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湖南大學黨委書記鄧衛:如何開辟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格局?
2020-09-21 17:02
人民論壇網
作者:

  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從發軔之初,就被賦予變革圖強的曆史使命。近現代以來,中國大學一直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相關。

  百年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走過了怎樣的曆程?未來如何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格局?一起來看湖南大學黨委書記鄧衛刊發在《人民論壇》的最新文章。

 中國高等教育始終被賦予變革圖強的曆史使命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從發軔之初,就被賦予變革圖強的曆史使命。大學舉辦者通過學習歐洲、借鑒日本、仿效美國,探索建立符合當時中國現實的一流大學模式和理念。例如,蔡元培以德國古典大學理念改造北大,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到改辦大學都參考美國學製,梅貽琦任校長時更綜合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優點,學習美國近代大學的模式。梁啟超擔任湖南大學前身——時務學堂總教習時,則極力主張學習日本的政學教育,提出“以政學為主義,以藝學為附庸”的教育主張。

  在近代高等教育的創立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以一流大學的誌向,塑造中國大學的獨立品格。1925年馮友蘭在《怎樣辦現在中國的大學》中提出,“中國現在須力求學術上的獨立”。在當時西學東漸的學術環境和動蕩多變的國家時局下,“學術獨立”包含著獨立於西方、不做西學附庸和獨立於政治紛擾、不受當政者影響的治學理想。以獨立之精神為圭臬,清華大學等國立大學的辦學水平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全麵超過教會大學,成為中國自主辦學的典範。抗戰時期,學術獨立與民族獨立合為互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其中部分學生在湖南大學上課,再遷至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也從長沙西遷辰溪。知識分子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維係大學不屈的文脈,更將學術水平推到比肩國際一流的高度,創造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高峰。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在經曆1952年院係調整、文革辦學停頓等曲折後,改革開放使大學重回發展軌道,走上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現代化之路。黨和國家先後實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2015年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明確到本世界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標誌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開啟新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點上,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進入新時代新的曆史方位。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曆史,一流大學的產生必定伴隨著一流國家的崛起。新時代的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使命,不僅是要增強國家科技文化核心競爭力,為民族偉大複興提供知識和人才戰略支撐,還要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世界文化繁榮和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遵循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係統總結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這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遵循。麵對各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多元化模式、國際上各類排名與評判體係,不能盲從他人路徑、照搬別國經驗、套用西方標準,而應該遵循“九個堅持”,既參照世界共識和通用人民規範,又著眼國家意誌和戰略,從人才、製度、文化三個緯度,把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

  第一,人才是確保世界一流大學立足和發展的根本。首先,人才培養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本職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高校必須抓住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和全球勝任力。一是構建一流育人體係,堅持立德樹人,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全麵統籌教育教學、學術科研、管理服務各方麵的育人資源和力量,把各方優勢轉化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新動能。二是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把本科教育作為培養一流人才的重要基礎,完善科研與教學融合機製。三是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強化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促進專業型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全麵提高研究生培養水平。

  其次,師資隊伍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本資源。隻有擁有了一流的師資,高校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才能開展一流的科學研究,產出一流學術成果,進而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一流的貢獻。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要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打造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引育一批全球優秀教授和名師大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構建良好的學術梯隊,引育一支起中堅作用的學術骨幹;著眼長遠發展,發現和支持優秀中青年教師,引育一大批潛力大、衝勁足、品學兼優的後起之秀、未來之星。湖南大學近年來大力實施“嶽麓學者計劃”“青年骨幹教師倍增計劃”,舉辦國際青年學者嶽麓論壇,打造國際化引才主平台,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師資隊伍。同時,堅持“四有好教師”“四個引路人”的要求,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位,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第二,製度是決定世界一流大學方向和道路的關鍵。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前提。大學被視為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大學的基本製度取決於國家的政治經濟製度與文化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國有獨特的曆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黨的領導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製度特征,決定了一流大學的辦學方向與價值追求。一要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麵加強黨的各項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成為高校辦學的鮮亮底色。二要以“四個服務”作為辦學指引,把服務國家民族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崇高使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著力解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關鍵問題,在國家治理中貢獻智慧,在思想文化建設中爭創精品,在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中增強自信。三要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製,抓好“主渠道”“主陣地”建設,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全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主流思想文化聚合引領功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師生頭腦、指導辦學實踐。

  其次,大學治理體係現代化是一流大學建設關鍵舉措。縱觀世界上的一流大學,無不具備成熟先進的現代大學製度。從世界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史來看,在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四次轉移過程中,意英法德美等國家的一流大學為世界貢獻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大學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建設一流大學必然要求,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世界共識。一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貫徹民主集中製原則,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領導核心作用。二要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製度體係,發揮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職能,健全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學術治理結構。三要深化內部治理改革。完善校院兩級管理製度,合理劃分權責邊界,擴大學院自主權。改革考核評價製度,破除“五唯”痼疾,構建更加科學的人才學術評價體係、評價導向。推進民主管理監督製度,完善群團組織履行職能的機製,強化增進共識、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作用。

  第三,文化是成就世界一流大學偉大生命力的靈魂。一方麵,涵養學術文化是一流大學建設的內生動力。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學術追求是大學最高遠的追求,學術底蘊是大學最深沉的底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把涵養治學文化作為永恒課題,堅持學術性是大學文化生態的生命表征,形成敬畏學術、崇尚學術的文化生態,建立自由、創新、包容的治學追求,成就大學的絕對精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堅持學術自信自強,警惕“西方中心論”“教育依附論”等文化殖民主義,在行動上要防止唯西方學術標準馬首是瞻,既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校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創立中國標準辦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錘煉學風教風,構建師生目標認同和價值取向相一致的共同學術理想,以此規範和引導大學成員在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價值選擇、行為建構、活動方式。

  另一方麵,弘揚人文精神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流大學不僅要傳播知識和真理,更要培育精神和信仰,擔當起塑造國民價值理性、培育社會道德操守、引領時代文明進步的神聖職責。湖南大學在發展大學文化、弘揚人文精神方麵開展了很多積極的探索,例如,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凸顯最具曆史文化傳承的特殊優勢,推動嶽麓書院的全麵現代複興,豐富和發展以“傳道濟民、愛國務實、經世致用、兼容並蓄”為特質的湖南大學文化;發揚革命文化精神,發揮近現代湖南和湖南大學紅色資源豐富、英雄偉人輩出的獨特優勢,宣講學校革命校史,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師生成為光榮革命傳統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深化湖湘文化內涵,將地域文化研究與傳統國學研究相結合,積極開展湖湘文化的創新發展與傳播交流,不斷推進“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推動國際文化學術交流,建設一流的國學研究基地和國際上有影響的文化傳播中心,尤其是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嶽麓宣言》的誕生地、“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舉辦地,以加強文化國際交流互鑒己任,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湖大學派,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格局

  當前人類社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國際環境的深刻變革,中西方製度在應對疫情中不同表現的強烈對比,正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新時代,要準確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機遇挑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格局。

  首先,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教育發展道路。目前,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要以此為契機,以教育自信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做好自己的事情,發揮自我的優勢,更加深刻認識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更加契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更加契合全民族全社會根本利益,更加契合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價值指向。

  其次,積極構建和推廣中國教育範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高校最早采取停課措施、最早推進大規模在線教育、最早實現複學複課,在應對世界範圍內的公共突發事件中成為範例,為其他國家高等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例如,疫情期間中國高校在線教學得到廣泛應用,催生了在線教育提質升級的新機遇和新動能,“愛課程”和“學堂在線”國際教學平台乘勢而出,麵向全球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在線課程。當前,中國大學要繼續搶占5G時代先機,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VR 等信息化新技術打造中國智慧教育模式,成為世界高等教育質量革命的理念引領者,實踐先行者,範式提供者。

  最後,不斷深化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教育具有天然的交流屬性,是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推動人類文明平等互鑒、共生發展的重要力量。疫情衝擊加深了國際社會對全球化的分歧,政治、經濟和技術“脫鉤論”甚囂塵上。麵對後疫情時期全球化遭遇的重大挑戰和麵臨的深刻調整,要把擴大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作為一項重要策略,推動形成更多層次和更廣覆蓋的交流格局,鼓勵支持辦學模式互鑒、學術研究合作、課程體係開放和科技成果共享,以教育合作交流帶動思想文化深層互動,打破經濟、科技和人才交流融合的壁壘,讓“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成為國際交往的共同價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