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慈善法修正案,新慈善法將於2024年9月5日正式實施,新慈善法修正旨在進一步優化慈善事業發展環境、更好適應中國慈善事業發展需要,發揮慈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功能。
慈善事業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曆史責任和社會責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慈善事業在我國持續穩步發展。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全國社會公益資源總量為4505億元,較2021年增長0.81%,我國實名注冊誌願者總數為2.3億人,較2021年增長3.6%,總體上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在慈善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麵臨了一些挑戰,如近年來社會組織出現負增長,慈善資源總量增速下滑,全國誌願服務折合人工成本價值約1915億元,誌願服務指數總體增速下降。在全麵推進以共同富裕為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應遵循依法治理、公開透明、創新專業、創業營銷、生活理性原則,紮實推進慈善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應遵循依法治理原則。《美國慈善法指南》稱:“好的法律框架能極大地促進慈善事業的繁榮”,法治是現代慈善事業良性運行的根本支撐。2016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頒布,標誌著中國慈善事業進入法治化時代,它為規範和促進我國慈善事業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慈善法則從政府及部門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責任、慈善有關優惠政策、慈善組織認定程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慈善事業等進一步做了完善,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必然要求,也是營造良好慈善社會氛圍的客觀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慈善事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總體仍麵臨諸多困境:如慈善組織內部治理能力不足,行業自律機製有待完善;現實中存在著大量非正式慈善組織和非正規的慈善行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頒布實施,我國公民應遵循法治慈善的原則,積極投身到各類慈善活動中去,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注入強大動能。
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應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公開透明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關鍵要點,慈善組織要切實履行信息公開責任。但目前我國對於善款的分配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監督和信息查詢係統,加上慈善組織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缺少自律機製,善款的來源、運用和去向等信息不透明,善款使用隨意性很大。近年來,發生的胡曼莉事件、付廣榮事件、青基會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都告訴我們:一個缺乏信息公開機製的公益組織存在慈善失靈和善心受到褻瀆的可怕結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資源的釋放,作為社會保障體係重要補充的慈善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在扶貧濟困、養老助學、應對突發事件等方麵扮演重要角色,慈善事業已經成為眾多公民、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台。慈善機構的運作越透明,越可能得到廣大居民的支持與信任。因而,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慈善組織一是需要完善組織章程和組織結構,建立民主決策製度、透明的財務製度、科學的從業人員行為準則和職業道德規範、適當的富有效能的理事會結構;二是需要建構多層次的自律機製和製度他律。自律作為一種有效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手段,必須與他律相配合。因而,要堅持讓慈善更加陽光透明、公正有序,從而贏得捐贈者、受助者和管理者高度信賴,這樣才能有效地保障慈善事業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慈善事業應遵循專業創新發展原則。近年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迅速,已經從傳統的救災救援、扶貧助殘、尊老愛幼逐漸延伸到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環保、體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進慈善組織的專業化發展是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慈善組織和從業人員在慈善項目設計、線上線下募捐、慈善項目管理、慈善活動推廣等方麵應具備更加專業知識和技能,慈善人才隊伍建設也應走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
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至今亟須專業化人才來管理運營現代慈善組織。為解決當前慈善組織工作人員專業化不足的問題,各慈善組織應聘請一批專業人員負責具體公益項目的實施。同時,加大對誌願者專業培訓的力度,其內容不僅在於強調道義和慈善意識、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還應根據誌願者的不同,製定不同的培訓規劃,因人而異展開培訓。通過專業培訓,慈善組織及其活動參與者的良好服務和參與技能不僅可以提高服務質量,而且可以有效地宣傳慈善意識,爭取社會的承認和支持。另外,慈善組織還必須在對社會治理的持續關注和參與中尋找工作的創新點、生長點,推動社會治理最終向善治方向發展。因此,為慈善組織建立一套人力資源開發、配置、使用和管理的工作機製,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對從業人員尤其是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是完成組織的使命和目標並提高包括創新能力在內的公益組織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慈善組織的內部管理是慈善事業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應遵循創業營銷原則。所謂的創業慈善就是社會組織在經營過程中,兼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用商業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創業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益創業。近十多年來,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SE)應社會需要而產生,並在國外許多國家得到不斷發展,公益創業的概念也迅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創新創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創造了經濟價值,這種新型的創業可以為慈善事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在當代社會,我們公民應遵循創業慈善的現代慈善原則。
營銷慈善是指通過慈善等活動,在社會樹立良好形象,從而贏得社會公眾的好感,進而對消費者形成正麵影響。營銷慈善是一種實現多方共贏的慈善方式,拉近了企業、消費者與被援助對象的關係。在營銷慈善運作的過程中,企業達到了提高產品銷售額、改善企業的社會形象的目的;被捐助者通過付出勞動,銷售產品獲得價格差得到企業的援助,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困境;消費者也在購買生活必需品時,奉獻了自己的一份愛心。這種多方共贏的慈善方式應該得到大眾的支持。因此在當代社會,公民應堅持創業營銷慈善的現代慈善原則。
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應遵循理性生活慈善原則。理性慈善,從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的關係來看,其一表現為平等關係而非施舍關係,其二表現為有限性,即施助者在自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其三施助者自我在日常的生活空間裏養成慎獨的行為習慣即為善行,即從自我做起即是對社會正能量的一份支持。在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矛盾逐漸尖銳的今天,現代公民應遵循理性慈善的原則。
從身邊的人開始理解慈善,從自己能做的事開始踐行慈善,通過努力讓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應是慈善的初衷所在,也就是所說的生活慈善。生活慈善是更適合當今時代發展趨勢的慈善方式,它和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統一融合。這種生活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我們每個人隨手可做的小事貫穿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是生活慈善。行善之心人皆有之,隻要形成一種樂做善事的民風,人人行善為榮,將人心向善的風氣融入生活,那麼社會就能和諧。在當今時代,我們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循生活慈善原則,讓慈善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陳體令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