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 林煥新)“在兩個大局與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交融激蕩的大背景下,特別是以大模型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出現,促使我們在更高層次、更廣範圍、更深程度上來探索與實踐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係,特別是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體係的建設,以直麵人工智能新時代對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提出的巨大挑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呂建說。
今年全國兩會,呂建帶來了一份《關於加強新時代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體係建設的建議》。在他看來,麵對上述“巨大挑戰”,迫切需要在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誌的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基礎上,完成從知識體係為主導的傳統模式,向知識思維體係、創新創造體係、知行合一體係、做事做人體係等有機融合的立體化模式根本轉變,為在新型基礎學科和新型基礎設施“雙基”聯動演進發展層麵建構“AI for Science”與“Science for AI”有機互動的新格局和“基礎研究與創造技術非線性互動”新範式,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為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奠定堅實的人才培養基礎。
為此,呂建建議:
第一,在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體係中強化針對人工智能新時代挑戰的應對舉措。以係統化的方式思考、謀劃、探索與實踐宏觀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架構變革,重塑人才培養模式與體係,在教師、教材、課程、生態、管理上轉型。可以正在推進的“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為載體,加以探索與實踐。
第二,適度擴大“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建設規模並提升內涵要求。數理化生作為理科四大基礎學科,是“AI for Science”與“Science for AI”的重要載體,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對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啟動建設“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這將對數理化生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建議教育部綜合考慮學科學術聲譽、發展基礎和建設績效,動態調整、適度擴大“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的規模,並形成特色化內涵係列,構築更為寬廣雄厚的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基座。
第三,適度增加“基礎學科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覆蓋的學科類別並提出內涵要求。天文學與地球科學對於打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建設航天強國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基礎性的重要支撐,建議教育部在“基礎學科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框架內給予重點考慮與大力支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