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就業”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出現20餘次。教育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達1158萬人,比去年增加80餘萬人,創曆史新高。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代表、委員進行了熱議。
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展開了深入調研。他發現,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主要是疫情經濟社會複蘇尚處於過程中,現階段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換句話說,現在主要“難”在崗位供給端,而不僅僅在高校和畢業生方麵。
“當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對接精準度不夠。”劉林表示,因疫情影響,今年高校就業工作和企業招聘工作比往年啟動晚,隨著疫情全麵“轉段”和經濟不斷調整複蘇,針對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需求不斷回升,求職、招聘活躍度不斷增加。
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看來,大學生有求職訴求,而當前產業結構與大學生就業結構不匹配。產業結構整體還是以中低端為主,對知識型勞動就業吸納能力提升需要一個過程。“從長期來看,需要調整產業結構來擴大就業。一方麵,把產業結構朝著中高端、能吸引更多大學生的方向調整;另一方麵,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適應就業發展趨勢。總之,要綜合施策解決就業問題。”寧吉喆說。
麵對當前的就業環境,劉林表示,要積極引導輿論,理性看待就業難問題,動員社會各界以更理性、積極、寬容的態度看待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應多鼓勵他們主動就業、積極創業,多做善意提醒、經驗介紹和理性引導、心理疏導,為破解就業難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多措並舉促畢業生就業
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2022年底,教育部發布通知明確,從2023年起,不再發放就業報到證,將畢業生求職就業的手續進一步簡化。同時,教育部啟動“2023屆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月”活動,計劃會同有關方麵舉辦40場以上係列招聘活動。
教育部多措並舉,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各地高校也在積極行動。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說,要持續做好青年群體就業能力的培養。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不斷優化課程體係、陣地平台和活動載體建設,要不斷提升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效能。深入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通過政策解讀、渠道拓展、谘詢服務等就業指導的手段和方法,提升就業幫扶的精準度。揚州大學不斷創新線上服務模式,探索全時全效的“雲就業”工作模式,通過直播帶崗、雲推介、直麵會等方式助力畢業生線上求職。同時,優化線上“一站式”管理流程,進一步強化“學生不跑腿,信息來跑路”的場景應用。
“要突出做好青年群體就業觀念的塑造。”丁建寧強調,學校要大力開展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教育,厚植家國情懷,圍繞國家戰略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積極引導畢業生圍繞國家導向就業創業,如到基層就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等。
當前,中高職學校每年為國家培養約1000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全國政協委員、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深切體會到,職業教育的使命就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緊缺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係,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一定比例的訂單式定向培養,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鄭亞莉說,同時,要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從製度供給和政策激勵方麵給予高技能人才一定傾斜。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製度,在求職、晉升、深造等方麵破除唯學曆用人導向。
此外,鄭亞莉呼籲,破除“重普輕職”的傳統觀念,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不斷強化“個人崇尚技能、企業重用技能、社會尊重技能”的社會導向,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曆憑能力”的良好氛圍。
完善新就業形態就業群體保障
隨著新經濟形態不斷湧現,數字經濟、直播經濟等網絡新形態持續火爆,不僅滿足了畢業生靈活就業、增加收入的需求,同時也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
數字經濟是近年來我國重點推進的領域之一,發展數字經濟將成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一大著力點。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曉慧認為,數字經濟在帶動大學生就業創業上有很大空間,社會各界要共同發力,實現數字經濟促進創新創業與產業結構升級有機結合,激發大學生的活力和創造力。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大學教授鍾代笛調研發現,短視頻直播已成為高校畢業生群體就業的一個新渠道,過半數機構聘用大專(高職)及以上學曆群體。
對此,鍾代笛建議,應支持高校畢業生依托自身所學專長和短視頻平台特性,探索更加靈活、多元化的就業模式。同時,短視頻直播平台方要營造綠色健康的短視頻傳播環境,加大監管力度,發揮正能量,杜絕扭曲的就業觀、價值觀。
“靈活就業”為畢業生提供了施展空間。但是由於社會認可度不高、工作穩定性差、保障性欠佳等現實問題,部分高校畢業生最終還是為求穩定而選擇體製內就業。
那麼,靈活就業群體的權益該如何加強保障?
“將快遞員、網絡主播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勞動法保護範圍,針對企業工資支付、工作時間等勞動基準問題,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的勞動標準。”全國政協委員、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葛桂錄說。
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雲事業部總裁曹鵬建議,首先,完善新就業形態發展的政策體係,加快出台新就業形態管理條例或管理辦法,明確界定不同勞動關係標準;其次,研究製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公積金靈活發放製度;再其次,加強新就業群體的職業教育,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包括推動院校和企業實現產教融合,完善企業對新就業群體的技能認證體係。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