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重新開放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中國科學院在京院領導,部分“兩彈一星”事業親曆者、見證者、親友代表以及學生代表出席活動,並參觀了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事業展。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周琪院士主持儀式
侯建國在活動致辭中指出,“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是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奮力攻堅取得的偉大壯舉。在研製“兩彈一星”艱苦卓絕的曆程中,一大批優秀科研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召喚,紮根茫茫戈壁灘,勇做驚天動地事,甘當隱姓埋名人,用熾熱情懷譜寫了氣壯山河的科技史詩,鑄就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發表致辭
侯建國強調,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係列重要論述和對中國科學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踐行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要始終堅守“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的初心使命,奮力完成好搶占科技製高點核心任務;要充分發揮體係化建製化優勢,精心策劃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探索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的有效路徑;要把個人理想追求同國家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勇於攻堅克難,善於團結協作,續寫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的輝煌篇章。要努力將紀念館打造成為緬懷科學先輩的精神殿堂、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生動課堂和立德樹人的鮮活教材。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侯洵講話
作為“兩彈一星”研製親曆者,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侯洵回憶說,參加任務的中國科學院人在當年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團結一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戰勝了重重困難,攻克了許多關鍵技術難關。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在科研實踐中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始終瞄準國家需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在科研攻關的道路上不斷續寫新時代篇章。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代表潘憶遙發言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代表潘憶遙分享了自己擔任紀念館學生講解員的經曆和體會,表示要從“兩彈一星”精神和先輩們的事跡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力量,勇擔使命、善於作為,敢於挑戰未知,為科技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位於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懷柔火箭試驗基地舊址,這裏是錢學森先生回國後親自選址和創建的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與試驗基地,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大的曆史性貢獻。紀念館2013年啟動建設,2015年正式開館,收錄了在中國科學院工作過的17位“兩彈一星”元勳的人物事跡,記錄了中國科學院1萬餘名參研參試人員名錄和信息。自開館以來,累計接待43萬餘人次,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2024年,中國科學院對紀念館進行了係統改造升級,進一步充實文物史料、優化展廳布局、強化育人功能,並於2024年10月16日正式向社會重新開放。紀念館改造升級過程中,深入挖掘收集了大量具有珍貴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重要檔案史料和文物,包括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高速攝影機、甲種分離膜等,以及部分“兩彈一星”元勳的手稿和在重要曆史場合穿過的服裝、“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許多重要科研儀器設備的圖紙和模型等。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內保留的“兩彈一星”舊址遺跡也被進一步發掘標識、分類整理、建立台賬,讓舊址遺跡都有了自身的“身份證”。
在紀念館建設過程中,多位家屬向館方提供了包括郭永懷先生在青海核試驗基地工作時的著裝、錢三強先生參加中央高層會議時的著裝、周光召先生的“兩彈一星”功勳證書及個人生活物品等在內的5000餘份珍貴文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