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寄語2024級新生:矢誌成為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同濟人
2024-09-04 15:03
同濟大學
作者:


矢誌成為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同濟人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中學校長、各位來賓,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迎著蓬勃的朝陽,隆重舉行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我謹代表學校,代表方守恩書記,代表全校教職員工,向來自全球129個國家和地區的5017名本科及預科生、8131名研究生表示熱烈歡迎!向辛勤養育你們的家長、諄諄教導你們的師長和關心支持你們的社會各界,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感謝你們選擇同濟!你們的到來讓同濟這所百年名校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很多同學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後,紛紛在自媒體平台上曬出,難以掩飾你們被同濟錄取的自豪,對通知書外殼上動態三人劃槳的喜愛,對校徽“奧利奧”的喜歡,我知道,那一刻“同舟共濟”的校訓已經在你們的心中生根萌芽。

  同學們,從今天起“同濟人”這個共同身份將永遠鐫刻在你們的精神血脈之中,成為你們終身的標誌。建校117年來,同濟大學始終把培養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作為最崇高的使命與責任,與民族共命運、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同發展,先後為國家培養了包括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等184名兩院院士在內的近40萬名優秀人才,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同學們,你們誌願選擇成為一名同濟人,不僅僅意味著你們擁有了一個值得驕傲和自豪的身份,更意味著你們要繼承和弘揚百年同濟鑄就的同濟風骨。

  同濟天下是同濟人最深厚的家國情懷。在同濟的基因中,從一開始就注入了奮鬥愛國、科教興國、貢獻報國的使命和情懷,在各個曆史時期都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無論是建校初期的“救弱莫若醫,救貧莫若工”的大愛憂國,還是抗日救亡時期“脫棄工服,換上戎裝”的英姿熱血,無論是民主革命時期為民族前途命運的流血犧牲,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挺膺擔當,一代又一代同濟人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的精神境界。作為新同濟人,同學們當以為祖國科教事業作出貢獻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和崇高使命,並轉化為崇尚科學、砥礪前行的內生動力。

  自強不息是同濟人最剛健的奮鬥精神。麵對一個個時代之問,同濟人用奮楫篤行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在“工程界的珠峰”港珠澳大橋、跨海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等眾多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建設之中,在全球最快的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國產大飛機C919、探月工程等許多國之重器和“卡脖子”技術的研發之中,都留下了同濟人勇挑重擔、敢於創新、攻堅克難的身影。當前,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學校提出了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三化”為新路徑,全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培養新時代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新同濟人,同學們要繼續發揚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準備好在新賽道和新領域中挑大梁、當先鋒,為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新貢獻。

  追求卓越是同濟人最澎湃的內生動力。追求卓越是爭創一流、止於至善的奮鬥目標,更是攻堅克難、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勇氣。在青藏鐵路的建設過程中,畢業於同濟大學鐵道專業的梁文灝院士,誌願紮根祖國西部,以全新的設計思路,首創中國隧道TBM施工新技術,填補了中國鐵路隧道修建史的許多空白,解決了南疆線中天山隧道、蘭渝鐵路西秦嶺隧道、昆侖山海拔4600-4800米長年凍土層修築隧道等“世界性難題”。追求卓越是精進不息的人生信條,更是永不停歇的激情投入。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的汪品先院士,從事海洋研究六十餘載,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依然帶領團隊拚搏奮鬥,積極推動我國南海大洋鑽探、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深潛科學考察“三深”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常青院士,從事“風土建築”的研究和保護,麵對海口騎樓老街項目,為最大限度讓老街煥發新生,常青院士和他的團隊紮進去一幹就是13年。同學們,作為新同濟人,更要發揚敢於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創新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超越前人,不斷攀登人生高峰。

  同學們,我們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正在“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湧現,引發鏈式變革。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製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身為同濟人,必須擔負起“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神聖使命,擔負起“教育強國,同濟何為”的時代責任,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新貢獻。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百年之際,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同學們,這一時期你們正值當打之年,理應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創造者、貢獻者。同學們身處這樣一個偉大時代,前路漫漫亦燦燦。今天,在你們開啟人生新篇章之時,作為校長,我想對大家提三點希望,與大家交流:

  一是希望你們做心懷夢想、誌向遠大的同濟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1929年,年僅16歲的李國豪考入同濟大學,畢業前夕在錢塘江橋工地上的實習經曆,讓他對橋梁設計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國外求學期間他始終懷有一顆報國之心,下定決心要為中國的橋梁事業貢獻力量,最終開創了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大跨度橋梁的時代。在剛剛走出校門的2024屆畢業生中,超過70%的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超過70%的研究生選擇赴重點領域就業,超過20%的同學選擇回家鄉就業,有近260名學生選擇成為選調生到基層鍛煉。從李國豪老校長到一批批同濟學子,我們看到同濟人的夢想始終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夢想引領未來,奮鬥成就未來。希望同學們樹立成為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的遠大誌向,入學伊始就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用日複一日辛勤的汗水澆灌它,讓夢想在心中破土、壯大,把個人的夢想彙入到時代的奔騰洪流之中,融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偉業之中。

  二是希望你們做踏實進取、本領過硬的同濟人。“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同濟人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夢想,也要有腳踏實地的步伐,就是要求得真學問,習得真本領。求得真學問就是要始終保持強烈的探索欲和創造力,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構建博專融合、文理會通的強大知識圖譜,打牢學術根基;就是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研究真問題,沉下心來做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為學術大廈添磚加瓦。習得真本領就是能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希望同學們走出象牙塔、走向廣闊、真實的世界,在投身實踐中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在服務社會中練就過硬的本領。從今年起,學校推出了“5個100”卓越星育人計劃,鼓勵同學們在大學期間閱讀100本經典書籍、認識100位老師、走訪100個地標、聆聽100場報告、參加100場活動,推出這個計劃的目的就是希望同學們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做到手腦並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三是希望你們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同濟人。追求卓越是同濟人的內生動力與奮鬥目標。不久前剛結束的巴黎奧運會上,覃海洋、陳芋汐、徐卓一、辛鑫四位同濟人以2金2銀的成績閃耀在奧運賽場,給我們留下了太多激動人心的瞬間。他們向我們展示了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故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體現了同舟共濟、自強不息、永不止步的拚搏精神。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院士帶領團隊師生深耕基礎研究,聚焦生命科學研究前沿,潛心探索早期胚胎發育和幹細胞的科學奧秘,持續發表一係列重要科學發現,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團隊還積極推動臨床轉化相關研究,致力於輔助生殖技術革新和再生醫學的發展,造福人民生命健康。人生的意義永遠在於拓展而不在於固守。超越自我就是在成長的道路上,擁有一顆大心髒,不斷修煉自我、提升自我,永遠做一個更好的自己。追求卓越就是在學習的道路上,下得苦功夫,不斷豐富學識、增長見識,拓寬認知邊界,提升認知能力;在科研的道路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創新前沿,敢啃硬骨頭,勇闖深水區,搶占製高點,取得真成果,作出真貢獻。希望同學們學習奧運健兒的拚搏精神,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當中,保持健全的人格、強健的身心和持續的動力,在學習與科研的賽場上不斷超越自我、勇攀高峰。

  同學們,不論時代怎樣變化,奮鬥始終是青春之歌的主旋律。人生因奮鬥而精彩,青春因拚搏而亮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希望你們傳承和弘揚“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精神追求,胸懷理想,崇尚科學,接續奮鬥,頑強拚搏,努力成為堪擔民族複興時代重任的同濟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創造無愧於時代的精彩人生。

  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4-09-02 15:59
同濟大學 2024-07-12 14:20
同濟大學 2024-07-11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