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
張大良
摘 要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時期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方向,從根本上回應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近年來,課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學校推行和實施,強調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引領,推進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要有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全體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一個都不少,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一門都不缺位的“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大格局。
關鍵詞
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根本遵循
在過去一段時間裏,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類課程實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這種單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從教師到學生,都感到教學方式單一,方法不夠靈活,育人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應運而生,並逐步在高等學校推行和實施。課程思政強調的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引領,推進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黨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方向,從根本上回應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
(一)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著眼長遠,立足中國社會現實需要,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曆史交彙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製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社會大局穩定。然而,也要看到,國際競爭全麵覆蓋、日趨加劇,中美博弈不斷、挑戰升級,各種敵對勢力加緊滲透、更加隱蔽,西方思想文化強勢衝擊,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更加激烈,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依然艱巨。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視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切實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邏輯起點,就是要在達成各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上,實現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既具備深厚學科知識、精深技術技能、較強專業素養和實踐動手能力,又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使命擔當的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課程思政是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問題的根本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就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切實解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問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麵臨的環境呈現更加多樣複雜,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都發生了一係列新變化,單純依靠思政課程已經很難適應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需要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各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完善貫穿思想政治工作體係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係,發揮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和價值。課程思政是實現“三全育人”的有益探索和創新實踐,高校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陣地、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所有課堂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各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三)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陳寶生部長指出,全麵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關鍵所在,更是統領學校各項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貫通到高校教育體係和人才培養體係之中,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在課堂這個育人的主渠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養體係中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育人導向作用。高校要按照“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根本要求,完善高質量教育體係,加大工作力度,牢牢抓住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著力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加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不是局部性工作,而是全局性工作,不能隻做“盆景”,而要種好“責任田”,要按照“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的要求,統籌規劃、整體設計、全麵建設。
二、關於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認識
(一)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基礎環節和主渠道。課程建設不好,課程思政功能就無從談起,我們要按照課程建設規律,結合課程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態,改進教學方法,積極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隻有把課程建設好了,課程思政才能落實,同時,課程思政建設又是推動專業課程建設的積極因素,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專業課程建設質量提升。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在思政
課程思政的根本在於思政,這是針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而言的,課程思政強調育人的價值性與方向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屬性的集中體現,離開了思政的課程,知識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基本的功能。因此,要在專業課教學中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緊密結合,不斷推動各專業課程總結提煉課程思政的教學元素,梳理開發課程思政的豐富教學資源。
(三)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專業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元素融合起來,要像鹽滲透在食品中一樣,在專業課教學中把思政元素滲透到專業教學內容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滋潤作用。要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方法,注重世界觀、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結合,注重理論闡釋與現實焦點問題分析的結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結合、觀察與思考結合、實踐與思考結合,在深入學習、觀察、實踐中思考,在深化思辨中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教師的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育人質量和課程思政的效果,要樹立德育與智育相結合、鼓勵學生重視全麵發展、堅定培養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實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心無旁騖,潛心教學,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人民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育人育才,“以智慧啟迪智慧、以靈魂塑造靈魂、以價值引領價值”,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負起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責任。
(五)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在學生
高校辦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標準。因此,評價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必須以學生的獲得感、以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的成效來衡量。要看學生是否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真正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要看學生是否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是否學會運用曆史思維、辯證思維、係統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去把握曆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要看學生是否樹立起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於擔當時代賦予的曆史責任,勵誌勤奮、刻苦磨練,在刻苦學習、激情奮鬥中健康成長進步的表現。
三、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堅持黨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麵領導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全麵、係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特色優勢和育人導向。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黨委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責任主體,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應當發揮其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要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和指導,強化頂層設計,進行係統謀劃、總體部署,統籌推進。二級學院黨組織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要發揮監督、保障和樞紐作用,要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與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教師黨支部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戰鬥堡壘,擔負著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和組織黨員、群眾,服務黨員、群眾的職責,要把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起來,掌握動態,樹立典型,以點帶麵,全麵實施。黨員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主體和實踐者,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書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構建分工協作的課程思政建設聯動機製
分工協作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方式,課程思政建設亦是如此。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在人才培養總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備形成分工協作育人聯動機製的基礎。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不是削弱思政課程,更不是用課程思政去取代思政課程,而是為了從更高層麵上鞏固和深化思政課程的主導地位和重大作用。在闡釋思想政治理論等重大問題上,思政課程要發揮示範效應,起到引領作用。要建立多渠道分工協作聯動機製,發揮各類專業課程“德學兼修”的作用。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分工協作聯動機製,更好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合力,真正能夠做到二者同向而行。
(三)處理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麵要凸顯思政課程的學術地位,讓思政課程具備學術味。高校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用鮮活的案例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現實困惑,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把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讓思政課程走進學科前沿,更有“學術味”,更具穿透力,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另一方麵要突出專業課程教學的育人導向,使專業課程蘊含“思政味”。高校應立足實際情況,發揮專業課程優勢和特色,充分挖掘提煉課程中的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並將其轉化為具體而生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載體。
(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係,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係貫穿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這一要求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痛點、堵點和關鍵點。在當前社會多元價值觀錯綜複雜的背景下,高校亟需發揮多學科優勢,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形成協同效應。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結合不同課程的學科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有機融入課程教材、教學大綱、教案課件、課堂講授、專題討論、課後作業、實驗實訓、考試考查、學位論文等各環節,真正實現增長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和塑造靈魂的“四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五)係統謀劃課程思政建設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圍繞同心同向同行的目標指向,在提升教師育人意識前提下,從學校實際出發,傾聽各方意見,充分挖潛,係統謀劃,提出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
一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思政課程,這是做好課程思政的前提。要嚴格落實教育部關於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文件要求,在教學內容、教學形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堂教學實施等方麵改革創新、做實做細,防止形式化、表麵化。
二要以現有課程為基礎,發掘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學校或地方曆史文化資源、專業名人資源、課堂情境資源等,由任課教師以適當方式展示給學生,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要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形成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要使課程思政達到預期效果,就必須堅持思政課程的主陣地地位,由思政課程布好局、講好理,再由各專業課程予以配合、確認、支撐和鞏固,共同實現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功效。
(六)強化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育人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必須有自覺的育人意識,其育人的主體性必須得到提升,以適應課程思政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標指向要求。長期以來,由於認識偏差,很多教師片麵認為自己教好書就行了,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事情,不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做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心同向同行。“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於‘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今後,我們要注重提升教師育人意識,使教師切實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育人職責,把教書育人的要求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增進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溝通交流,使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相互理解和支持,推動所有課程的教學,在內容組織安排上既凸顯思想性、價值性、建設性、理論性,又呈現學理性、知識性、批判性、實踐性,注重灌輸與啟發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不斷增強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
(七)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係和激勵機製
人才培養成效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核心指標。《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係和監督檢查機製,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高校要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激發任課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合理規劃思想政治評價與業務評價的占比,將以往過於偏重業務評價轉變為業務評價與思想政治評價並重,明確將育人要求納入評價體係,並加大權重,促進教師把教書與育人的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轉化成自覺行動,勇於擔當責任。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如果沒有好的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離開了課堂,課程思政將會失去載體;如果忽視了思政元素,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如果沒有充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書育人的主體作用將無從發揮;如果不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課程思政就會被虛化,就達不到預期成效。因此,必須有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各門課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整體聯動、共同發力,形成全體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一個都不少,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一門都不缺位的“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大格局。
本文根據張大良副會長於2020年12月4日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培訓班”上的講話整理而成。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第5-8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