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我通過校企合作到阿克蘇市紅旗坡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工作,3個月實習期結束後,每月工資收入2500元至4000元。”如今,家住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鐵熱克村的庫都斯·庫爾班,已經順利從阿克蘇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並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讓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學習一門技能、讓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青壯年和兒童掌握普通話、推進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工作、推進貧困縣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正在成為現實。
職業教育: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在雲南省寧蒗縣,每年有2000多名“兩後生”。最近幾年,寧蒗縣大力落實免費職業教育招生“托底”政策,對於初、高中畢業後未能繼續升學的“兩後生”,寧蒗縣教育部門積極與省內外職業學校進行對接,動員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走出去”參加職業教育,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致富。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教育,是與經濟社會聯係最為密切的教育方式,也是實現“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重要手段。
不止針對適齡在校生,依托“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教育部麵向52個未摘帽貧困縣的1113個貧困村,督促開展學曆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對未設中職學校的貧困縣,教育部指導各地因地製宜,通過新建中等職業學校、就近異地就讀、普教開設職教班等多種舉措,滿足適齡人口和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需求。
“想不到有生之年還能圓了大學夢,我真幸運趕上了這樣的好時代。”去年9月,河北省饒陽縣的“蔬菜大王”宋長江有了一個新身份——保定職業技術學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學生。2019年秋季,通過參加高職擴招,全國有3.5萬名高素質農民和宋長江一樣,從鄉村的田埂邁進了大學的校門。
為充分釋放高職擴招的政策利好,農業農村部、教育部於2019年啟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曆提升行動計劃”,加快新型農民、鄉村工匠、農村電商等人才培養,力爭經過5年努力,培養100萬名接受學曆職業教育、具備市場開拓意識、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質農民,形成一支“永久牌”鄉村振興帶頭人隊伍。
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職業教育技能扶貧研究課題組”研究指出,近年來職業教育培訓範圍逐步從過去單一的送教下鄉、農民短期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轉向更加係統的全日製學校人才培養、東西部合作辦學、全行業全產業在職培訓以及各種靈活多樣的專門化社會技能培訓項目。
秦龍江是貴州省安順市民族中等職業學校首屆航海捕撈專業“海洋班”畢業生,現在能操控萬噸巨輪乘風破浪,他也成為家人幸福生活的依靠。在內陸安順培養出優秀的船員,離不開青島海運職業學校的助力。
而在上海,短短7年間,幾乎每所上海的中職學校都有一所西部地區的結對學校,成立職教聯盟,“一校為主,多校對一”的精準幫扶正在托起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的“騰飛夢”。在精準幫扶的過程中,職教聯盟積極探索專業共建支援,立足當地的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加強專業建設,以“專業適配”的人才隊伍助推區域產業發展。
“在提倡貧困地區自己發展好職業教育的同時,我們實施了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計劃,讓東部的職業教育集團來幫扶西部:一是幫助建立實用的專業,二是要讓欠發達地區或者貧困地區的學生到東部地區接受優質職業教育,以後能夠在當地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普脫貧:鏈接外界有了更多可能
“上過幼兒園,過了語言關的孩子,來到小學,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學習,與以前相比狀態截然不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尼波鎮中心小學教師勒爾瓦則從教27年,在他看來,隨著教育投入加大,彝族孩子普遍上幼兒園,上小學後適應學校生活的速度明顯變快了。
近年來,隨著“一村一幼”計劃的實施,民族地區農村孩子就近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大幅提升。在此基礎上,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涼山州啟動實施了“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工作,切實發揮普通話在教育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補齊學前教育短板。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語言問題是影響脫貧的根本性問題。數據顯示,《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以來,語言扶貧事業取得顯著成效,全國範圍內普通話普及率上升至80.72%,“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普通話普及率達到61.56%,貧困群眾的普通話交流能力明顯增強,創業致富願望愈加強烈。
“這是一次真正能提升普通話技能的培訓。”今年暑假,上完一節課後,甘肅省鎮原縣開邊鎮解放小學教師田寶霞給來自安徽大學的誌願者發了一條微信。為響應教育部、國家語委“推普助力脫貧攻堅”的號召,安徽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集結優勢資源,對口甘肅省鎮原縣100名少數民族教師、農村教師開展線上培訓。
麵向全國52個未摘帽貧困縣同時開展的一線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訓,是教育部黨組關於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總體部署的重要舉措。教育部組織50個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以結對幫扶、小組輔導、互動練習的方式,對口52個未摘帽貧困縣開展教師普通話提升在線示範培訓,同時,分寒假、暑假、5月、10月四期,組織高校開展“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擴大活動規模,創新方式方法,對青壯年農牧民、基層幹部、學前幼兒開展推普宣傳和培訓。
“您好,有事,兒嗎?”“不對,老師說的是‘事兒’。”在縣語委今年9月舉辦的普通話培訓班上,甘肅甘南州夏河縣甘加鎮八角村的周毛吉在和同學練習普通話,45名甘加鎮貧困村青壯年農牧民學了一周,仍意猶未盡。“學好普通話,生活更方便了,工作也更好找。”周毛吉說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
“由於地廣人稀、地域偏遠,很多青壯年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的水平不高,他們很難走出這個地區去就業。在這種情況下,推廣普通話教育,更便於他們走出大山、走出邊遠的地方、走出農牧區。”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語言扶貧,科技助力。中國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企業擔負起推廣普通話、助力脫貧攻堅的重任。“語言扶貧APP”“墨韻智能·書法進校園助力項目”等一係列技術成果廣泛應用於民族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及教育教學中,給語言扶貧插上了科技翅膀。
招生就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今年6月,拿到杭州市蕭山區城市管理指揮保障中心的錄用通知,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碩士生唐湘璐終於鬆了一口氣。唐湘璐來自52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的廣西河池市大化縣,從2月到5月,受疫情影響,一直在家“雲求職”的她,內心十分焦灼。在學校“優先向用人單位推薦”和教育部一係列就業幫扶政策助力下,她成功簽約。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貧困家庭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據統計,52個未摘帽貧困縣共有畢業生13.3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畢業生4.5萬人。教育部將這些貧困縣的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作為調研指導、督促落實的重要任務。
——征集了一批定向招錄52個貧困縣畢業生的崗位,在“24365校園網絡招聘服務”活動中開辟“就業專區”。
——會同人社部為包括52個貧困縣在內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提供求職創業補貼,人均1000—2000元。
——依托直屬高校就業幫扶工作群、省屬高校就業幫扶工作群,要求畢業生所在高校對貧困縣畢業生實行分類幫扶和“一人一策”動態管理,對就業困難的畢業生重點推薦。
——會同有關部門對普通高校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未就業畢業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經費來源為失業保險基金結餘。
……
今年,又有10萬名貧困考生,在麵向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惠澤下,走出家鄉,走進大學,打開實現夢想的大門。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專項計劃極大增加了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
統計數據顯示,國家專項計劃招生規模近年來不斷擴大,實施區域覆蓋了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甘肅、寧夏、新疆等7省區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2019年專項計劃共錄取7省區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3.6萬人,較2018年增加0.2萬人,增幅5.9%。
同時,各地和有關高校加大招生宣傳力度,深入貧困地區和中學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專項計劃政策宣傳,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政策傾斜,達到有關高校投檔要求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通過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資助等措施,幫助專項生順利完成學業。
另外,在專升本計劃中,教育部要求各地安排適量的專門計劃招收高職畢業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進入本科層次培養。在2020年全國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安排中,也對52個未脫貧摘帽縣所在的7個省區予以傾斜支持,重點安排師範類、農林類、理工類院校預科班招生計劃。
“我們在想各種各樣的辦法,讓這些孩子能夠打通成長的通道,能夠接受高等教育,他們人生發展就會更豐富。”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報記者 柴葳 於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