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河北農業大學師生深入太行山區,把先進的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太行山道路”由此開啟;40年來,河北農業大學紮根燕趙大地辦大學,一代代農大人以矢誌服務“三農”為初心和使命,引領群眾擺脫貧困,使扶貧由“輸血型”轉變成“造血型”;2018年以來,河北農業大學的扶貧工作著眼於傳統扶貧向現代農業產業扶貧過渡,著眼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於適應京津冀高端服務需求,全麵提升農產品品質,全麵增強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全麵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更好發展。
科技合作造就“創新驛站”,加快扶貧成效
由河北農業大學和保定市按照“六個一”模式統籌推進,即保定市19個縣(市、區)分別確定一個具有優勢特色並能帶動全縣的主導產業,拿出一筆專項經費,明確一個企業或園區作為產業承接平台;對接一支河北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建立一個科技研發推廣中心,培養一批專業人才。目前,已建成50個驛站,涵蓋10大類35個特色農業產業,帶動7萬農戶增收,收到多方麵綜合效應。
對接產業,科研方向更明確。以驛站為依托,專家團隊帶著問題,緊密結合當地產業現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進行科研攻關。一批傳統優勢產業在驛站科技引領帶動下,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曲陽西旦溝驛站建立蘋果“三優一體”標準化栽培示範園,應用自主研發6項技術成果,大大提高了園區發展的科技水平;望都禦香坊驛站開展了辣椒新品種選育、農藥減施技術研究、辣椒產品精深加工及工藝改進等工作,研發成果豐碩;順平縣盤古莊園驛站啟動了2個省級項目的科研攻關,建立了核桃、柿子、雜糧三個綜合開發試驗田和核心示範區,開展了種豬提高繁殖性能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清苑雨農驛站引進西甜瓜新品種7個,試驗成功了西甜瓜簡約無土栽培技術;定興華農驛站製定了河北省設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規範、河北省蔬菜無土栽培基質規範,多項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
增強企業實力,產業發展更有效。驛站肩負著典型示範任務,在激發改革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順平縣太行山道路“第壹驛站”作為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的發源地,致力於產業技術重構,完成三種技術係統的示範園區打造,具有極強的可複製性和推廣前景,產業扶貧機製創新已經在全省乃至全國示範推廣,智能化蘋果種植管理模式接待了大量國內外同行參觀學習;水潤佳禾等企業推行節水灌溉技術、現代園藝設備研發,成為職業農民、基層農技人員培訓的定點基地。各個驛站以自己的新成果昭示著不同產業的現代發展水平和方向,依托驛站提供技術指導、專業培訓和進行產業合作的經營主體越來越多。
從產品到品牌,企業實力更強大。驛站以優質產品為基礎,根據市場打造品牌,實現從產品到品牌的意識跨越,提升企業實力。驛站建設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叫得響、效益顯的優質品牌。保定市政府和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以順平第壹驛站為依托,共同推出了“保定蘋果”區域公共品牌,打造了“淶水新林泉”“順平格悅思”“唐縣禦封”“曲陽綠陽”等一係列特色品牌。定興華農驛站對番茄等蔬菜進行了綠色認證、商標注冊,並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桃木疙瘩”“冰花”“老香菇”等一批品牌產品已暢銷省內外市場。
多層次培養人才,智力扶貧更有效。驛站建設過程中,通過集中培訓、專家講學、現場指導、線上輔導等多種手段,培養了一大批現代職業農民,不少農戶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技術能手。青年教師通過到驛站服務,拓寬了工作視野、豐富了實踐知識、提高了專業技能,在自身業務水平提高的同時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吸引力。順平“第壹驛站”、清苑水潤佳禾驛站等已成為學校重要的教學實習平台。大學生通過在驛站的實習,不僅提高了知識水平,而且增強了愛農業、學農業、投身農業的信心和決心,通過驛站平台培養出的研究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據初步統計,創新驛站兩年來累計培訓農民5800多人次,近150名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加入驛站建設,1800餘名本科生、79名研究生到驛站開展教學實習、畢業設計,接待國內外同行交流考察400餘人次。
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按照“第壹驛站”模式,創建“蘋果大家小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擬在圖木舒克市建立“昆侖山驛站”;韓長賦、劉永富等同誌先後考察指導,2019年河北省委一號文件將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列入全省推廣的典型經驗。
駐村扶貧帶來“三個轉變”,引導農民增收
一年來,學校駐張北縣戰海鄉許家營村、戰海村、魚兒灣村扶貧工作組因地製宜,結合當地資源,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老思想”轉變為“新腦筋”。駐張北縣許家營村扶貧工作組引導群眾轉變“老思想”,開動“新腦筋”,探索出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路子,形成了“三扶”脫貧模式:一扶是堅持扶貧先扶“誌”,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推動“被動脫貧”向“主動脫貧”轉變;二扶是堅持扶貧必扶“智”,培育職業技能,推動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三扶是堅持扶貧精扶“製”,探索長效脫貧機製,推動扶貧由“久扶不脫”向“長效真脫”轉變。引進各類扶貧資金500多萬元,發揮專家優勢,手把手教農民,培育科學致富帶頭人,引導強戶幫弱戶共走致富路,新建蔬菜大棚300多個,開發出綠色食品架豆,培植起大棚蔬菜產業,增收25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就地打工增收70多萬元,使65個貧困戶、145個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2018年2月被納入全國黨員幹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題,受到省精準脫貧先進表彰,國家省市縣多家媒體報道。
“門外漢”轉變為“業務通”。通過農大教授的言傳身教,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從原來不懂、不問、不觸碰,提升到會學、會講、會應用,許多農民基本掌握了日常管理、配方施肥、常見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能夠自己處理在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個別農民還能為其他農戶提供技術幫助,正在逐步向技術性農民轉變。特別是占海村村民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自發新建蔬菜大棚59個,通過學到的新技術,確保每棚年均增收5000多元;柴雞散養和家庭養兔為重點的小型畜禽養殖基地也自發建立起來。通過學習技術,改變貧困狀況的良性循環模式已逐步建立。
“小作物”轉變為“搖錢樹”。學校駐魚兒灣村扶貧工作組,發展特色藜麥產業500多畝,探索“企業+種植大戶+貧困戶”長效幫扶機製,開發出高檔營養食品藜麥,畝產達150公斤,收購價每公斤10元,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2000多元;開展“旅遊+”,接待草原天路遊客,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1000多元。魚兒灣村民樂嗬嗬地說到:“原本自己的2畝地每年淨收入不足千元。現在,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有這樣的收入,俺很滿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