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中期,是自發探索階段;第二階段從90年代後期到2004年,是萌芽破土階段;第三階段從2005年到2016年,是初具規模階段;第四階段從2016年至今,是規範發展階段。本文試圖闡述規範發展階段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從跨文化比較的視野審視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係,提煉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國特色。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谘詢服務、預防幹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第一,推進課程教學。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綱要》強調:“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係,結合實際,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規範課程設置,對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大力倡導麵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和輔修課程,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第二,開展宣傳活動。《綱要》強調:“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組織開展各種有益於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強化谘詢服務。《綱要》要求優化心理谘詢服務平台,加強硬件設施建設,設立心理發展輔導室、心理測評室、積極心理體驗中心、團體活動室、綜合素質訓練室等,積極構建教育與指導、谘詢與自助、自助與他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服務體係。第四,加強危機預防。《綱要》要求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製,建立學校、院係、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係,暢通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機構到校醫院、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
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美比較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將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學生事務(Student Affairs)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在:第一,中美大部分高校都將心理服務機構設置在學生事務管理相關部門之下,心理服務機構都與院係或學生對口服務部門有穩定的工作聯係,有與教師或者行政管理者協同工作的機製;第二,中美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營造溫馨校園環境的重要途徑。而兩國的不同表現在以下方麵。
工作重點不同。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美國高校重在個體心理谘詢,這決定了兩國高校開展工作的方式不同。在中國,高校通過開設必修課或選修課、進行新生心理健康宣講與心理測試、開展群眾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立班級心理委員製度等方式,爭取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在美國,一般心理服務機構不提供課程,主要提供個體谘詢、團體谘詢等服務。學校通過研討會、自我教育、健康圖書館等方式來普及心理知識。60%以上的心理服務機構掛靠在校醫院下麵,工作趨向醫療化。
教師隊伍不同。《綱要》規定,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要具有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學曆和專業資質,要按照師生比不低於1∶4000配備,每校至少配備2名。當然,大部分高校都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兼職谘詢師來補充人力。比如,清華大學有38000名學生,配備11名專職谘詢師和21名兼職谘詢師,谘詢師年訪問量4027人次。美國高校要求心理谘詢師與學生比例達到1∶1200。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36000名學生,共有72名谘詢師(16名是博士實習生),谘詢師年訪問量2萬人次。這意味著中國高校心理教師人數少,工作任務多元,接待學生來訪是任務之一;美國高校心理谘詢師人數多,工作相對單一,接待學生來訪是主要任務。
工作體製不同。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強調主動幹預,家長擁有危機處理的最高權力。中國高校普遍建立了學校、院係、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體係,危機幹預工作體係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具有主動幹預意識,強調在平時認真觀察、主動發現;二是構建立體化工作網絡,心理危機信息逐級上傳;三是家長權力高於專業人員,家長對子女負有最高責任,心理危機處理的難度與家長對心理和精神問題的理解程度緊密相關;四是把保障學生生命安全作為最高原則,其他如保護隱私、學業成績等則服從於這個最高原則,同時高度重視校園安全穩定。由於中國較為普遍存在著同情弱者的文化認同,在高校心理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學校往往承擔了無限責任。而美國危機預防與幹預是扁平化工作網絡,學生為自己生命安全負責,學校擁有處理危機的最高權力,如果家長對學校處理學生問題有異議,可以訴諸司法機關,通過司法程序調取相關記錄,學校可通過舉證進行責任倒查,證明自己在谘詢或者危機幹預中已盡責,即所有能做的挽回生命的措施都已做到。
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指導思想方麵,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重視育心與育德相結合。這是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國高校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以心理科學為學科依據,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規律,麵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谘詢服務,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2017年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係。其中,心理工作被列為第六大育人體係。文件強調,構建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係,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使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新課題;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強調社會性功能、政治性功能的同時,重視對個體發展的關注,即個體性功能;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觀,加深了對學生思想、心理、行為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的認識和分析,為深入理解人和人的思想、心理、行為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方法;提供了育人工作的新角度,解決了一些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難以見效的問題;縮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改善和豐富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為育人和助人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工作定位方麵,強調三全育人,重視全覆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打通立德樹人“最後一公裏”的重要手段。大學生必修或選修心理課程,大一新生全部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檔案並對潛在心理問題學生進行篩查和回訪,廣泛開展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輔導員深度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設心理委員、在院係設心理輔導員等方法和途徑,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大學生活的各個時段、各個方麵。高校心理中心的名稱也展示著工作定位。盡管各高校心理服務機構的名稱不一致,但都嚐試突出“教育”“指導”“谘詢”“發展”,強調麵向全體學生。中國最早建立的高校心理服務機構大部分稱“心理谘詢中心”,2000年以後成立的心理服務機構多稱“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谘詢中心”,再後來成立的心理服務機構的名稱中多有“發展”或“指導”字樣。比如,清華大學心理服務機構最早稱“學生心理谘詢中心”,2015年更名為“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吉林大學心理服務機構稱“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
價值觀方麵,強調培養理性平和的心態,重視他我與自我的平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範之地。”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觀,其與心理學所強調的心理成熟和良好彈性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情智教育,是一門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適應社會的學問。它教人從自我走向他我,從唯我獨尊變為心有他人,學習在自我和他我中尋找平衡點,發展出成熟且富有彈性的視野,修煉成理性與平和的心態。心中有他我存在,就能正確處理成和敗、得和失,義和利、群和己的關係。
教師隊伍建設方麵,強調五種能力並舉,重視綜合素質。中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具備多種能力。一要有授課能力。課程是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師要有良好的學科背景,既能完成麵向全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也能開設一些更專業的選修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需求。二要有個體谘詢與團體谘詢能力。通常一名專業人員完成理論學習、見習、實習、督導、個人體驗等培養環節,培養出心理谘詢專業的職業勝任力,需要6年時間,畢業入職後還需要2年的實踐,才能具有行業認證資格。三要有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各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職稱晉升途徑不同,標準也不同,但職稱晉升都對相應學術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四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心理健康教師要引領學生心理社團發展,指導院係輔導員開展輔助工作,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文體活動。五要有一定的行政工作能力。心理健康教師要聯係院係、家長,參與心理服務機構的管理。這五種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教學、谘詢和研究能力。總之,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要具備良好綜合素質,成為“多麵手”。
危機幹預方麵,強調構建四級心理危機預警體係,重視主動發現。我國高校大學生自殺率遠低於美國高校,其原因除了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係和管理機製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外,學校、院係、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體係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師與輔導員配合,指導輔導員發現、識別需要幫助的學生,提高他們推薦、陪伴、護送學生接受心理谘詢服務的技巧與談話藝術。在危機應對中,心理健康教師要在危機識別、溝通谘詢、就醫診療、回校觀察、安撫相關人員等方麵指導、幫助院係開展工作,共同實現危機預警及有效幹預。
中國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麵臨的挑戰
如何處理大數據危機預警與心理谘詢倫理的關係。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心理危機主動預防。正在崛起的大數據平台已經可以基本實現心理危機預測、實時數據更新、監控與提醒等功能,可以及時發現有潛在心理危機的學生。但是大數據心理危機預警能否走向應用,這樣的應用是否符合保護隱私的原則,是否符合心理谘詢倫理等,尚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應當說,遵守倫理是心理谘詢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中,倫理常被界定為建立在專業價值基礎之上的一套行為標準。目前,使用大數據平台開展工作的倫理邊界尚需進一步明確。
如何妥善處理危機幹預與法律法規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及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了學校相應教育管理責任,但是實踐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家長擁有處理危機的最高權力時,學生個人權力容易被忽視,如何妥善處理好學生個人權力與家長權力和學校權力的衝突與矛盾,如何妥善處理主動預防與保護學生隱私的衝突與矛盾,仍是工作的難點。
如何處理多重角色與專業化的關係。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同時具備五種能力,這是中國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對相關教師的職業要求。在上好心理課程的壓力下和谘詢量不斷攀升的狀況下,心理健康教師把大量精力投入在這兩項工作中,當然這兩項工作也最需要專業化和職業化。在實踐中,經常出現兼職谘詢師更多參與專業谘詢而專職教師更多處理行政事務的現象。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未來心理健康教師應側重教學與谘詢,輔導員應側重組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服務機構需衍生出處理行政事務的職能,從而使每個人各司其職,在各自的崗位上更專業地、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作者:李焰,清華大學;楊振斌,為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0年第8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