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高東鋒介紹,新時代以來,高等教育戰線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改革創新持續深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聚焦新質生產力建設新要求,深入推進“新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體係化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把戰略轉變為目標,把目標落實為舉措,在教育教學的組織模式、培養機製、內容方法、理論實踐等方麵取得係列突破,牽引帶動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改革,構建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範式。
一是以組織模式創新帶動人才培養深層次變革。深入開展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以新理念引領創新發展。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科學、生命健康、能源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和人才急需,全麵推進特色學院建設,布局建設了12個未來技術學院、50個現代產業學院、33個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28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18個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等,引領帶動高校教學組織模式變革創新,有針對性、有組織地開展人才培養。
二是深化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科教融彙。與相關部門緊密合作,在集成電路、儲能技術、生物育種、醫學攻關、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急需領域,分批布局建設45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累計承擔國家級項目1100餘項。深入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聚焦綠色低碳、數字經濟、量子信息等領域,發揮集群溢出效應。
三是著力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學的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強化基礎學科領域有組織拔尖人才培養。實施基礎學科國際暑期學校計劃,支持北京大學等46所高校舉辦112期國際暑期學校,1341名國內外學者開設1141門課程、3.1萬名國內外學生交流研討。實施基礎學科係列“101計劃”,在計算機科學、數學、基礎醫學、經濟學等9個領域布局建設核心課程、教材、師資團隊和實踐項目。以計算機領域為例,已凝煉12門核心課程體係、知識圖譜,編寫21本核心教材,打造了涵蓋400多個項目的實踐項目集成平台。
四是強化創新能力培養,造就大批“敢闖會創”的生力軍。舉辦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共有來自國內外151個國家和地區5296所學校的421萬個項目、1709萬人次報名參加。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2023年立項41956項,參與學生178090人、教師人數5萬餘人。
高東鋒表示,下一步,將對標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堅持服務補短板、揚長板、鍛新板,持續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彙,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著力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解決“卡脖子”“卡腦子”“卡嗓子”的問題提供人才保障,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