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波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
高水平創新是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兩個大局”交織下的高等教育麵臨新的形勢:從使命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對創新人才、創新成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高等教育要胸懷“國之大者”,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造就胸懷遠大理想的時代新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從願景看,高等教育要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解決人類發展麵臨的共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盛、要複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新理念新格局迫切需要大學加快以創新為核心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服務國家建設世界主要科技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高水平大學肩負創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高校作為三個“第一”的重要結合點,要在培養創新人才、開展引領性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才第一資源的優質供給
創新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在新發展階段,高校人才要著眼國家人才戰略,主動適應世界科技變革、社會發展潮流、人的現代化需要,樹立全麵的教育質量觀,實現我國創新人才立足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一是目標重塑,回答好“培養怎樣的人”的時代之問。麵向未來,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引領性人才,繼承“尊德性、道問學”傳統,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人類關懷、創新引領、全球勝任等特質,引導學生實現從追求學分、GPA、深造率向追求卓越轉變。二是模式優化,擁抱產業創新大潮。構建多學科集成與交叉、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培養環境與機製,強化“接口”,做好“對接”,探索創業型創新型大學培養方式變革,塑造文明守望人、創新引領者、創業弄潮兒、大國工匠需要的特質。三是優化布局,努力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要紮根本土,放眼世界,深入推動國際教育範式的係統性重構,積極拓展教育“在地國際化”,主動參與和推動全球教育治理,建立全球教育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和社會責任共同體。四是質量保障,為人才培養保駕護航。建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標定底線、拉高均線,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優化培養全過程:把好學生“進口”關提升生源質量,與時俱進優化學生培養與思政方案,推進數字化時代教學改革,深化學術引領的探究式學習,建立全過程的質量與預警機製,進一步優化“出口”布局。
創新創造能力是未來人才適應全球競爭的核心能力。浙江大學致力於培養以創新創造為業、以追求真知為榮的人才,在以下方麵開展了探索。一是結構優化。響應國家戰略需要,堅決調整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成立了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藝術與考古學院。二是創業實踐。點燃學生探索的動力和激情,推動探究性實驗、過程性實踐、深度性實習、開放性實踐教學,開展基於創新的創業教育,深化本碩博貫通培養和強基計劃,建設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學院。三是品牌塑造。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麵教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竺可楨學院、海寧國際校區等“試驗田”的示範帶動作用,不斷擦亮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際教育品牌。四是產學融合。建立工程師學院,深化“四課堂融通”,聯動校內外創新創業主體,共建共享前沿知識、產業師資、全球資源,做實學生能力培養和專業學位教育。五是紮根中國。鼓勵畢業生走向國家需要的地方,紮根中國大地作貢獻。麵向國際組織、選調生、國家重點單位、領軍企業的人才培養,分層分類做好畢業生就業引導和推送工作。
創新第一動力的迭代升級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全麵創新時代的到來,高校依賴原有的路徑難以實現戰略突圍,必須推動創新範式變革,建設創新型大學。從規模向質量迭代,隻有走出指標化、短平快、跟蹤式和過度競爭的困撓,才能真正提升學術質量和創新貢獻度。從跟蹤向引領突破,能否改變大多數領域研究被動跟蹤做注解式研究、證實性研究、翻譯式研究狀態?能否解決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能否攻入“無人區”、搶占“製高點”?這些都是大學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從資源驅動向國家戰略導向轉變,學術研究要防範實際存在的逐利傾向,正確處理好任務導向與自由探索的關係,培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從學科造峰向生態創新升級,要通過跨學科、跨院係、跨學校整合資源,構建泛在集成創新網絡,形成良好的服務網絡、文化生態,才能提升大學創新體係的整體效能。
學術創新要緊緊圍繞範式變革進行凝練和布局。浙大探索的重點方向是:一是引領性創新。凝練麵向未來的前沿方向,支持非熱點、非共識、非對稱研究和創新,形成服務國家戰略、能夠決勝未來的“殺手鐧”項目。對於哲學社會科學,鼓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基礎上,開展具有前沿性、實踐性、獨創性、思想性的研究。二是交叉融合創新。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大力實施麵向2030的學科會聚計劃,學科前沿創新和會聚造峰成效初顯,聚焦重大戰略目標的自發性交叉深入推進。三是有組織創新。打造與世界前沿、國家需求相匹配的科研組織模式,探索PI+團隊的有效科研模式,強化自由探索和問題導向、任務導向相結合,構建適應大科學協同攻關的體製機製。四是製度保障創新。在科研組織、人力資源、經費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麵先行先試,賦予重大團隊和負責人更多資源調配權、考核自主權,釋放創新激勵政策、激發動能活力。
科技第一生產力的有效轉化
對高水平大學而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是提高辦學水平、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獨特道路。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對以下問題作出回應:對標頂天立地的追求,如何在服務國家中走向學術前沿?如何使更多高精尖成果落地轉化?轉化的供給側和需求側是否通暢?如何在向外拓展的同時堅守育人主責主業?麵對四鏈融合的趨勢,怎樣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的高效協同?能否暢通創新鏈向產業鏈的“最後一公裏”?如何打通轉化“斷點”、湧現創新“奇點”?立足深耕發展的實際,高校與地方應建立什麼樣的關係?高校究竟是盆景還是風景?能否從無序的項目合作轉化為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
浙江大學始終按照總書記對學校提出的“立足浙江、麵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要求,紮根中國構建以服務為導向的辦學體係。不斷提升社會服務的組織化程度,率先建立國內合作委員會、國內合作辦公室來強化對社會服務工作的統籌協調,推進基於戰略引領的係統性合作。加快構建新型校地校企關係,堅持藍圖共繪、資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風險共擔。全麵優化辦學戰略布局,打破“低小散”,保證規模適度,建立設置、評估、退出機製,打造高質量高能級平台。持續完善成果轉移轉化體係,構建雨林式生態,深化一站式服務,發揮資源集群、高強輻射優勢,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努力探索特色服務模式,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製,打造了一支“又紅又專”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湧現出一個教授撐起一個產業、幾個教授帶動一地脫貧這樣的典型案例。
浙江大學在深耕浙江、提升區域創新能級的過程中,也共享了區域改革發展的紅利,擦亮了自身的 “金名片”,與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實現了同頻共振。未來,浙江大學將努力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服務國家區域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勇立潮頭、走在前列。
(本文根據任少波在2021年中國教育科學論壇的報告整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