍辱、堅韌、誠信、和諧,相信禍福相依、天地往返的大道。所以在你們未來的人生中,要謹記並秉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努力做到:順境不癲狂,逆境不絕望;善用他人之力,超前布局預期。在糟糕的逆境,通過學習、訓練、實踐將信心或財富轉換為潛在的能力;在幸運的順境,將儲存的潛能轉化創造為財富,如此循環往複,以至永遠。正如老子囑咐臨行的孔子:“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讓我們一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一起,為民族的偉大複興和人類文明的永續,義無反顧地奔向前程。
我們國家產業和社會走過的不平凡之路,可以給每個畢業生重要的啟迪。十年前,全世界碳減排、低碳發展呼聲震天,我們的霧霾和輿情甚囂塵上,黑雲壓城城欲摧,我國的綠色發展從艱辛中堅韌起步,而今光伏太陽能、電動車、電池等清潔技術產業已領先世界,而如今別人卻偃旗息鼓、自食其言,又退回到充滿煙火氣的從前。今天的人工智能發展,我們又遇圍追堵截、步步是坑。AI的開拓者奧特曼表示:AI不能取代人類決策,並特別預測中國獨特的AI大模型將會到來。相信十年後,我們必將迎來更美好的豔陽之春!
2023年底,學校啟動實施“數智躍升”計劃,打造“愛在華東師大”的升級版“AI在華東師大”,其目的就是要讓學校和每位師生,在“AI時代”贏得先機。我校不僅僅在傳統的教師教育領域,更要在廣泛的學科專業領域引領育人創新。我校在人工智能的相關領域有很好的基礎,登月、深海、航空、航天、極地都有華東師大的身影。我們要超越離散知識點、超越單一思維模式和思維體係,我們要建設成為超限融合、多態疊加的未來大學。
遠行將近,學校為每位畢業生準備了您專屬的、由AI製作的、獨一無二的數智禮物《我的元宇宙——在華東師大的獨家印記》,典禮結束後立即發布,供您獨享、分享。這份禮物依托1000餘萬校園數據及其智能聯結的那些有溫度的回憶和有熱度的成就,讓大家可以追憶從入學到畢業的似水年華,還能重溫“與學校同進步、共發展”的點點滴滴,揭秘獨屬於自己的“成就勳章”。希望大家能夠帶著這份專屬的“獨家印記”,懷著飽滿的熱情與力量,奔赴下一個人生遠方。
感謝各位,謝謝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