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教育強國建設大家談:為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支撐
2023-08-20 16:55
中國教育報
作者:

“特區式”推進高校全局性改革

王樹國

  西安交通大學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新範式,弘揚西遷精神,紮根西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西部振興、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強支撐。

  一是強化思想政治引領,築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想政治根基;二是強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更好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三是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加快推進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四是強化醫工醫理融合,加快醫學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體係建設;五是強化教師思想政治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要與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部署保持一致。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時代性、戰略性、體係性問題,堅持改革思維,敢於突破常規,學習借鑒“特區”模式,發揮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範、突破、帶動作用。改革試點高校一定要有改革意願、思路、基礎、實力,給予充分的改革創新空間,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打破體製機製、評價模式的束縛,激發改革創新積極性,讓高校辦學釋放新思想、新理念、新路徑、新模式的活力。

  建設教育強國,發揮教育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必須高度重視並解決教育在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教育問題對未來的發展影響周期長,一旦差距拉大,很難在短期內彌補,將會嚴重製約區域協調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建議在不額外增加中央財政負擔的情況下,增量部分向西部、東北等地區高校傾斜,進一步解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區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作者係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強化機製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

別榮海

  部省合建是近年來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采取的重要舉措,通過部省合建機製,“一省一校”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實現了多方資源的聯動支持和集中配置,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治理水平。

  14所合建高校應該成為服務國家戰略的“先頭兵”和“主力部隊”,成為示範帶動中西部地方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標杆。一是選好切入點,築牢基礎研究突破的根基,形成麵向長遠的創新優勢;二是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完善創新體係,打造戰略科技力量;三是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現代化提供持續的人才資源。

  部省合建高校多數位於經濟條件欠發達省份,依托部省合建體製機製,有助於強化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資源協同支持,彙聚新型舉國體製下的多方力量,形成新的高等教育治理格局,加快部省合建高校集群的整體性崛起。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將部省合建作為引領帶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重點工程,持續強化政策和資源支持,加快彌補合建高校辦學短板。

  二是進一步深化對口支持實效,建議各地把合建高校與對口高校的合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高等教育規劃,進一步強化對部省合建和對口合作工作的支持與保障,這也是地方政府落實部省合建協議的有效抓手和現實途徑。

  三是強化政策支持,有計劃實施和鼓勵一流人才向中西部地區高校流動等,推動部省合建高校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四是開展先行先試,以部省合建高校為試點,強化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作者係鄭州大學黨委書記)

推動中西部地方高校高質量發展

黃桂田

  如何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結合山西大學辦學實際,我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深化部省戰略合作,強化高位指導。建議進一步完善部省戰略合作機製,保持部省合建政策的延續性,推動中西部省份加大對部省合建高校的支持力度,確保部省合建高校得到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在沒有直屬高校的省份挑起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大梁。

  二是融入區域戰略布局,強化特色發展。建議進一步增強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政策的精準性,大力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立足區域發展特色優勢學科,加快科技創新基地、新型研發機構等平台建設,促進中西部地方高校聚焦國家戰略,聚焦區域振興,突出辦學特色,實現學科的多樣化、差異化發展。

  三是加大對口合作力度,強化引領帶動。建議參照對口支援的經驗,進一步完善部省合建對口合作機製,拓展對口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推動合建高校與對口合作高校形成常態化的合作機製,鼓勵中西部省份發揮區域和地緣優勢,支持直屬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項目在中西部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動對口合作從“單向輸血”走向“合作共贏”。

  四是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強化數字教育。建議在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進程中,推動中西部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教育數字化的支持力度,推動東部一流大學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數字資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為中西部地方高校對接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作者係山西大學校長)

進一步提升工程科技人才供給能力

魯國慶

  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

  建議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學科體係建設。近兩年,部分高校開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學院,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數字經濟等專業。要進一步將高等教育體係建設放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來謀劃、部署、推動,緊密圍繞產業創新升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加強學科體係建設,建設更多麵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的一流學科,提升高校研究方向、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適配度。

  建議進一步支持以企業為主體提升工程科技人才供給能力。以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為例,目前仍然存在科技人才結構需要優化,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缺乏等問題。建議以重點科技領域和產業需求為導向,企業和高校分別加大對工程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和培養力度,提高全社會工程科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同時,加大以企業為主體的工程科技人才在人才項目評選、人才榮譽獲取、人才政策支持上的支持力度,讓他們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建議進一步加大校企聯合培養工程碩博士的培養規模。工程碩博士是前沿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戰略後備力量。目前,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主要業務領域對工程碩博士的聯合培養需求達300人以上,希望國家及相關高校在工程碩博士的招生計劃上對企業加大傾斜力度。同時,支持央企發揮現有資源優勢增設工程碩博士點,擴充其招生計劃,在國家急需領域有效發揮龍頭企業在工程碩博士培養中的主陣地作用,不斷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作者係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協同推進教育強省與製造強省建設

雷紹業

  近年來,湖南大力實施教育強省製造強省戰略,培育了一大批創新人才、產生了一大批引領性的創新成果,為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高地提供了重要人才和技術支撐。但湖南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相對明顯,一是引領產業發展的原創性、源頭性核心技術相對較少;二是科研激勵機製還不完善,科技成果與企業及市場需求之間還存在差距,2022年在湘高校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僅為30%左右;三是產教對接不精準,技能人才難以及時滿足企業需求;四是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區域配置不均衡。對此,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建議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進一步引導支持高校院所緊盯前沿領域,在原始創新、前沿創新、顛覆性創新等“卡脖子”技術方麵給予製造業更多支持,幫助製造業加快完成“跟跑”,盡快實現“並跑”,支持部分優勢產業領域順利“領跑”進入“無人區”。

  二是建議進一步打破身份限製,支持高校教師麵向產業需求強化研發針對性,麵向市場投身創新創業。拓寬產學研對接渠道,加大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科學技術獎勵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探索股權出售、股權獎勵、股票期權、項目收益分紅等多種激勵方式,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三是建議支持引導高校職校加強與產業部門、企業和園區的對接合作,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完善專業設置調整機製,強化專業、課程與產業發展適配性,重點培養工業互聯網、關鍵製造業工藝、工業控製及自動化等方麵急需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

  四是建議國家層麵加強人才流入地與人才流出地之間的人才規劃統籌和協作,加強人才區域合理流動有關規則和政策的銜接和統籌,引導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各得其所。支持和鼓勵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特色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增強其人才吸引力和容納力。

  (作者係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堅持走產教深度融合之路

劉子林

  作為西部地方高職院校,柳州職業技術學院依托柳州工業產業背景,積極響應製造強國戰略,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麵作了積極探索。學校依托地方產業產教融合的特色更鮮明,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更強,“走出去”開放水平更高,辦學的路子更寬廣,為學生成長成才賦能,為產業升級賦能,為城市發展賦能。但在具體實踐中,如何創新產教融合模式,推動區域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製造強國建設?

  一是建議盡快出台具體指導意見,以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為依托,支持科研院所、綜合性大學和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多方創新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拓寬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彙相互之間的通道,做到能融盡融,同時製定評價標準,切實提升“融”的水平和質量。

  二是建議以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依托,以一定地域為單元,政府牽頭,搭建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和學校需求的“淘寶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數字化平台,實現產教融合供給側雙方自動匹配,地域單元成熟後再跨區域聯通共享。

  三是建議從國家層麵統籌完善優化產教在國內國際市場深度融合的相關要素保障政策,規範校企資產融合等問題。各省成立職教出海一站式服務中心,提高人員、設備等國際事務辦理效率。同時,從國家層麵鼓勵支持相關協會做好職教出海項目的規劃和標準設計,選擇國內的重點優勢產業和國外的急需產業,按照“一產業一項目多國家(地區)”方式推廣,發揮我國製度優勢集中打造中國品牌。

  (作者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從辦“大教育”向辦“強教育”轉變

賴正文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基礎工程,贛州作為江西區域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設區市,作為擁有230餘萬名師生的教育人口大市,作為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深情牽掛的革命老區,在推進教育強國戰略中,要從辦“大教育”向辦“強教育”轉變。我結合贛州區域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建設教育強國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充分調動地方黨政建設教育強國的積極性。將部省共建的模式進一步延伸至市、縣,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遴選若幹教育強國示範市、示範縣,給予先行先試政策支持,給予更多的項目、資金傾斜。

  二是圍繞國家戰略產業發展提升教育支撐和服務能力。遴選一批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產業,如贛州的稀土、鎢、臍橙等,以戰略產業優勢區域為承接區,打破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的類型界限,打破院校空間分布界限,圍繞戰略產業實現教育資源與科研院校、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集中融合發展,對承接區予以集中的政策傾斜支持。

  三是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教育轉移支付資金、高校招生計劃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力度,加大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教育對口幫扶推進力度,讓革命老區在教育強國建設中“不掉隊”。

  四是調整國家資源配置結構。將中央財政資源配置的重點,由保障辦學的基本需求向保障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經費需求轉變。比如,中央資金加大對地方師資經費、人才培養經費、“五育”並舉優質課程經費的投入,加大對地方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根據學齡人口向城區加快流動的趨勢,更加重視和關注城鎮教育資源的配置。

  (作者係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大力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貟紅衛

  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國家戰略性資源。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曆經多年創新發展,是一家掌握所有鉀肥生產技術的企業。在多年發展中,我們認識到,必須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支撐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

  一是支持高校建設。針對青海地區高等學府較少、對本地區產業發展支撐能力不足的實際,給予青海高等教育政策傾斜和支持,培養更多高端人才。

  二是支持校企聯合。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交流平台和校企對接機製,支持高校學者在企業任職、掛職,與企業共建更加切合市場需求的課程體係,組建由企業、高校院所等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知識產權戰略聯盟,加速企業由“資源開采型”向“科技驅動型”轉變。

  三是支持校招企用。由學校按照國企人才需求,招聘和培養企業發展所需高端人才,國企則在高校設立科研獎金和支付科研人員薪酬,而科研人員作為學校教師隸屬高校管理,借助學校平台幫助國企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從而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四是支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勵和支持校企聯合建立創新基地、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讓創新和市場、科研和產業、科學家和企業家更好對接聯合,打造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高等院校支撐的創新聯合體。

  五是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在國家層麵製定國企與國內高校開展聯合攻關的支持政策,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克+成果轉化”體係,並在課題立項、項目審核、建設報批、資金投入等方麵給予政策支持,推動國企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

  (作者係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報 2023-07-19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