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萬人,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再創新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據了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方麵的影響,今年的高校就業季不容樂觀。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穩”“六保”之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多位代表委員表示,當近千萬的大學生湧向求職市場,高校、教育部門、用人單位在通過各方努力,不斷拓展資源,指導就業工作,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而大學生也應提早做好各項準備,以最好的狀態迎接邁向社會的“第一課”。
交織又漫長的就業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據了解,這一目標與2019年保持一致,比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的目標多出200萬人。
當人們把目光聚焦到大學,874萬人的2020屆畢業生就業問題還沒有畫上句號時,909萬人的2021屆求職大軍已挺進了求職市場。從去年到今年,大學生的就業季交織又漫長。
在不久前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介紹,2020年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0%以上,好於預期。但對於今年的就業形勢,他表示:“加上還有不少往屆未就業畢業生在求職,在國內外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今年促就業的任務更重。”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呂建表示:“2021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909萬人,再創曆史新高,加上往屆待就業畢業生和歸國留學生,實際需要就業人數預計超1000萬人。”
呂建指出,我國還麵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轉型升級、國際戰略博弈等多方麵重大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仍需要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繼續擴展政策性崗位、開發市場性崗位、優化就業指導服務、幫扶就業困難群體。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去年南通大學本科生年終就業率達96.32%、研究生就業率97.4%。
在他看來,今年隨著我國經濟企穩向好,大學生就業將延續總體平穩的態勢,但是,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仍然較多,就業形勢依然比較複雜,麵臨諸多挑戰。
施衛東分析,如今,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工難現象並存,一方麵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越來越高,另一方麵製造業、服務業普工難招、技能人才短缺。
“此外,疫情的影響複雜多變。國際疫情還在蔓延,‘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也比較大,給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施衛東說。
多方合力,助大學生就業
在過去的一年裏,呂建欣喜地看到,自己的一份關於就業的建議落到了實處。
去年5月,呂建提出了“關於後疫情時代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對策建議”。過去的一年裏,這份建議得到了教育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組部、國家發改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理。
一年來,呂建看到了有關部門對促進大學生就業作出的努力。
教育部會同9家社會招聘機構,推出高校畢業生全國網絡聯合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提供24小時、365天網上就業服務,累計已提供崗位信息1400餘萬條。教育部先後與行業部門、地方政府和重點企業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活動40場,累計提供崗位信息500多萬個。
“建議得到了教育部等部門高度重視和快速反應,出台了一係列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和措施,積極主動應對疫情導致的不利因素,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總體穩定並好於預期。”呂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一年來,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呂建所在的南京大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就業成績單”。南京大學2020屆共有8161名畢業生,其中本科畢業生3171人(占38.86%),碩士研究生4160人(占50.97%),博士研究生830人(占10.17%)。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8.85%,其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8.90%,碩士畢業生就業率為99.04%,博士畢業生就業率為97.71%。
多方聚攏才能形成合力。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表示,“就我的觀察,過去的一年裏,從國家到地方,有不少措施來促進大學生就業。”
據人社部統計,2020年公共部門提供了大約300萬個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三支一扶”和地方補充項目吸納4萬名高校畢業生,大學生創業者達到82萬人,比2019年增長了11%。
李健表示,如今,不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教師、科研助理、基層項目等也都麵向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這幾年,大學生就業一直是委員們見麵時的熱門話題,大家都在呼籲,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就業。”李健說。
對於身處高校的代表委員來說,就業工作也成為他們需要麵對的“重要課題”。
施衛東表示,為實現精準對接,南通大學去年曾多次組織畢業生到名企優企參加“點對點”麵試簽約。
“這樣‘小規模、多批次’地把用人單位請進來,‘點對點’地把畢業生帶出去,兩相結合,既牢牢把握了校園疫情防控要求,又高效促進了就業供需精準對接。”施衛東介紹,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就業困難學生幫扶檔案,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實施“一生一策”,加大對心理壓力大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疫情嚴重地區生源學生等畢業生群體的幫扶力度等。
用“新”打破就業困境
就業難是個老話題,但如今,不少新業態、新模式的顯現讓招聘市場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了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便捷化線上辦公、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無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領域受到大學生廣泛關注。
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數字文化產業就業研究報告(2020)》顯示,數字文化產業中遊戲、電競、直播和網絡文學這4個典型領域總就業人數約3000萬人,其中,全職就業約為1145萬人。未來,數字文化產業有望成為推動就業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也有這樣的體會。她發現,疫情期間,新經濟成為亮點,絕大多數在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經濟、雲服務中新業態的發展,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拓展了發展空間,也為全社會應對疫情創造了新模式和新業態。
穩定就業,離不開良好的就業環境和社會氛圍。
2020年年底,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對於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強迫簽三方”等問題,要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曆”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曆、學習方式(全日製和非全日製)作為限製性條件,應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圍。
“作為一名高職界的人大代表,我也向全社會呼籲,要為高職學生掃除就業歧視。”鄭亞莉希望,政府聚焦高職畢業生就業保障,對高職畢業生留本地城市就業給予與本科生一視同仁的就業扶持政策,要出台和完善相關專項立法,製定更便利、有效的就業宏觀政策,尤其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保障扶持政策。
就業是一個宏觀話題,但對於每一位大學生來說,就業是邁向社會的第一道坎,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代表委員們建議,穩定心態,才能為拿到理想的“offer”奠定基礎。
李健表示,從曆史發展來看,危機中往往蘊含著大機遇。就業就是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們不要隻看眼前利益,要選擇有發展前景的行業。“疫情僅僅是一個突發事件,同學們要堅定對未來的信心,相信困難都是暫時的。”李健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