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馬陸亭:麵向第二個百年 教育的社會功用更強
2021-07-06 10:27
光明日報

  編者按:我國已經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教育具有決定性意義。當前,我們正處於邁向中高收入經濟體的關鍵時期,需要化解眾說紛紜的“中等收入陷阱”等發展問題,既涉及硬實力也涉及軟實力;而麵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需要防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風險隱患,這顯然要注重增強軟實力。

  人具有群聚特征,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類是共存前行的。美國霸權行徑、全球疫情暴發,使我們看到每個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互助友愛、家庭社會責任等理念將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人們希望看到社會文明的進步。麵向未來,教育的責任將更加重大,其推動發展、解決矛盾、促進民生、涵養文明的社會功能會越來越強。教育決定著人類和國家的未來,是硬的軟實力。

  教育承載著社會文明

  教育是使人社會化、現代化而不斷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教育的功能是由內及外產生的,通過內化而對外有用,內是本質、外是功用。教育在推進物質文明方麵的作用容易顯現,而在推進精神文明方麵卻易於形重實輕。缺失內化於心的教育,有可能會造就現代野蠻人,無法真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教育是文化的產物,傳承著天然的民族基因。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史,傳統教育思想源遠流長,融合在傳統文化之中,內化為民族奮進的精神財富,自身也在發展演進,滋養著華夏文明。每一種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適應性,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不僅傳播科學知識和真理,而且培育理想信念和時代精神。進入現代社會,教育更是與先進文化相融共存,以科學精神、知識傳承、專業學問引領社會發展,涵養核心價值。

  教育即社會,人隻有通過教育才能正常而獨立地步入社會。教育是使年輕一代逐步遵從社會規則而不斷成長的過程,使孩子們慢慢地從家庭人轉變為社會人。這種成長將依循社會的良俗民意和主流價值,使人向善和懂得合作;還將依循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和認知規律,使人健康科學地長成。教育是人走向社會的中間轉換器,不斷豐富著個體的社會元素,使社會更加文明,脫離社會的教育注定沒有生命力。

  教育在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2020年,我國學前、小學、初中階段、高中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85.2%、102.9%、102.5%、91.2%、54.4%,全麵進入到了普及化階段。優質和美好是新時代百姓對教育的向往,未來教育的發展重點將從數量外延轉向質量內涵,工作重點將由條件保障深入人的本質,更加關注成長的健康科學性。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緩慢的,社會文明的發展也是漸進的。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具有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主要目標包括教育強國、人的全麵發展和先進文化促進。社會文明是國家的軟實力,教育讓一代代人推動社會的進步,教育發展需要與文明進步同向同行。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文明和諧的基礎。我們要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除了富強,還要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在物質財富上高水平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而且還必須在社會建設上充分滿足人民健康多元的精神文明追求,在國際交往中富有文化魅力、價值觀引領和環境吸引力。硬實力離不開教育,軟實力更離不開教育,提高民族素質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石。

  教育要回歸本質

  教育是關乎人自身的崇高事業,沒有什麼外在的東西能比人自身更為重要。過去,受條件所限,我們較多地關注了教育發展的外部因素,如經費保障、辦學條件、製度環境,以及統一的標識性標準如考試成績、獲獎證書等。今後,需要更加關注人自身的成長,特別是每個教育階段的成長重點,如認知發展、心理健康、身體發育、個性特長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在每個教育環節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進行。回歸本質就是聚焦於人,先有人的身心健康再推至外部功用,有了人的健康成長也才更利於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

  教育具有成長和篩選雙重作用。孩子長大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成長是回避不了的議題,正確的方向是健康成長;而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人是有差異的,因此又具有相應的篩選功能。實施義務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所有兒童都能夠在符合育人規律的條件下成長,為未來滿足基本的社會需求服務。因此,越是對年齡小的學生,教育的成長功能越是重要,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教育層次的提升,篩選的作用才逐步得以提升。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社會化長成的啟蒙期,除了習慣養成、學業進步、身體發育、心智形成,還要有團結合作友愛等集體主義意識的形成和內化,今天的集體主義就是明天的愛國主義。

  升學考試招生是學生成長的人生關鍵點,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刺激著家長的神經,牽引著社會的目光。小升初上下銜接的都是義務教育學校,應當盡量避免競爭現象,幼小時期的過度競爭有可能會扭曲孩子的心靈。中考是對義務教育成果的檢驗,不能演變為中學爭奪儲備高分高考生的工具,因此中考的選人需要全麵衡量,重點看義務教育的完成情況。高考的作用是科學選材和兼顧公平,差異體現在思維方式和水平上,有競爭也有分流的作用,要看有誌青年的未來可塑性。

  立德樹人是一個全麵的概念,需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科學成才、全麵發展。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就是要培養有血有肉的身心健康人和國家需要的時代社會人。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關乎國之未來的根本問題,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黨的領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班人是教育的神聖職責。不僅要有偉大理想、道德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有決勝未來的能力,因此學校教育要把理論學習、實踐錘煉、思維訓練有側重地貫穿各學段過程,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因材施教。體育鍛煉體魄,增進健康,優化生命狀態。美育豐富感知,協調身心,涵養和諧文明。勞動是人生的正常狀態,今日的勞動教育就是孩子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社會須擔當責任

  人決定社會的未來,教育決定人的未來。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人民滿意的教育就難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國教育發展思想上的問題已得到解決,那就是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需要優先發展和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站在新時代,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更加突出,決定性、民生性日漸凸顯,決定性表明教育是國家富強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民生性表明教育涉及千家萬戶關乎每個家庭的幸福感。

  當今教育的短板在實踐,問題出在理念與實踐的差距上,出在教育與社會的融合不足上,因此迫切需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應該說,社會對教育是普遍關切的,但大家的認識卻主要停留在完成上級布置任務、關注親朋好友子女上學和感悟兒孫學習壓力上。教育部門為了化解社會壓力,不斷加強自身的自律性,因此教育工作的公平性和嚴謹性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盡管大家對高考改革的呼聲較高但仍高度認可它的公平性,這反而加劇了教育與社會的割裂。因為教育麵向人人,外界普遍關注教育議題但也認可它的複雜性和專業性,教育係統深感責任重大也更加認真履職,慢慢地教育成了教育部門自己的事情,學校承擔起無限的責任。要知道單純的學校課堂教學、知識學習並不能構成教育的全部。

  教育的本質是成長,是幫助年青一代走向社會,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麵向新時代,教育工作向內要春風化雨更加綿綿入心,向外要紮根大地更加融入社會。社會各部門不能僅把教育看作是教育部門或學校自己的事情,而要思考和承擔自己的責任。

  促進教育與社會的融合發展

  世界發展的曆史表明,教育興則科技興、經濟興、文明興、國力旺。立德樹人、“五育並舉”需要有落實機製,需要每個學段都能精準實施。

  首先,以推動民族複興夢想和人類文明進步為方向確立教育的理想。祖國的昌盛、民族的未來、世界的大同應是教育的使命要求及其目標製定的依據。人是群居動物,世界是個地球村,麵對全球危機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度外。但是,人類文明正在衝突中走向迷茫,未來麵臨的不確定性驟增,世界發展需要新的價值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不二選擇。教育是內化於心久久為功的事業,要為實現新征程奮鬥目標服務、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服務。

  其次,以教育規律為遵循促進人的健康成長。青少年的受教育階段,正是其身心發育長成的重要時期,有著不同的身心發育階段和學習活動敏感期,教育過程應該循序漸進。要有科學的成長標準,並依據成長標準確立各學段的教育活動重點和教育內容模式,製定覆蓋全學段、符合不同層次和類型教育特點要求的學校標準、學業標準和課程標準。人體自然科學、心理學、認知科學是教育學的重要基礎,智能結構、情緒情感、遷移理論也在學界已有一定共識,學校的教育教學安排需要參照這些科學成果。

  第三,以供給側改革為重點推動教育的多元實施。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既是教育的理想,也是廣大家庭的願望,隻不過家長們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導致了應試教育強化和內卷,甚至出現拔苗助長現象,使得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趨於緊張。我們要一方麵加強普及化階段的教育結構調整工作,堅持規格標準和內涵特色相結合,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的特點擴大優質和多樣教育供給;另一方麵要合理引導家長預期,宣傳科學教育觀念,讓大家明白合適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

  第四,以培養時代新人為己任加強全社會協同育人工作。教育把年輕一代從家庭人培育成社會人的過程,不能封閉進行。學校要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紮根中國大地辦學,促進五育並舉,發揮教育在傳承中華文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主陣地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社會需齊抓共管,共同落實教育這一“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與社會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服務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於人類文明進步。

  第五,以完善教育體係為基礎定型教育製度安排。教育體係是製度性因素,教育改革應以體係建設為基礎進行。教育體係的完整性、通暢性、與社會的契合性及自身的活力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成熟完善定型的教育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保證,辦學所需要的各種保障條件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學校家庭社會深度融合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作者:馬陸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光明日報 2016-06-27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