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政協委員建言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2024-03-08 10:12
光明日報
作者: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積極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製高點,離不開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高校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創新的高地,在科技強國建設中重任在肩。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無黨派人士界別協商會議召開,多名委員圍繞“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積極建言獻策。

適應科技發展趨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當前,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需要,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學係主任黃宇光看來:“隻有更加注重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培養,才能實現創新驅動和可持續發展。”

  黃宇光認為,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應重在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能力。要做好高校育人頂層設計,聚焦重點領域,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注重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和政策支持,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當前各高校人才培養存在重科學家輕工程師培養的現象。”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周仲榮委員認為,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深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未來發展布局,基於中國特色、區域特征和高校優勢,明確不同類型高校人才自主培養的目標方向。強化卓越工程師或大國工匠的培養,引導優秀大學生或研究生進入一線企業,服務製造強國建設。

  周仲榮指出,在學科日益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教材更新較慢,高校教授科研多、授課少等現象普遍存在。對此,周仲榮委員建議,發揮學會等機構的作用和力量,加強教材、視頻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建設,進一步加強對高校師資力量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動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數字素養提升。

  “我國高等教育正處於提升過程中,在評價體係、價值導向、政策體係等方麵都有不適應發展的地方,學校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個性化發展均有提升的空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表示,“教育要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成長,學校要個性化、有特色地發展,政府部門需要製定好政策。”

服務國家戰略需要,著力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

  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樹新委員特別關注複合型人才培育。他認為,要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和基礎學科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的複合型創新人才,著力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把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動能。

  “要持續增強不同人才培養主體之間的有機協同,搭建高水平合作培養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不斷提高人才各方麵技能,在解決重大問題中培育現實急需的複合型人才。”張樹新說。

  “進入新時代,對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範峰委員結合自己學校的改革實踐介紹,“我們響應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求,成為全國首批設立未來技術學院的學校。設立了人工智能班等5個院士特色班和生命健康等3個未來技術拔尖班,開展本碩博預留師資一體化貫通培養。”

  “要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打造聯合培養平台。”河北省廊坊市副市長張春燕委員圍繞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定位和企業實際人才需求指出,建立健全三地政府與高校、企業定期對接聯係工作機製,探索契合三地產業發展、企業急需人才育人培養模式改革。搭建三地政校企頂層設計、共建聯合培養基地等領域深度合作聚合平台,推動政校企聯合培養融合發展。

推進產教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連日來,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周源委員表示,產教融合作為科技、人才、產業的交彙點,應發揮更大作用。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在求“新”中彙聚創新人才動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張樹新說,高校和企業合作是推進產教融合的重要方式。2023年,我國牽頭製定的全球首個校企合作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這項國際標準為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校企合作提供了行動指南。比如,高校和企業可以探討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開展高校教師與企業高層次人才交流教學等,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

  周仲榮表示,目前,高校與企業共同推進產教融合的機製仍不夠健全,長期合作渠道仍不夠暢通。建議在人才自主培養全過程中,以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為依托,係統構建成熟穩定的產教融合機製,先立後破、示範帶動,推動高等教育界和產業界在人才供給、培養方案、課程建設等方麵深度開展創造性合作,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

  在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範樹奎委員看來,通過校企合作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激活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應當從高等教育服務自主產業發展、提升企業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力角度出發,引領教學發展和人才培養;從製度上將企業納入教學和人才培養評價體係;出台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平台、重點實驗室等建設方案;強化企業機製性參與職業本、碩、博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以達到人才供給與需求平衡。

  “夯實育人培養根基,離不開健全的保障機製。”張春燕建議,發揮政校企高質量聯合辦學牽頭定向作用,完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製,相關部門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近期發展和遠景規劃主導支柱產業,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政策支撐、土地出讓、科研投入、用人需求等方麵協調聯動、加強統籌,著力解決高校育人改革、人才自主培養推進工作中的難點堵點,為高校育人改革加油助力,實現多贏發展新格局。(記者 陳煜 姚昆 劉江偉)

  《光明日報》( 2024年03月08日 04版)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4-03-08 09:59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4-03-08 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