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筆者數次學習思考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深深感悟到,回信字裏行間飽含了總書記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厚情感,對全體農林高校的鄭重囑托,對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勇擔曆史重任的殷切期待。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戰略指引,為全體農林高校在新時代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辦學職能提出了根本遵循,更為農林高校如何更好地為黨分憂、為國奉獻,再建新業、再立新功提出了新的行動指南。一年來,中國農業大學著力推進“知農愛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大“強農興農”關鍵科技創新、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破“五唯”實施新型人才工程,以實際行動書寫全麵學習貫徹落實回信精神的答案,更對何以知農愛農,何謂強農興農有了更深的思考。
是否識農,是否懂農 強化新時代服務三農使命擔當
是否識農,是否懂農?這是高等農林教育者不得不直麵並且要主動回答的問題。
多年來,許多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經常問筆者“農業大學是不是就是教種地的?”社會和媒體上還存在著一種聲音“農業大學畢業的學生去哪兒了?”,由此可見,如何真正認識農業、讀懂農業遠非那麼容易。基於此,筆者覺得十分有必要對一些問題再厘清,再審視和再認識。
一是充分認識農業科教對促進三農發展的根基作用。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以農業為發端,支撐工業起步和發展,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武裝農業,最後走向工農協調、城鄉融合的高級階段。中華文明的根基是農耕文明,中國古代農業的輝煌奠定了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農業總產值增長了近80倍、農民收入從134元增長到現在的1.46萬元,農業科技貢獻率從27%增長到現在的近60%。農林高等院校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為三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涉農高校必須牢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使命擔當。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農業農村現代化卻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目前農村還有接近6億常住人口、2.3億戶農戶。90%農業從業人員依然是小農戶,70%耕地依然是小農戶在經營。2020年全麵脫貧之後我們還要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任重道遠。涉農高校是培養農業農村人才、研發農業高科技的重要陣地。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助力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支撐現代鄉村建設,是涉農高校的天然使命、天然責任、天然義務。
三是涉農高校要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謀局長遠。當前,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社會的基本矛盾也處於重大的轉型期。現代農業不是原始農業和傳統農業隻管“肚子”的種地階段,形象地說,可以用一小段話形容,那就是現代農業幹的事兒是我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不僅要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不僅要吃得健康,甚至未來目標是要吃出健康”。現代農業是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產業鏈現代經濟體係,農業的工業化,農業的服務業化或許成為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器。
農業承擔的功能不僅要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也要讓鄉村經濟繁榮起來,還要讓鄉村的生態環境美麗起來。近年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務工返鄉人員、退伍軍人、科技研發推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新生力量為代表的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家庭農場已近60萬家、農民合作社217.3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37萬個,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定製農業、創意農業、工廠農業、智慧農場等方興未艾,鄉村休閑產業、文化產業、康養旅遊產業等逐步興起。未來的鄉村是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麵振興的鄉村。未來的鄉村居民,也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將會有更多的“新農人”在鄉村創業,更多的城裏人回流鄉村生活。農林高等教育要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和現代鄉村治理體係建立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由此,筆者也可以簡單呼應下前述幾個問題,現在一些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到電商公司就業、到銀行就業、到期貨公司就業等等,到這些傳統意義上並非農業行業的單位就業,表麵看起來似乎離開了農業行業,但是如果追溯下他們的工作內容會發現,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都跟農業緊密相關,這正是農業新的業態和形態變化所表現出來的人才培養的流向特點。因此,高等農林教育在專業和學科設置上、人才培養模式上就需要緊密適應這種新的變化,多學科性、交叉性、複合型的人才體係打造已是必然趨勢。
如何強農,如何興農 推進農林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
如何強農?如何興農?高等農林教育在新時代如何擔負起強農興農的重任,是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涉農高校必須要共同答好的試卷。為此,筆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倡議:
一是加快構建新時代“五育並舉”的中國特色“知農愛農”人才培養體係。培養服務三農的“知農愛農”人才是全國涉農高校的根本。《中國涉農人才培育與就業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13—2017年,涉農畢業生36.66%在涉農企業就業、服務農業產業發展,26.66%前往基層就業、服務鄉村發展,31.22%升學出國或進入科研院所,立誌成為未來農業科學家。全體涉農高校要牢牢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育人體係,特別是將實踐育人和勞動教育相結合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進行重點改革,將耕讀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融入其中,加強學生“三農”情懷教育。
二是加快構建新時代“頂天立地”的中國自主“強農興農”科技創新體係。目前,全球進入創新驅動時代,科技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世界新一輪農業農村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正處於追趕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當前,我們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新型國際關係的解構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和責任。“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安全是國家整體安全的基礎和前提,中國人民乃至人類的營養和健康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及資源安全問題也是我們不可回避的責任,鄉村治理和農民福祉更是我們的天然職責,凡此種種,涉農高校必須拿出“硬核”科技,共同構建起“頂天立地”的中國自主“強農興農”科技創新體係。
三是加快構建新時代“教研產融合”服務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型“舉國體製”。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基礎和根本,是涉農高校、涉農科研院所和涉農產業共同的使命和追求,這個目標的艱巨性和宏大決定了涉農高校需要攜起手來,聯合涉農科研院所、涉農產業界,共同麵向鄉村振興的主戰場,搭建共同平台,製定共同任務,確定共同目標,探索新型機製,形成融合發展的使命和責任聯盟,打一場長期的聯合攻堅戰。
四是加快構建新時代傳遞中國聲音並形成中國範式的全球農業和國際發展命運共同體。雖然當前全球化和多極化遭受到了嚴重挑戰,但是,曆史的車輪必將滾滾向前,人類共同的家園需要全球人類共同守望,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沐風雨而彌堅。中國高等農林教育理應在未來全球農業和國際發展中承擔更多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發出我們更多的中國聲音,構建和傳播更多的中國範式。應緊密圍繞“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加強共同體建設,圍繞全球公共衛生和疫病防治、全球饑餓應對和減貧、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等人類共同議題積極擴大開放和國際合作。
作者:孫其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