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春風化雨 師澤如光——追憶同濟“大先生”朱伯龍
2024-09-09 16:49
beplay2網頁登錄
作者:

  【學人小傳】

  朱伯龍(1929—2008),江蘇省揚州市人,195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朱伯龍教授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國際著名結構工程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後流動站導師、同濟大學著名教授。曾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院長,工程結構研究所所長,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曾任全國鋼筋混凝土結構標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顧問,全國建築物鑒定及加固標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抗震防災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會理事,全國砌體結構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上海防災協會理事等學術職務。朱伯龍教授是一位在結構工程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的傑出學者和教育家。他的一生,不僅為我國結構工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學、科研和工程管理人才,為我國工程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漂泊流離,少年立誌報國家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朱伯龍先生1929年1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江都區),父親朱長年是上海中國銀行一名職員,母親徐淑薌是一位賢良能幹得的家庭主婦,兄妹三人中先生排行老大。江都古稱龍川,因“江淮之水都彙於此”得名(一說秦楚之際,項羽欲在廣陵臨江建都,始稱江都),西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建江都縣。江淮交會之地,人傑地靈,繁華富庶,盛產糧棉桑麻,有"蘇北糧倉"之稱。幼年時先生與外祖母生活在鄉下,雖然身處動蕩的年代,但家庭的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生活來源讓先生在江都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不過這段快樂的歲月很快就被日軍侵華戰爭打亂了。


朱伯龍 作者供圖

  1937年8·13淞滬抗戰之後,日軍一路北上,於當年12月侵占江都,朱伯龍先生為躲避日寇隨姑母逃亡至江蘇宜陵,次年5月才得以在上海與父母團聚。立足未穩,又因父親工作調動輾轉前往廣州,但不久廣州淪陷,中國銀行遷至香港,先生遂與母親曆經千辛萬苦,從廣州取道梧州,再經廣州灣到香港與父親彙合。先生在香港的一所學校完成小學至初中二年級課業,不到四年相對寧靜的學習生涯,又因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中斷,先生隨父母為躲避戰爭再次來到廣州灣,幾個月後,與母親搬至廣西梧州,並在梧州念書到高一上半學期。

  1944年4月,因父親工作調動到重慶,朱伯龍先生再與母親和弟妹前往重慶,途經貴陽時,在貴陽的清華初中借讀,同年6月,離開貴陽前往重慶,並在重慶考入中央工校專科化工科。先生利用在化工科一年的時間同時補完了高中三年的課程,考取高中文憑。

  1946年,朱伯龍先生一家回遷上海, 1947年3月,先生考入上海的私立光華大學土木係, 1950年7月份畢業。光華大學(Kwang Hua University)是民國時期上海一所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1925年由退出美國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的數百名師生所創建,“光華”二字寓“光我中華”之義,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裏的《卿雲歌》:“日月光華,旦複旦兮”,以日月卿雲為校旗,紅白為校色,培養了大批有為學生。光華大學設文、理、商、工四科,土木工程係隸屬工科。這一時期,光華大學積極延攬國內外知名學者任教,為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先生也得以接受了係統性的專業訓練。

  由於朱伯龍先生青少年時期幾乎都是在戰火硝煙中輾轉奔波,他目睹了國家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對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生活安寧有著強烈的期盼和執著的追求。先生後來回憶說:“特別是看到日寇重慶大轟炸後的殘垣斷壁,就想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的詩句,之所以選擇土木專業,主要是考慮抗戰結束後國家重建亟需大批這方麵的專業人才。”


1988年,朱伯龍(右一)陪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林同炎(左二)參觀振動台實驗室。作者供圖

  大學期間,朱伯龍先生是校園的“活躍分子”,他熱愛音樂經常組織歌會,改編歌曲等,也展現出少有的學術潛力,曾於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組織成立新生出版社,出版學術期刊,並積極參加各類報告會,還曾在校內開展社會實踐,自貼費用幹經濟食堂,後因無持續經濟來源而停辦。。

  1947年的下半年,白色恐怖肆虐,朱伯龍先生由於積極參加“救饑救寒”運動被國民黨政府以“危害國家”的名義逮捕,1個月後因證據不足被“不起訴”釋放。1949年4月,又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派逮捕,後因上海解放幸免於難。先生在這一時期的經曆,充分展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為追求正義和自由而不懈鬥爭的崇高精神。他投身革命運動的行為不僅是對當時社會黑暗麵的有力抗爭,更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詮釋。

  1949年11月,朱伯龍先生在光華大學加入中國民主主義青年團,並擔任校文工團團長。1950年8月份入職光華大學助教,被選為學生會執委,負責文娛工作。當年10月,組織學生參加淮河治理,進行測量、開河、造橋等專業工作,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教育科技事業百廢待興,為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借鑒蘇聯高等教育模式,開展了全國範圍的高校布局調整。1951年9月,私立光華大學部分係科和私立大夏大學部分係科合並創建華東師範大學,光華大學的土木專業調整至同濟大學,朱伯龍先生也調入同濟大學,從此開啟了在同濟近60年的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生涯。


1986年,朱伯龍(前排左二)在東南大學參加混凝土結構國際會議。作者供圖

二、創新求索,開拓進取闖新路

  《禮記》有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是朱伯龍先生勇立學術研究前沿和工程實踐一線,無處不求實創新、追求卓越、臻於完美的真實寫照。上世紀五十年代,朱伯龍先生師從蘇聯專家,研究的方向是殼體理論,先生率先用解析方法編製供實際應用的圖表,很快在該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六十年代初,當預應力結構剛剛傳入我國,先生就敏銳地洞察到其廣泛的應用前景。他抓住先機,成為國內最早開展預應力混凝土研究和應用的學者,其理論研究成果在上海中興劇場改造中得到實踐驗證,改造中巧妙應用了預應力懸索結構和技術,在不影響原結構的情況下,成功增設二樓看台;他還率先在上海軟土地基上建造了多層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房屋。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先生率先赴災區調研災情,麵對山崩地裂後的殘垣斷壁和滿目瘡痍的災後慘烈景象,先生悲從心起,如何防災救災從此成為先生終身思考的課題。回校後先生動情地告訴學生:“國家和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要研究什麼;工程科技人才做研究要新,要走在前沿,關鍵還要有用,能夠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造福百姓蒼生!”在時任校長李國豪院士(學部委員)的率領下,朱伯龍毅然放棄了已經取得重要成果的原有研究方向,把研究重點轉到全新的工程抗震方向。先生率先在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與非線性分析方麵展開了係列的、獨具創意的研究工作,所提出的鋼筋混凝土構件裂麵效應概念和相應的恢複力模型在國際上被廣泛引用,並被錄入歐洲混凝土規範CEB的文獻之中。

  科學研究首先需要先進的實驗設施,在朱伯龍先生帶領下,同濟大學於1978年建成自主研製的MZT-3小型振動台。在此基礎上,又曆時5年,建成了國內第一個由計算機控製的地震模擬振動台。該振動台經過多輪改造升級,始終處於國內乃至國際領先水平,穩定運行至今,是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振動台。這不僅為同濟大學的抗震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包括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大劇院、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等大量新型、超限結構的地震模擬振動台試驗研究創造了優異的設備條件。正是由於先生勇攀高峰,敢為人先,今天這一實驗設施已經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成部分,成為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產出的係列理論與技術研究成果奠定了同濟大學在土木工程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為國家的重大工程建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1984年,同濟大學主辦第二屆地震工程會議,朱伯龍(左一)、呂西林(右一)與國外學者交談。作者供圖

  在工程抗震領域取得的係列成果和學術成就,已經可以笑慰平生了,但朱伯龍先生沒有停止向防災救災未知領域進軍的步伐。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先生又馬不停蹄地率先開拓了混凝土結構抗火、抗腐蝕的新研究方向。誰也不曾想到,中國工程結構抗腐蝕的實驗研究,竟肇始於先生帶領弟子在浴缸中用酸液浸泡構件;而混凝土結構抗火實驗,則起始於在自製的磚砌實驗爐上用柴禾燒烤混凝土結構。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先生帶領他的學術梯隊,開啟了國內高校最早的抗火試驗室和抗腐蝕試驗室的建設,並著手從混凝土本構關係、到基本構件性能、再到結構整體能力的試驗與分析,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共同開辟了中國土木工程防災事業的先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早期的研究,還是後期的發展,朱伯龍先生從不脫離工程實踐,並非常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1989年,上海市政府依托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發揮同濟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在國內率先成立了防災救災專業研究機構——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時任上海市分管城市建設管理的副市長擔任首席顧問,同濟大學副校長沈祖炎任所長,朱伯龍先生擔任副所長。在沈、朱兩位先生的直接推動下,迅速構建起了抗震防災、氣象災害與抗風、火災與消防工程、地下空間安全與地質災害、城市水務與防洪工程等核心業務,以及災害管理與安全政策、城市交通安全、環境災害、海洋災害、工程災害風險與保險等綜合業務。防災救災研究所成立至今已有35周年,一係列研究成果和實踐應用,有力地提升了上海城市運行安全與防災管理的水平。以城市供水管網防災為例,先生開創的防災救災研究所研發了供水管網病害智能診斷技術,首創供水管網無線傳感陣列檢測技術及設備,發明了供水管網管道爆管風險預警與精細治理係列技術,突破了地下-5米範圍埋地管網長期全麵監測技術瓶頸等。係列成果在上海市供水管網大規模應用以來,實現全市公稱直徑500毫米(DN500)以上“三年零爆管”的國際領先記錄。回望上海城市經曆的每一次台風暴雨、雷鳴電閃和災難隱患,基本都能及時預警,有效應對,地下管網運行正常,城市秩序井然,市民安享歲月靜好,就由衷感念先生為守護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安全所做出的奠基性工作。


作者供圖

  1991年6月中旬,朱伯龍先生積勞成疾,突患腦溢血,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三個月。當年年底,他又以頑強的毅力,坐著輪椅走上了全國性學術會議的講台。他風趣地與學術界同行開玩笑:“鬼門關上,閻王爺對我說,國家的工程抗災事業還有新的領域需要開拓,你還是先回去吧”。花甲之年,先生退而不休,創新不止,他的學術眼光又投向了既有建築的加固改造。此後近十年,先生孜孜以求,在國內率先開展工程結構檢測、鑒定和改造加固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實踐,成為我國建築物改造加固領域的鼻祖。這不僅形成了我國建築工程領域的一個重要學科分支,也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國內工程結構全壽命研究啟動了先機。晚年,先生還極力探索建築產業化的道路,與戴複東院士一起,開展了輕鋼輕板建築體係、裝配整體式預應力結構體係、鋼包混凝土結構體係以及預應力陶粒混凝土結構研究等。

  朱伯龍先生一生科研碩果累累,科研獲獎20餘項,發表論文210多篇,研究成果形成了五本專著。他先後參加國家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混凝土結構試驗方法國家標準、建築抗震試驗方法規程、輕骨料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等多項規範、規程的課題研究與編製、修訂工作,並主編上海市《建築抗震設計規程》等。他的研究領域涉及鋼筋混凝土殼體結構,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非線性,工程結構抗震性能,工業設備抗震性能、工程結構抗火性能,工程結構抗腐蝕性能、工程結構抗風性能,結構壽命預測評估,結構災害檢測與加固等諸多方麵,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程抗災體係。先生為同濟留下了豐厚的學術財富和精神遺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呂西林教授1979年9月入學同濟攻讀碩士學位,在朱伯龍先生指導下學習和開展研究工作。1981年12月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一直到1984年12月27日博士答辯畢業,成為朱門第一位博士,畢業後又一直在朱先生領導的研究所工作。“回憶起在朱老師帶領下的研究工作,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的科研創新和睿智進取精神,以及他進行前瞻性研究和開拓新研究領域的勇氣。”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在恩師逝世五周年時寫文章稱,創新之於先生,恐怕是血液之於生命。創新是先生的學術法寶,創新是先生的智慧結晶,創新是先生授業、傳道、解惑於眾弟子的不二法門。

 三、立德樹人,啟智潤心育英才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朱伯龍先生將教書育人作為終生誌業,把工程報國的堅定信念鐫刻在學生的心靈中。先生告誡自己的學生:國家的建設發展迫切需要科學技術支撐,需要培養大批工程技術人才,也為學科發展了提供了大量機會,唯有開拓創新,迎難而上,才能不負國家,不負人民。先生在同濟大學從教近60年,積極從事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學工作,無論在行政、科研等各方麵工作特別繁忙時,仍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即便是1991年重病後半身不遂,仍坐著輪椅或拄著拐杖堅持教書育人工作,1995年,還受邀專程赴重慶建築大學和深圳大學為本科生做講座。

  在眾多弟子的回憶中,朱伯龍先生的課堂是同濟校園一景。他上課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旁征博引,時而娓娓道來,時而風趣詰問……聽他的課,學生們的思維會隨他的講解而律動,如沐春風,下課鈴聲響起,還意猶未盡。先生主講的砌體結構設計原理和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妙趣橫生,讓人印象深刻。大病初愈後先生為學生上課,為了形象說明偏心受壓的力學原理,他把拐杖一丟,強撐病體戲謔地說:“我現在就是一個典型的偏心受壓構件”。先生總能把枯燥的理論講得生動活潑,把複雜的問題講得深入淺出,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會到課堂教學之中。“這源於先生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對工程實踐真正的融會貫通”,他的一位學生如是說。

  朱伯龍先生甘為人梯,獎掖後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注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把創新的意識在潤物細無聲中傳遞給他的學生。他的弟子們回憶先生在指導研究生時,從來都是鼓勵學生首先談自己的觀點看法,鼓勵學生天馬行空地大膽設想,然後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討論;李傑院士回憶求學時光時稱,“每次學術討論,朱先生都要問我‘有沒有new idea(新想法)’‘是不是真正的new idea’。”李傑教授說,這些教導,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有一次與研究生討論研究方向時,他風趣地問:“你是想畫貓還是畫鬼?”見學生一臉迷茫,他循循善誘地說:“貓是人人都見過的,代表已知的領域;鬼是沒有人見過的,那是未知的領域,我看你還是畫鬼吧。”這位學生從此追隨先生,開創了結構抗火研究的全新領域。先生育人不拘一格,發現具有潛力的學術人才,常常突破常規,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因此他的學生有的潛心理論,有的深耕技術,有的長於管理,有的注重工程……先生對於青年教師成長卻有統一的標準,他擔任結構工程學院院長時,要求青年教師必須過科研關、教學關和工程關“三關”,先生認為隻有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都優秀的教師,才是合格的同濟工科教師。他要求青年教師每兩到三年要輪流為學生上新的課程,因為這一製度,係統地培養了一批全麵發展的同濟骨幹教師。

  朱伯龍先生對學生和青年教師的要求十分嚴格,對他們的科學訓練近乎嚴苛,他常常講工程科學必須嚴謹求實,來不得半分虛假。每有學生或青年教師在科研上有浮躁表現,他都會毫不留情地嚴肅批評,因此師生對他十分敬畏。在一批老同濟人的心中,先生是大師級的存在。據說受他指導的師生,看見先生從遠處走來,都要垂手駐足,目送他先行後再離開。但先生對學生更多的是關愛,他是同濟最早就將服務社會的收入用於資助學生生活成長的教授之一,過年過節先生還會邀請學生到家中做客,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他毫無保留地將專業知識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向學生傾囊相授,帶領師生集智攻關,團結協作。先生的言傳身教,不僅傳授了專業知識,也讓學生體悟到為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深受學生愛戴。“在先生身邊耳濡目染,學到最多的是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的情懷!”他的一位博士研究生說。先生重病住院3個月期間,已分配至北京、青島、重慶等地的弟子,感念師恩,紛紛來到上海,輪流陪伴他度過最危險的階段。

  2008年4月12日,與病魔進行了17年頑強鬥爭的朱伯龍先生與世長辭。一個月後,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國難思良將,賑災念大師。先生西去,但先生的事業後繼有人,他培養的首位博士生呂西林院士帶領弟子,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第一時間趕赴震中北川縣,穿行於殘垣斷壁之間,將對先生的無限哀思,轉化為抗震救災的不竭動力。呂西林院士有一次在座談會上談到先生對自己學業和為人的教誨,年近七旬的呂院士,一時情難自禁,泣不成聲,不能自已。呂西林院士說,我們緬懷朱伯龍先生、緬懷這位工程結構抗災研究的大師,就是要學習他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堅忍不拔的精神,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的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在先生9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他的一位學生飽含熱淚動情地說:“朱先生於我,恩同父子,我常常在夢裏見到朱先生,夢中驚醒,想到先生教我的點點滴滴,不禁淚如泉湧,留下無盡的思念……”那一刻,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一位大先生對晚輩後學影響之深遠!

  朱伯龍先生一生的重大貢獻,還體現在他特別注重知識積累與傳承,對教材建設情有獨鍾。他說:“國家大發展需要培養和造就大批工程技術人才,我有責任將點滴學習體會和實踐心得記錄下來,傳遞下去,讓後輩學者少走彎路”。他勤於耕耘,著作等身,不遺餘力地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出版的教材、專著之中,其中《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鋼筋混凝土非線性分析》、《結構抗震試驗》、《房屋結構災害檢測與加固》、《建築改造工程學》等是多年研究成果的積累和升華,也是經典的教材。尤其是《房屋結構災害檢測與加固》和《建築改造工程學》兩本專著,是他晚年拖著病軀完成的,而《鋼筋混凝土非線性分析》一書,更是成為出版以後20年國內廣為應用的研究生基礎教材,影響十分深遠。

  朱伯龍先生故去16年了,但先生開創的事業卻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長久的作用,朱先生培養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中人才湧現,大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壯觀景象。朱伯龍先生一生培養了30名博士研究生和73名碩士研究生,授業的本科生和接受他培訓的幹部和工程技術人才難以計數。他的學生不乏國內外知名學者、優秀管理人才和工程技術骨幹,其中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各一人,省部級領導幹部1人。在先生學風教風熏陶下,再傳弟子中國家級人才已有10多位,形成了一個十分優秀的群體,可謂桃李滿天下。

  在同濟大學建校117周年前夕,由呂西林院士和李傑院士牽頭,為他們共同的恩師朱伯龍先生舉辦了誕辰95周年紀念暨學術思想研討會。數十位白發蒼蒼的朱門弟子以及活躍在教學科研及工程建設一線的再傳弟子,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在學術思想研討會上,共同緬懷朱先生的栽培教導之恩,傳承他的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情懷。有感於先生一門人才輩出,在同濟大學土木係創建110周年和先生誕辰95周年之際,學韻於陸放翁,深切緬懷朱伯龍先生:百年身後豈為空,留得春風桃李紅。天下棟梁多出此,一門俊彥慰朱翁。

  作者:馮身洪,同濟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說明:本文是同濟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參加朱伯龍先生誕辰95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後,專門為緬懷先生所作。原載於2024年9月9日《光明日報》第15版《光明學人》欄目,原標題為《“大先生”朱伯龍:濟人濟事濟天下》。本站經作者授權轉載,作者對其中部分內容做了修改和補充。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4-09-10 08:49
beplay2網頁登錄 2024-09-09 19:14
beplay2網頁登錄 2024-07-18 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