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要找準“發力點”
2024-03-11 10:19
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那麼,如何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如何服務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高等教育》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

 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您怎麼認識新質生產力?

張平文: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兩會期間一個熱詞,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從2023年9月到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並係統闡述新質生產力科學內涵、現實意義和方法路徑。概括起來主要有: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更加精準理解、科學把握和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的前兩條都跟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對其內容的深入把握也有助於認識新質生產力。第一條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包括多個方麵,一是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二是培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綠色、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數字化、智能化這些生產要素技術加入進來,新質生產力體現在新的產業體係中。新能源汽車就是傳統汽車產業的優化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典型案例。中國一些地方和行業早在30年前就開始布局新能源,使得中國的汽車領域由此前燃油車時代的苦苦追趕實現了新能源時代的彎道超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了“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體現在產業體係中,與創新、高質量、綠色發展形成一個大融合,它是全生產要素的融合,包括新技術、大數據、綠色發展等。第二條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集中部署和係統謀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較往年在更凸顯位置、用更大篇幅強調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重要性,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這無疑將會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權威表述,有助於我們厘清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作為教育界的政協委員,對於中央的這一重大戰略和係統部署,我感到無比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記者:您怎麼看待教育和新質生產力的關係?

張平文:新質生產力首先跟科技密切相關,要創新就需要人才,人才要靠教育來培養,所以,教育、科技、人才這三者跟新質生產力緊密聯係,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今年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是要召開第二次全國教育大會,發布教育強國規劃綱要。首先,到2035年中國要建成教育強國,是“建成”而不是“建設”,二者有重大區別,即在本世紀中葉提前15年建成教育強國,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那麼,該怎麼理解“教育強國”?我認為,一是在教育方麵,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二是通過教育來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因為隻有教育強了,全民的綜合素質才會提高,而各類人才也需要通過高水平的教育來培養。國家隻有擁有了大量的優質人才,才可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也隻有通過創新才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最終體現在產業體係中。產業體係強了,我們國家才可能建成經濟強國、軍事強國、金融強國等。這背後的邏輯鏈條非常清晰,因此建設教育強國是基礎。

  那麼,教育強國該怎麼建?

  對大學來說,人才培養是第一使命,沒有之一。對於武漢大學這類高校來說,拔尖創新人才和國家急需人才的培養是並重的。因為人才培養的周期很長,而我們國家有一些領域又急需突破,高校特別是龍頭高校要在這些領域快速地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從學科角度來說,拔尖創新人才和國家急需人才是有區別的,對基礎學科來說,主要培養的是拔尖創新人才;一些偏應用、偏工程的學科,更重要的是培養當前國家急需的人才。這兩項工作要結合好,這是我們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但在科技方麵還隻是生力軍,企業才是創新的主體。所以大學也應該跟企業緊密結合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國家急需的人才。

記者:當前,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上,還存在哪些卡點,需要高校著力去解決?

張平文: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且涉及多個領域和方麵,我先就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的卡點談些認識。一是如何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今年兩會,我的提案是關於構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即如何把拔尖的好苗子選出來。目前,通過競賽保送、專項人才計劃等方式,部分學校還有少年班,都是在做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但這類選拔量很小,在執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當前,我國人才選拔模式主要是通過高考,其公平、公正和效率都毋庸置疑,但“全科式”選才模式相對單一,有針對性的選拔機製建設還不足。因此,我這次的提案就建議在保持高考招生穩定的前提下,探索構建更加多元化的選拔通道。管好用好學科競賽等選拔方式,進一步規範競賽結果運用。要賦予有條件的“雙一流”高校更大自主權,加大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超常規選鑒。二是要警惕人才選拔方式被異化。我建議廣大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要給他們更多選擇,不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允許孩子們走不同的成才道路。三是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實際上最難的是環境建設,包括社會環境、培養環境等。拔尖創新人才未來是要坐冷板凳的,真正能成功的比例遠沒有人們期待的高。因此,全社會要為拔尖創新人才營造一個安心做學問的環境。

  當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進入了深水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我認為教育評價改革難度最大,比如基礎性學科、應用性學科,差別就很大。在人才培養方麵,學校也會碰到很多卡點。隨著“破五唯”的深入實施,很多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已經有了很大改進,我們一直強調在評價過程中要實現科學評價,尊重學科的差異性,但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如何進行不同學科不同評價標準分類,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目前,教育評價改革的主體方向是小同行評價,這是國際慣例,我認為有其合理性,但它又很難評價有組織的科研,所以小同行評價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沒有一個評價體係能解決所有問題,每所高校隻能找到適合自己學校發展階段的評價方式,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它可能也得不斷變化,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最好的評價方式。

記者: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第一使命,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急需的人才,在優化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麵,您有什麼具體建議?

  張平文: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整個教育界有深刻影響。有一些專業太傳統,不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就業就會出現很大問題。因此,大學要順應信息技術革命及時更新觀念,做好學科和專業調整,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要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如果學生不得不選擇一些不喜歡的專業,是對人才的浪費。此外,關於學術型和專業型兩類學位研究生教育,二者定位不同。教育部已要求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分開,要有不同的培養模式。專業學位研究生要和企業一起培養,因此要對企業有吸引力,讓他們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參與這類人才培養項目。企業的導師和學校的導師想法可能不一樣,學校導師更多考慮的是做好的研究,發好的論文,企業導師更多考慮的是做出一個產品,二者有時差別很大。我建議,學校的教師可以給專業學位的學生一些基礎的科研訓練,但他要到企業裏真正把產品做出來進行迭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還能發文章當然最好。這是一種理想狀態,需要不斷摸索,需要企業導師和學術導師高度融合,隻有這樣新質生產力才能更好服務於產業體係。

 記者:圍繞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推進顛覆性關鍵性技術的突破,從而服務於科技創新,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您認為高校可以從哪些方麵重點發力?

張平文: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使命責任重大。但不同類型的高校的發力點可能不一樣。比如,綜合性大學與工科性大學做法肯定不一樣,而且有不同的組織模式方式,這都需要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總之,基礎學科要尊重其規律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用型學科要以國家戰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目標,開展有組織科研,真正去解決一些“卡脖子”問題。當前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首先要解決需求的問題,其次要解決團隊問題,最後還要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記者:萬玉鳳、楊國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