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在2024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
2024-09-02 11:08
中國農業大學
作者:

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

——在中國農業大學2024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校長 孫其信

(2024年8月30日)

親愛的2024級同學們,在山東煙台、海南三亞線下出席典禮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今年入學的9543名新同學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真誠的祝福。9543名新生,是中國農業大學建校119年來最大的招生規模。我們很高興看到,2024級新同學中有很多感人故事,同學們懷揣夢想,懷揣為祖國強大而學習的夢想來到中國農業大學,特別是有若幹對雙胞胎姐妹、兄妹一起考入中國農業大學,還在同一個班級。我注意到,會場布置了4個字“禾下乘涼”,這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兩大夢想之一。袁隆平先生有兩個夢:第一個夢是禾下乘涼夢,追求水稻的高產、更高產夢;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當前,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已經實現了,雜交水稻已經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試驗試種和推廣,而且成為許多非洲和東南亞國家解決糧食問題的重大科技成果。今年我在現場簽發錄取通知書時,我問同學們為什麼報考中國農業大學?同學們說是因為在中學時學到了袁隆平爺爺為國家作奉獻、為世界作貢獻的事跡,所以要沿著袁隆平爺爺走過的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青年的磅礴力量。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也向大家透露一個消息,袁隆平先生的孫女今年也來到中國農業大學。每年,學校都要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我聽說,今天最早的同學5:30就起床,6:20從西校區出發,同學們非常辛苦,我建議學工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明年不再讓同學們這麼早出發。

  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典禮”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標識。“禮”是製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係統而完整程序。“典”是標準,“禮”是儀式,“典禮”即標準儀式。今天,在座的同學們要提前到場,主席台的校領導們要穿上正裝,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鮮明的文化標識,這正是中華文明五千餘年延綿不衰的最大動力。《禮記》有言:“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這是五千餘年中華文明形成的優秀傳統。我們之所以要隆重舉行開學典禮,就是要在這樣一種標準的儀式上,啟航全體新生未來的求學之路。

  今年6月21日舉行的學校畢業典禮上,我以“擁抱偉大的創新時代”為主題,為2024屆畢業生做致辭。今天,在這樣一個莊重的儀式上,我想以“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為題和同學們做個交流。畢業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要緊緊擁抱創新的時代。在座的同學們則要開啟求學之路,所以我想用“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與同學們共勉。我談三個含義:一是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價值;二是世界迎來了科技創新爆發的時代,正在孕育著一場新的產業革命;三是對同學們如何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提出5條建議。

 一、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兩句話深刻闡釋了科技在當今時代的重大作用,也是對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經驗的高度總結。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麵創新的體製機製”,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充分體現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鮮明導向和工作方法。《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極大深化了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規律性認識。大學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彙點,同學們在這樣一個創新的時代,進入中國農業大學學習,肩負的曆史使命十分光榮,麵臨的任務也十分艱巨。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創新可以體現為三個方麵:一是製度創新。製度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最基礎的創新。秦統一六國後,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實行郡縣製,創新國家治理模式,奠定了中國此後兩千多年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古希臘文明是世界民主製度的先驅,古希臘民主製度催生了其在科學、哲學、文藝等方麵的輝煌成就。二是科技創新。近代科學誕生以來,世界科學中心經曆了5次地理大位移,推動了5次世界科技創新,催生了3次產業革命。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20世紀的美國,都是當時的世界科學中心。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通過研究認為,一個國家科學成果超過全世界科學成果總量的25%,即為相應時期的世界科學中心。世界科學中心的5次轉移,都體現出這一標準。同時,在每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之前約50-100年,這些區域都率先成為了世界教育中心。可以說,先有世界教育中心,再有世界科學中心,再有世界經濟中心。三是創新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曆程中,文化創新發揮著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有機銜接的紐帶作用。今年的畢業典禮上,我向同學們推薦了美國學者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的著作《增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起源》,他解釋了為何是歐洲而非其他文明引領工業革命,認為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和世界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回顧世界科學中心的5次轉移曆程,恰恰有著非常鮮明的文化創新要素。第一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於意大利,文化基礎是文化啟蒙;第二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於英國,文化基礎是科學啟蒙;第三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於法國,文化基礎是思想啟蒙;第四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於德國,文化基礎是工業啟蒙;第五次世界科學中心形成為美國,文化基礎是科學啟蒙和工業啟蒙的綜合運用,實現了現代美國大學從柏林洪堡大學開創的“教學和科研”模式轉變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模式。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曆程,創新,包括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都催生了社會的不斷進步,文明的不斷延續。這就是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新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進行戰略部署和謀劃推進的原因。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這些是黨中央基於曆史和現實作出的科學戰略研判和重大戰略部署。創新催生了社會進步,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創新的價值可以歸納為:推動世界文明的演進,推動社會的進步,改變民族的前途命運,帶動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提升人類生活質量,以及改變個人的命運。

 二、世界迎來了科技創新爆發的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創新浪潮已經席卷全球50多年。如今,世界發展出現了新挑戰,人類社會遇到了新問題,亟需創新帶動經濟繁榮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21世紀以來,諸多領域觸發了顛覆性的科技革命,為可能到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吹響號角。一是人工智能。今年春節前後,以美國微軟和OpenAI公司為代表的世界人工智能巨頭,創新性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帶動了一場新的科技變革。ChatGPT、Sora的火爆發展體現出人工智能將引發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二是生物技術。有學者認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將由生物技術引發。人類發展至今,健康問題是麵臨的最大挑戰,生物技術能為解決人類生命健康問題提供路徑。例如,很多老年人器官衰竭,但受倫理學影響,不能移植活體器官。從生理結構和基因組來看,豬的器官大小、生理結構與人類最為相似,由此,科學家通過對豬的器官進行基因編輯,將豬的器官移植到人體,這項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人類麵臨的阿爾茨海默症、肌無力等疾病,生物醫藥和精準醫學找到了有效的治療辦法。三是腦科學。大腦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器官,擁有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裏還有1萬個連接,是目前任何計算機都無法實現的複雜網絡係統。但是,OpenAI發布的GPT-3,其模型參數已達到1750億。這充分體現出,人工智能會引發重大變革。腦科學是解決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路徑。當前,“腦機接口”是一個新的前沿領域。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建了Neuralink公司,通過研發一種能夠植入大腦的設備,實現人腦與機器交互。“腦機接口”是通過在大腦中植入微小的電極,利用電流讓計算機和腦細胞產生互動,從而使失能患者恢複自主行動。腦科學也將成為未來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技術。四是量子科技。量子理論是公認的近代物理學的一場重大變革,而且引發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一係列產業變革。當前,世界各國把量子科技列為國家戰略目標,量子信息技術成為大國集中發力的科技前沿陣地。

  以上是科技創新的總趨勢,農業科技創新也正走向一個新時代,我舉4個例子:一是合成生物學。試想50年、100年以後,不用種地也能實現糧食生產,這是引發農業變革的顛覆性成果。如今,科學家通過合成生物學手段可以模仿綠色植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澱粉。綠色植物是自然生態係統的初級生產者,沒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沒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然而,合成生物學就可以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合成。未來,科技的巨大變革使得我們不再或者不再更多依靠土地來生產糧食。二是細胞培養肉。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人們對蛋白質攝入的需要日益增加。未來,我們可能實現在實驗室“種肉”,細胞培養肉可能代替傳統畜牧業。科學家通過對幹細胞進行定向誘導分化,使其生成雞肉、牛肉、豬肉、羊肉等。當前的實驗結果表明,肉的品質、風味可堪比天然肉。目前,唯一的限製是成本太高。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可能不再主要依賴養殖業來提供肉蛋奶。三是基因編輯。基因編輯技術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過去1萬年生物自然進化的結果,我們現在用一年就能實現。經過定點的基因編輯,可以產生人類需要的各類動物、植物,包括改造用於器官移植的豬的基因。世界各國已經把基因編輯技術列為競爭性、突破性的前沿技術。四是無人農場。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部分區域實現了無人化作業,所以無人農場不是夢想,而且已經成為現實。在GPS、北鬥導航、傳感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撐下,水稻農場、養雞企業等都能實現無人化。這就需要我們在智能農機裝備、傳感器技術、大模型以及決策網絡係統等方麵實現新的突破。

  我們迎來的是一個創新爆發的新時代。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時代進入大學學習,迎來了最好的創新時代,擁有著巨大的創新機遇,也麵臨著重大的創新挑戰。橋水基金的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在著作《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分析了過去500年來世界大國的興衰曆程,提出了發揮關鍵性作用的8個要素,第一個是教育,第三個是科技。如今,中華民族要實現科技創新的引領和突破,就要深刻把握世界科學革命的規律。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以範式理論為中心的動態科學發展模式。他認為,科學革命實現突破並非一帆風順,會經曆“前科學時期-常規科學-反常與危機-科學革命-新的常規科學”這一過程。我理解,當已有範式成為限製創新的製約因素,科學本身會醞釀和產生科學革命。這昭示了科技進步並非線性,而是螺旋式上升。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餘年以來,中國的科技事業實現了曆史性突破,我們向世界莊嚴宣告: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我國科技創新戰略進行認真思考和謀劃。

 三、投身偉大的創新時代

  同學們,我們麵臨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使命光榮的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創新。當今,世界正處於最複雜、最深刻的劇烈變革期,一係列重大變革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們麵臨的挑戰和壓力更加複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立足新時代,對創新一代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科技強國建設。我們肩負的使命是光榮的,責任是重大的。

  我想就創新主題,給同學們提5個建議:

  一是做“有情懷”的創新一代。我們是為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而創新。隻有樹立創新的夢想,才能堅定創新的勇氣,產出創新的成果。

  二是做“有誌氣”的創新一代。我們要有目標,要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誌向,追求真理、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奮發努力。

  三是做“有擔當奉獻”的創新一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2050年,你們這一代人正值壯年,正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中堅力量。隻有你們有擔當、有奉獻,中華民族才有希望、有力量。

  四是做“有自信”的創新一代。我們要對中華民族有自信,對中國科技事業有自信,對中國農業大學有自信。今年5月,ESI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科學首次超過了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位居世界大學第一,7月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學校的農業科學穩居世界大學首位。同時,根據U.S.News最新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國農業大學首次超越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同學們選擇中國農業大學,物有所值。最近,我正在研究中國小麥的發展曆程。中國的小麥研究起源於1914年。110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5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小麥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小麥種植麵積大國中單產第一,中國小麥的收獲麵積位居世界第三,當然,中國小麥的消費量也是世界第一。從論文數量來看,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小麥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占世界總量不到1%。到2020年,中國小麥研究的論文數量占世界的25%。從論文數量來看,我們達到了世界小麥科技強國應有的水平,當然,論文不是強國的唯一標誌。但這體現出,中國的小麥科技為支撐中國成為小麥生產第一大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讓我們感到非常自豪。我堅信,未來十年,中國的小麥科技將會引領世界。

  五是做“有作為”的創新一代。要有情懷、有誌氣、有擔當奉獻、有自信,更要為推進強國建設做出實實在在的功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後,祝願同學們學業快樂,生活幸福!

  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