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是今年新一屆的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年上會,除了興奮,她還有一個心結。
會前調研期間,龔衛娟與本校教師代表座談學校學科建設,有的教師言語間透露出了一種無奈和挫敗感。作為以涉農專業為優勢的地方院校,揚州大學的學科建設緊緊圍繞著涉農人才培養,盡管建設水平已在同類地方院校中名列前茅,但跟一些部屬院校比,仍存在先天不足。“尤其是在各種評比和比賽中,我們的老師每次盯著那些‘天花板’,總感覺‘矮人一頭’,積極性很受挫。”龔衛娟說。
類似的困惑也縈繞在其他三位代表委員心頭,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他們所在的學校分別是醫學、外語、師範類地方院校。
李校堃指出,地方醫學院校培養了我國約90%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在抗擊此次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取得抗疫的決定性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然而,在國家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為國家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地方醫學院校的發展仍麵臨諸多瓶頸。同時,‘雙一流’高校規模和布局與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相匹配,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究其原因,袁雯認為,地方高校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主要存在缺乏建設平台、投入嚴重不足、政策性不傾斜等問題。另外,地方高校與部屬高校同一“賽道”、同一“賽製”,既不利於地方高校特色發展,也使地方高校常常成為部屬高校的所謂“低版本”。
鑒於很多獎項和評比地方高校都沒有資格參與,袁雯建議,在一些國家級項目、獎項等體現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領域,打破地方高校進入現有競爭賽道的“限額申報”約束,給地方高校高水平辦學提供更多機會。此外,應建立地方高校發展性評估體係,科學製定地方高校評價指標,尤其注重地方高校的特色和發展性評價,既避免地方高校亦步亦趨追隨部屬高校的路子發展,也能彰顯地方高校成長的過程和階段性成效。
她還建議,擴大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實驗室的規模,專項支持地方高校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學科和基地建設,並納入國家和省部級建設序列,為地方高校在一些領域承擔國家級任務提供成長支撐。
今年兩會上,同樣作為地方高校校長,上述四位代表委員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如何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都提出了建議。
“在學科建設方麵,教育管理部門應該鬆鬆綁、放放權。”龔衛娟說,揚州大學物理學院在做中醫眼診中虹膜圖像的數據分析,利用數字技術、圖像技術的數據挖掘,預測疾病發生風險,輔助臨床決策,這既屬於前沿學科又屬於交叉學科,但在申報新專業時比較難。她建議,在學科建設方麵,地方高校除了遵循學科發展規律,還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和自身學科特色與積累。“學科建設應開設地方賽道,從而實現錯位競爭,特色發展。”
李校堃建議,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建立特色學科新賽道,對地方醫學院校特色學科爭創一流予以優先考慮和支持;對學科特色鮮明、成績突出的地方醫學院校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予以支持傾斜;從國家層麵加強指導協調,加大地方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力度;在國家級人才項目上給予地方醫學院校大力支持;支持地方醫學院校深入開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積極擴大專業學位博士生培養規模,力爭達到與綜合大學一致水平;在2023年學位授權審核中優先支持新增一批博士專業學位類別。
從曆史和現狀看,地方師範類院校是培養所在區域專業教師隊伍的主要力量,往往決定著一個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卻麵臨培養卓越師範生和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雙重評價體係。袁雯建議,設立地方師範類院校專項扶持計劃,建設一批理念先進、實力強、社會認可度較高的地方師範類院校。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國際傳播人才隊伍,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董洪川認為,目前學科專業設置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家對國際傳播高層次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他建議打破現有專業學科格局尤其是學科壁壘,建立一個國際傳播專業碩士博士點,既要包含語言學的內容,還應包括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同時還要融入國際傳播的相關學科內容。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麵,他建議在現有的外語、傳播學相關專業本科學生中,選拔一批有誌於國際傳播的優質生源,組成國際傳播人才班或者特色班,進行貫通培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