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盧曉東教授:真正的創新人才,要“冒”出來,而非“拔”出來
2023-11-22 09:05
beplay2網頁登錄
作者:

  在第60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教授接受了beplay2網頁登錄的專訪,就如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問題,分享了他的觀點和思考。

嘉賓簡介


盧曉東,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教育經濟與管理)。現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大學專委會常務理事。1998-2017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2007-2015任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致力於對一流本科教育、創新人才成長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管理、課程和教學論、比較高等教育、院校研究、教育財政,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項目。

beplay2網頁登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那麼,對於如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您有什麼見解嗎?

盧曉東:在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實現係統性的提升和質變。這種係統性提升和質變意味著深刻的哲學層次的變革,對此,我們需要認真研究,並“以麵帶麵”進行實踐。在此過程中,要特別關注一些關鍵因素,比如創新人才的培養。

  關於創新人才培養,錢學森發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他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其中,用到了“冒”這個字,“冒”的概念就是湧現(emerging)而出的意思。

  我認為,創新人才應該如同地下泉水一般,在教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湧現出來。“湧現”如同“泉水”一樣,一定是流動的。在靜態的“湖泊”中,因為水不流動,因而少見“泉水”的湧現。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我國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係統,我們會發現人才的流動性很可能是不足的。“流動性”意味著學生需要在不同學校和不同教育階段之間流動。比如,本科階段應提供更多轉學機會。

  此外,“流動性”還意味著學生能夠在中外教育環境之間流動。這無疑會讓我們深思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概念。我認為,“自主培養”絕不意味著在國內獨立完成人才培養,而是在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加入自主培養的環節。比如,我們的學生本科階段赴哈佛留學,碩士和博士階段返回國內,這同樣也是自主培養。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係統需要對教育和人才的流動性有更深入的思考,並且展開係統性改革,才能推動我們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躍進。

beplay2網頁登錄:說到人才培養,大家都很關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您是如何理解“拔尖創新人才”這個概念的呢?

盧曉東: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我們通常使用“拔尖創新人才”這個概念,但實際上,“拔尖”這個概念可能存在著諸多不嚴謹和不準確的地方。比如,“拔尖”概念的主體是學生之外的力量,要把這個人才“拔”出來,而我剛才講的“湧現”的概念,則是強調學生作為主體的自行湧現。這兩個概念存在著本質區別。

  相比“拔尖”,我個人更傾向於使用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冒出來”的概念,因為它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流動性和自主性。這又涉及到哲學層麵的問題。比如,所謂“冒出來”是在瞬間發生的,在此之前可能無法預知。如果我們過早地對學生進行選拔、挖掘和針對性培養,反而會減少人才後續“湧現”的機會和可能性。因此,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麵,我們需要從哲學和教育兩個層麵,持續深入思考和探索。

beplay2網頁登錄:正如您所說的,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麵還麵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那麼,您覺得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麵入手去做?

盧曉東:關於人才的“湧現”,剛才,我們討論了增加教育流動性和人才流動性方麵的建議。其次,我認為這種“湧現”需要一定的壓力驅動。通常,水受到重力作用自然向下流動,而在躍升的“湧現”過程中,我們需要學術壓力來推動學生向前發展。根據鄔大光老師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學術壓力不足的問題,這一方麵必須要得到改善。

  我特別強調的是學術性壓力,這種壓力並非僅僅源於學術本身,而是一種由問題導致的困境。它意味著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具體問題的驅動下,進入好奇的狀態時,遭遇難題的這種困境。相較於生活方麵或其他方麵的壓力,學術性壓力更能促使人才“湧現”。

  與此相關,我們亟需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他們在與學生深入互動並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挑戰性教學法,引導學生挑戰學科前沿,解決“人類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和學生都會產生學術壓力。因為這些壓力,他們會覺得不舒服,但同時也會產生突破和創新的動力。

  當前有一個現象,就是特別優秀的教師和科研工作者,往往兼任了過多的行政職務,這使得他們沒有足夠時間和機會與學生去碰撞探討和深入交流。這又引發了我們對於如何評價教師教學、如何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反思。因此,我們需要從壓力的角度,重新對教育評價體係、考試體係以及教學方法等進行深入反思。

  此外,我們還需要深入思考“質量”這個概念。“質量”這個概念本身意味著一定的標準,這個概念是從工業製成品領域遷移到教育領域的。質量標準可以高,也可以低。質量標準太低會導致很多綜合能力不高的學生被視為合格;而質量標準過高則會導致大量學生不能達標。考慮拔尖創新人才湧現而出的問題時,我們需要意識到,促成湧現的“學術性壓力”不是簡單的“質量”概念。這是需要深思的關鍵問題。

  (以上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教授在第60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的訪談實錄)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3-11-20 13:08
beplay2網頁登錄 2023-11-12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