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袁振國:創新學術建製 促進一流學科建設
2022-07-11 15:19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作者:


創新學術建製 促進一流學科建設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終身教授

  袁振國

  前不久,教育部等三部委發布了《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反映了學科建設的新趨勢、新要求。學科發展是衡量大學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當前,學科發展遇到了一個關鍵問題——學術建製。

一、學術建製的含義和發展曆程

  什麼是建製?通常是指機構或者團體內的編製和係統。每一個係統都有自己的建製,比如軍隊,建製以軍種、兵種為基礎,由班、排、連等構成。政府機關以綜合功能部門(如規劃、財政、人事)和具體功能部門(如經濟、民生、文化、教育等部門)為基礎,由科、處、局等構成。學術建製的基礎是學科,組織機構是係、院。這種建製比較穩定,為大學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發展提供了保障。

  學術建製的形成是一個曆史過程。世界大學的發展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早期的歐洲大學,從意大利到法國、英國的大學,其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第二階段起於德國柏林大學的建立,大學不僅傳授知識、培養人才,而且開展科研、創新知識。這個時期,學術建製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人才培養建製基礎上,增加了科學研究係統,包括科學共同體、學術規範、實驗室和學術刊物等的建設。第三階段,起於美國《增地法案》之後新建的大學,如康奈爾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這些學校強調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社會服務成為大學的第三種功能。大學因為需要為當地的經濟社會服務,培養綜合性、應用性人才,其學術建製與歐洲傳統等學術建製就有所區別。總體來看,三個階段的大學學術建製與大學功能相對匹配。

 二、學科發展對現有學術建製的挑戰

  近50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學科發展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新趨勢:一是學科從不斷分化走向綜合。科學的發展以學科分化為重要表征,學科分化促進了科學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從最初的哲學到後來分化成科學和哲學,再分化出醫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每一個學科又分化出更多分支。到18世紀末,學科分化達到頂峰,人類進入科學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學科發展呈現出綜合化趨勢,在分化基礎上進行學科的交叉、融合。今天,學科綜合已經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科學發展不再以物理和生物等單一學科的發展為龍頭,而是以學科的綜合性發展為龍頭,如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航天航空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這些學科帶動了所有分支學科的整體發展,形成一種新格局。二是理論和應用學科從分離走向融合。傳統大學隻注重基礎研究,不重視應用研究。現在,科學發展使得從理論轉化為技術、轉化為產品的時間越來越短,社會期望大學不僅是科學的動力站,而且是技術轉化的動力站。為滿足社會需求,大學開始注重將理論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理論學科與應用學科相融合。三是學科從重傳承轉為重創新。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科學進步最重要的動力。大學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動力源,越來越注重創新。創新是大學的重要使命,是體現大學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學科發展的這些變化,對現有學術建製提出了極大挑戰,或者說,傳統的學科建製已經不能容納學科發展的新態勢新要求。

  三、創新學術建製的戰略選擇

  過去40年,中國大學在組織建製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學術建製是以學科為基礎,組織機構一度是以“係”為主體。我國大學先是主要學習德國和蘇聯,以一級學科甚至以二級學科為基礎建設“係”。“係”的專業性很強,強調術業有專攻,係與係之間的交流很少,後來逐漸轉建“學院”。改革開放後,“係”這種高度分化的組織機構不再能滿足交叉性、綜合性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的需要,我國大學轉而借鑒美國的“學院”。美國“學院”是在一級學科甚至學科群的基礎上建設而成的,一個“學院”下麵有很多係,增加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流。近幾年組建“學部”又成為一種潮流。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學院已經不能為其提供良好的組織保障,“學部”應運而生。

  2021年,我國新設置了“交叉學科”門類,學科門類從原來的13大類增加到14大類,意在強調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但是,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不是一個概念,不能把學科交叉變成交叉學科,用傳統的學科建設思維來實現學科的交叉統合。學科交叉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學術發展新趨勢,需要由新的組織形態來依托。現在的學科發展有兩個最基本的核心概念,一個是綜合化,一個是一體化。所謂綜合化,就是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所謂一體化,就是強調基礎理論、基礎創新和產品應用的一體化。

  怎麼適應這種變化,怎麼創新大學的學術建製,我有以下四個方麵的思考:

  第一,建立矩陣式組織結構。所謂矩陣結構就是以傳統學科框架為矩、以學科交叉為陣構建矩陣式組織構架。當前大學的學部、學院、學係和學科是一致的,有一個學科就有一個學係,有一個學科就有一個學院。編製、績效、晉升、待遇等都歸屬於本單位,這種建製不利於知識的交叉融合和人員協作,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組織結構,讓不同的學科與研究機構相融合。世界很多大學學院是學院,研究中心(或其他名稱)是研究中心,學院數量不太多,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大學至今隻有七八個學院,而我國大學可能有30或40多個學院。同時,西方大學學院比較穩定,主要包括幾個大類,如文科、工科、理科、商科和醫科等。但它有很多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其他名稱),這些機構的興衰變化非常快,如果比較一下10年前、20年前、30年前、40年前的學院和研究機構就會發現,學院上百年來沒有什麼變化,但這些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實驗室卻變化非常大,每10年會有一個大變化,由此形成一個相對穩定又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組織結構,即院係、學科多重交叉的矩陣結構。因此,我國大學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恐怕也需要根據學科發展需要靈活地變化,不能一勞永逸。

  第二,下放權力。研究中心的管理和學院的管理有所不同,學院的管理相對穩定,研究中心的管理相對靈活。為了激發研究中心的活力,學校要對其下放人權、財權、物權、評價權、績效考核權和職稱評定權。學校對研究中心進行總體包幹,研究中心根據其需要進行取舍、升降。但是,現在很多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實驗室是按照係、院、學部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的,變成一個二級的係、學院、學部,其特點沒有得到體現。所以,學校一定要對研究中心等機構實行總體包幹,賦予其足夠的自主權,加強監管,讓其在市場、在學科建設、在科學研究中進行競爭,優勝劣汰。

  第三,改革評價製度。目前大學評價主要還是強調論文、項目、獎項、專著、課時量等指標,在傳統的建製中,這種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對於靈活的、流動的研究組織而言,這種評價方式是一種障礙。那麼,研究組織應該如何進行評價呢?要考核他們的貢獻情況、創新力和不可替代性,這樣才能發揮其優勢,才能實現研究組織和學院的互通有無。

  第四,建立市場機製。一個人的貢獻、一個人的能力要在工作中得到相應的認可和回報。現在,無論是學係、學院還是學部,主要通過量化指標來衡量教師的工作績效,表現為看“數字”。如某位教師在工作中到底行不行,離開他到底要緊不要緊,其實大家心裏非常清楚,但沒有辦法對其進行相應的獎懲。能力再強,本領再大,貢獻再多,也不一定有太高的績效和太多的報酬。反之,庸庸碌碌也可能不會有太低的績效和太少的報酬。鑒於此,研究機構應引進市場機製,真正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另外,研究機構沒有固定編製,可以根據工作需要,根據崗位職責和任職條件,從不同學科、不同院係、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國家聘請合適的研究人員。經過嚴格選拔,讓那些有能力、素質高的人成為研究機構新成員。優秀的人才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理應獲得較高的經濟報酬,但限於相關規定,一個人不可以領取兩份工資,研究機構由此陷入一個死循環,原本根據社會和學生發展需要建立起來的新型機構,很快變成一種平庸的研究機構。由於個人工作績效由原來的單位考核,個人升遷和報酬與研究機構關係不大,即便在研究機構貢獻再多,可能也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導致在研究機構中體會不到主體性和歸屬感。如果在原來單位的綜合表現不夠好,績效考核可能會不合格。因此,在以創新為導向的研究機構裏,如要讓研究人員樹立主人翁責任感,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積極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學術建製的改革,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無法回避的需要。現在很多大學都在探索,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相信當越來越多的學者、管理者關注、思考這個問題,把各個學校的經驗經過總結形成指導思想時,一流學科建設必將更加靈活、更加順利、更具創新性。

  【本文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終身教授袁振國6月26日在2021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學者論壇上的報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18-10-25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