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4年5月1日,西湖大學工學院朱博文團隊以及合作者開發了一種人工脈衝視覺神經元,能夠實現外部視覺信息的速率與時間融合編碼。視覺神經元通過單片集成氧化銦(In2O3)突觸光電晶體管和氧化铌(NbOx)莫特憶阻器構成,分別模擬了生物感光細胞和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功能。采用速率-時間融合(Rate and Time Fusion, RTF)編碼方案的脈衝神經網絡(SNN)可以通過模仿生物視覺提高人工視覺的處理效率。相關研究工作以“An artificial visual neuron with multiplexed rate and time-to-first-spike coding”為題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8103-9
02
2024年5月2日,西湖大學理學院、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段樂樂團隊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題為“[2+1] Cycloadditions Modulate the Hydrophobicity of Ni-N4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2 Electroreduction”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2+1]環加成反應實現了Ni-N4單原子催化劑的表麵氟化,得到的超疏水Ni-N4-CF2催化劑在0.50 M KHCO3電解液中催化CO2還原時表現出近乎100%的FECO。該研究為Ni-N4 SACs的[2+1]環加成表麵官能化提供了指導,為通過共價表麵官能化修飾碳材料負載金屬催化劑的微環境提出了新策略。
論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5650
03
2024年5月2日,西湖大學醫學院徐和平課題組與合作團隊於Nature Immunology雜誌發表題為"Temporal dynamics and genomic programming of plasma cell fates"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揭示了漿細胞形成的動態調控機製以及TIGIT分子的新功能。通過構建骨髓嵌合體小鼠等經典免疫學模型,他們的研究發現TIGIT缺陷型漿細胞的增殖能力以及抗體分泌能力出現了顯著性的下降。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作為抑製T細胞活化應答的受體分子,TIGIT反而具有促進漿細胞應答的細胞內在分子功能。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4-01831-y
04
2024年5月5日,西湖大學工學院周南嘉團隊提出了一種模塊化策略設計擠出頭,利用多材料直寫工藝擠出具有可調控周期性結構的纖維,並用來製造具有空間可編程周期性結構的 3D 物體。該研究成果以“Multimaterial extrusion of programmable periodic filament structures via modularly designed extruder heads”為題發表Additive Manufacturing上。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addma.2024.104234
05
2024年5月6日,西湖大學理學院胡鵬飛課題組在JACS發表了題為“Divergent Synthesis of Scabrolide A and Havellockate via an exo-exo-endo Radical Cascade”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利用高效的自由基串聯環化,通過一個共同中間體,完成兩個天然產物scabrolide A和havellockate的發散式合成,為呋喃丁烯內酯(降)西鬆烷型二萜類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3995
06
2024年5月9日,西湖大學理學院張鑫團隊在JACS上發表了題為“lonic effect o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運用熒光壽命成像技術,針對離子對生物凝聚體微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定量分析,並進一步探究了離子對於多相凝聚體分層混溶狀態以及凝聚體對生物分子招募的影響。該成果係統研究了不同種類離子對生物凝聚體微環境性質的影響,為細胞在響應環境變化時調控凝聚體微環境提供了潛在途徑。
論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4c04036
07
2024年5月10日,西湖大學醫學院鄭钜聖團隊與合作者於Gut發表了以腸道真菌與妊娠健康為主題的研究成果,題目為"Landscape of the gut mycobiome dynamics during pregnanc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ost metabolism and pregnancy health"。該研究基於大規模孕婦隊列(4800例),整合膳食調查、臨床檢查以及真菌組、細菌組、代謝組等數據,全麵描繪了影響腸道真菌組成與結構的影響因素及其在孕期的動態變化,並分析了腸道真菌與宿主代謝及妊娠健康的關聯及潛在機製,從腸道真菌的角度為全麵理解腸道微生物對健康妊娠的影響提供了重要見解。
論文鏈接: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4/05/09/gutjnl-2024-332260
08
2024年5月17日,西湖大學理學院嚴正課題組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以“Measuring the Boundary Gapless State and Criticality via Disorder Operator”為題,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為編輯推薦。嚴正團隊與合作者通過設計邊緣的無序算符,成功提取了奇特的表麵臨界信息,並且驗證了他們所提出的理論猜想。這一研究成果開辟了有效提取多模式耦合下場論信息的新路徑,為表麵臨界和非局域測量等領域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鏈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2.206502
09
2024年5月17日,西湖大學工學院楊健團隊報道了首個同時具有pH誘導變色、pH誘導開啟熒光和自毀行為的有機小分子高酞酸酐(HA),並利用其特性,將其與另外兩種pH指示劑結合,開發了一種具有動態多維和多模式光學加密特性的CMY調色板,相關研究工作以“Harnessing the Duality of Bases Towards Controlled Color and Fluorescence”為題在線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n9692
10
2024年5月19日,西湖大學工學院袁鑫實驗室提出了一種基於CNN-Transformer架構的高效、大尺度視頻單曝光壓縮成像重建算法EfficientSCI++。相關工作以“Hybrid CNN-Transformer Architecture for Efficient Large-Scale Video Snapshot Compressive Imaging”為題發表於計算機視覺頂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論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263-024-02101-y
11
2024年5月20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波團隊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題為"Area postrema neurons mediate interleukin-6 function in cancer cachexia"的文章。研究人員發現腦幹AP為介導IL-6參與腫瘤惡病質的重要核團。循環係統內IL-6作用並激活AP神經元;敲低AP神經元內IL-6受體可緩解惡病質病症並延長壽命。該文章首次揭示腫瘤如何通過炎症因子作用於神經係統,進而引發惡病質,並闡釋了相關靶點與多種療法。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8971-1
12
2024年5月22日,西湖大學工學院陸啟陽研究員在國際期刊ACS Nano上以Nano Focus 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一篇題為“How to Correctly Analyze 2p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of 3d Transition-Metal Oxides: Pitfalls and Principles”的教程(Tutorial)文章。該論文針對3d過渡金屬氧化物(如Mn、Fe、Co、Ni等)的2p X射線光電子光譜(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下文簡稱XPS)的分析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了目前常用的分峰擬合和結合能位移方法在定量分析金屬氧化態方麵存在的問題,並建議使用基於電子結構的理論框架來重構從而理解2p XPS光譜的複雜性。
論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03964
13
2024年5月31日,西湖大學理學院石航課題組在JACS發表了題為“Ruthenium/η5-Phenoxo-Catalyzed Amination of Phenols with Amines”的研究論文。石航團隊針對已知釕催化劑吸電子能力弱而難以通過π配位活化苯酚的問題,發展了η5-phenoxo配位的二價釕催化劑,實現了釕催化苯酚與胺的脫水縮合胺化反應。
論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epdf/10.1021/jacs.4c02089
14
2024年5月31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賈潔敏團隊在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發表題為"High-resolution vasomotion analysis reveals novel arteriole physi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ressive modulation of cerebral vascular networks by stroke"的研究論文,他們提出了一項全麵係統的血管動力學分析算法,不僅僅描述了生理狀況下小鼠腦動脈血管運動的基本特征,並實時記錄分析(0-14 days)缺血性中風條件下小鼠腦動脈血管運動與腦血流遭遇的損傷及其恢複情況,最終通過轉基因(ME-Linker)小鼠重新激活腦動脈的自發血管運動,實現最佳再灌注的同時改善神經損傷,以助於缺血性中風後腦血管的恢複。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177/0271678X241258576
15
2024年6月17日至6月21日,人工智能頂級會議CVPR 2024於美國西雅圖舉行。在CVPR 2024公布的錄取結果中,西湖大學工學院人工智能方向的李子青實驗室、王東林實驗室、袁鑫實驗室、藍振忠實驗室、劉沛東實驗室、林濤實驗室、於開丞實驗室共有9篇成果入選,其中2篇入選Poster(Highlight)論文。除此之外,原發傑實驗室有1篇論文被人工智能國際頂刊TPAMI錄用。
近期,第42屆國際機器學習大會 ICML 2024 公布錄用結果,組委會於9473 篇論文中錄用了2609篇論文(中稿率為27.5%),據不完全統計,有12篇來自西湖大學工學院人工智能方向的高水平論文成功入選。12篇 ICML 2024 論文中,有2篇來自王東林實驗室,10篇來自李子青實驗室。研究成果涉及 Al for Science、強化學習、擴散模型、長序列建模、生物分子設計等的相關領域。
16
近日,第62屆國際計算語言學年會(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簡稱 ACL)公布了 ACL 2024 論文錄用消息。西湖大學工學院人工智能方向共9篇論文被 ACL 2024 錄用,其中3篇論文被 ACL 主會錄用,6篇被 Findings of ACL 錄用。ACL年會是計算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國際排名第一的頂級學術會議,由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組織,每年召開一次,在中國計算機學會(CCF)推薦會議列表中被列為A類會議。2024年是第62屆會議,將於8月11日至8月16日在泰國曼穀舉行。
17
2024年6月8日,西湖大學理學院、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孫立成團隊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題為“Poly(Dibenzothiophene-Terphenyl Piperidinium) for High-performanc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從陰離子交換膜(AEM)傳質機理出發,基於增強Grotthuss傳質機理的設計思路,開發了一種用於水電解的高性能陰離子交換膜,為AEM乃至其他離子交換膜的性能提升提供更多可能,加速了AEM電解水的產業化進程。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5738
18
2024年6月12日,西湖大學理學院、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王濤實驗室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題為“Rational Understanding Hydroxide Diffusion Mechanism in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with RDAnalyzer”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反應分子動力學模擬對氫氧根在AEM中的擴散機理進行了探究,通過自主開發的RDAnalyzer軟件實現了不同擴散機理的高效解耦和拆分,最終得到了Free Vehicular、Free Grotthuss、Associated Vehicular和Associated Grotthuss四種機理對於氫氧根擴散速率的貢獻。該工作為研究氫氧根在AEM中的擴散機製提供了理論新策略和機理分析新工具。
論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3614
19
2024年6月1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蔡尚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以衰老和乳腺癌發生為主題的研究成果:“Progressive Senescence Programs Induce Intrinsic Vulnerability to Aging-related Female Breast Cancer”。這項工作在單細胞層麵建立了乳腺幹細胞在小鼠全生命周期自然衰老過程中的分子時鍾,揭示了衰老幹細胞的多態性及漸進性,同時構建了正常細胞經衰老進而癌化的潛在途徑,闡明了衰老轉化過程中的關鍵節點,並成功篩選到通過抑製衰老降低癌發幾率的小分子抑製劑。該研究對降低衰老人群的乳腺癌發生率提供了理論框架及潛在的幹預策略。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106-2
20
2024年6月17日,西湖大學工學院朱博文課題組和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具有離子介導功能的化學響應脈衝神經元,用於模擬生物神經元的行為,為構建未來的生物混合神經網絡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相關研究工作以“An Ion-Mediated Spiking Chemical Neuron based on Mott Memristor”為題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3678
21
近期,西湖大學工學院劉剴實驗室與合作夥伴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及Water Research發表三項研究成果。一方麵,課題組通過研究微塑料(NMPs)類新汙染物從陸地到河流係統的傳輸途徑,發現重點管控全國部分區域可實現NMPs汙染的有效控製;另一方麵,通過研究熔融鹽向單原子位點轉化的形成機製,構建具有普適性的單原子催化劑(SACs)製備策略,用於環境與能源催化;並通過原位譜學、電化學手段闡明SACs加氫機製,實現二氧化碳向高價值化工原料高效轉化。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1597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6380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05835
22
2024年6月25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甄瑩團隊在PNAS Nexus雜誌在線發表了螢火蟲毒素的起源演化的研究成果:“Firefly toxin lucibufagins evolved after the origin of bioluminescence”。通過比對產生LBGs毒素的螢火蟲和不產生毒素的螢火蟲ATPα氨基酸序列,團隊研究人員找到疑似的氨基酸耐受突變,它們會不同程度影響毒素和蛋白的結合,從分子耐受性角度解釋了螢亞科螢火蟲善假於毒的能力。
論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pnasnexus/article/3/6/pgae215/7695494
23
2024年6月19日,西湖大學理學院劉誌常實驗室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題為“π-Diamond: A Diamondoid Superstructure Driven by π-Interactions”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利用分子張力工程策略,構建了Z形三麵板組裝基元,僅利用純π-相互作用實現了金剛石超結構的分層自組裝。這一研究探索了非共價相互作用的新可能性,為功能化超結構的構築和材料科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前景。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9507
24
2024年7月2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裴端卿實驗室在Cell Discovery發表題為“Pig blastocyst-like structure models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將豬胚胎幹細胞誘導為類囊胚的技術體係,首次將豬胚胎幹細胞誘導形成類囊胚模型。豬是重要的畜牧業動物,也是理想的疾病模型,更是人源化器官的潛在供體。該研究可為改善豬等家畜大動物的育種體係、加速優良品種培育的進程提供新的思路,為探究人-豬細胞間相互作用提供優良體外模型,有助於推進在豬體內產生人源器官的研究進程。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4-00693-w
25
近期,機器人頂會RSS收錄王東林實驗室成果,該文提出了一種基於RL的快速在線自適應控製(RL2AC)策略,以增強未知環境下足式機器人運動的魯棒性。通過在RL中加入了一個自適應的前饋補償項,以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對RL策略的影響。該論文被國際機器人頂級會議Robotics: Science and Systems(RSS)接收(2024年全球僅收錄135篇)。
RSS 2024接收論文列表詳見:https://roboticsconference.org/program/papers/
26
2024年7月1日,西湖大學工學院王睿團隊以及合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題為“High-entropy hybrid perovskites with disordered organic moietie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探索了有機組分在構建新型高熵材料中的潛力,成功開發了一係列高熵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並深入探索了高熵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結構特征,揭示了其獨特的體係熵貢獻機製,為新型高熵材料的研發提供了全新的理論基礎,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光伏器件的性能提供了全新的材料選擇。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4-01468-1
27
2024年7月10日,在意大利拉奎拉舉行的國際暗物質大會(IDM)上,XENON合作組發布了首次測量到太陽中微子的低能核反衝信號的結果。這些中微子來自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即涉及硼元素的反應鏈。西湖大學理學院物理係李聖超團隊代表西湖大學參加XENON暗物質實驗國際合作組,是探測器刻度工作的責任單位。在XENONnT尋找太陽硼-8中微子的實驗中,李聖超博士帶領中外團隊成員進行了對中微子核反衝信號的刻度研究。利用釔-鈹源產生的光中子,這一研究確定了液氙在低動量轉移下核反衝的信號特征,對理解接近探測器靈敏極限的微弱中微子信號提供依據,為此項突破成果作出顯著貢獻。
28
2024年7月15日,西湖大學工學院鞠峰團隊以“Highly-Accurate Classification and Discovery of Microbial Protein Functions Using FunGeneTyper: An Extensible Deep Learning Framework”為題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在線發表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一個兼具蛋白編碼功能基因的精準分類與發現雙重功能的可擴展深度學習框架 FunGeneTyper, 並以威脅人類健康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為例,利用該新框架開發了相應的ARG精準分類器ARGTyper,比現有工具表現出更好的ARG分類性能。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從不同生境獲得的實際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數據測試展示了該新框架在新的功能基因發現任務上的明顯優越性,並通過遷移學習證明了該框架在細菌毒力基因(VFG)等其他類型功能基因的精準分類與發現方麵具有普適性。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93/bib/bbae319
29
2024年7月16日,西湖大學理學院吳明軒團隊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題為“A Chemoselective Enrichment Strategy for In-Depth Coverage of the Methyllysine Proteome”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芳基重氮鹽共價、高效且可逆標記單甲基化賴氨酸的方法,成功實現了在多種生物樣本中對賴氨酸甲基化修飾進行廣泛的富集和鑒定,極大地拓展了領域內對賴氨酸甲基化修飾的認知,並為進一步研究賴氨酸甲基化修飾提供了一種有效便捷的化學工具。
論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408564
30
2024年7月16日,西湖大學理學院、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孫立成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Closing Kok’s cycle of nature’s water oxidation catalysis”的研究成果。他們利用GPU加速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量子化學計算,發現了天然水氧化催化劑的重構過程。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210-6
31
2024年7月23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裴端卿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Engineering mouse cell fate controller by rational design的文章。盡管目前對染色質動態變化規律和功能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如何通過開發相應工具調節染色質可及性達到誘導細胞命運轉變仍有待進一步闡明。該研究通過工程化改造轉錄因子調控染色質可及性實現細胞命運轉變並闡明其作用機製。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551-2
32
近日,歐洲計算機視覺國際會議ECCV 2024公布了論文的收錄結果。西湖大學工學院人工智能方向共16篇論文入選。ECCV,全稱為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即歐洲計算機視覺國際會議,是計算機視覺領域中最頂級的會議之一,與ICCV(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和CVPR(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並稱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三大頂會”。
33
2024年7月2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裴端卿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Cell fate decision by a morphogen-transcription factor-chromatin modifier ax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胞外形態發生素信號分子-核內轉錄因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細胞命運調控新範式,提供了一種研究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Epiblast-Hypoblast細胞命運決定的體外模型,並且首次建立了小鼠iPrE(induced Primitive Endoderm)體外誘導新方法。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144-z
34
2024年7月2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蔣敏課題組在Nature Aging發表題為“Maternal age enhances purifying selection on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complex I genes of mammalian mtDNA”的研究論文。該文使用最新的線粒體基因組編輯工具DdCBEs,成功構建了兩種與臨床線粒體疾病病人致病位點同源的單點突變小鼠模型,均為呼吸鏈複合物I亞單位:m.2820 G>A(ND1)和m.12918 G>A(ND5)。通過對這兩種小鼠模型的母源遺傳模式的研究,發現了這兩個突變位點在母係遺傳過程中被強力純化選擇,即:高突變的媽媽能夠生出遠低於自身突變率的下一代。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4-00672-6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