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三位一體”教育評價改革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
張宗益
不同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決定了教育的目標、地位和作用,繼而決定了教育評價的理念、價值和方法,教育評價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偉大複興關鍵時期,國家對創新的需求、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因此,構建一套符合中國實際、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育評價體係,對於進一步釋放創新和人才活力,培養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至關重要。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迫切需要把評價導向聚焦到時代之需、國家之需、民族之需上,答好創新和人才“兩道大題”。近年來,廈門大學堅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牢牢抓住“人才”這一關鍵,緊緊依靠“學院”這一主體,精準定位“創新”這一靶向,推進“三位一體”教育評價改革,激發辦學活力,開創新百年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局麵。
一、為激發人才活力架設“立交橋”,推動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人才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深入思考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係,關注人才發展的多樣性,讓各類人才都能實現成長有通道、發展有空間,發揮人才集聚效應。
一是人才並軌立交橋。“英雄莫問出處”。我們通過人才評價改革,逐步完善以講席教授、南強特聘教授、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南強青年拔尖人才等為主體的卓越人才體係,破解了“帽子”問題,扭轉簡單以“帽子”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的傾向,實現讓有“帽子”和無“帽子”的人才同台競技,推動人才“帽子”回歸學術性、榮譽性。通過打造卓越人才體係,各類人才競相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學校人才隊伍良性成長。自實施以來,我校有39位以非“四青”身份納入南強青拔支持計劃的青年人才,在支持期內入選國家人才計劃支持。
二是人才晉升立交橋。評價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破除人才晉升的繁文縟節,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實現唯才是舉、唯能是用。我們構建了人才成長“特殊通道”,為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等方麵做出特別貢獻的優秀人才,建立特別程序申請製度,通過代表作評審、院長特別提名、院士特別舉薦或破格聘用等方式,實現擇優聘任。2020年以來,全校共有27位優秀人才通過特別程序,實現了晉升或新聘教師職務。
三是人才流轉立交橋。秉持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理念,進一步明確教師係列和工程技術係列的發展定位,完善崗位考核評價辦法,推動實現不同係列崗位互通、互轉。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從2018年以來,就有3位助理教授通過這一製度設計成功轉為工程師係列,也有2位工程技術人員轉入教師係列。今年,我校率先在醫學部試點組建人才培養管理團隊,探索突破機關和學部、學院的梗阻,打破院係之間的壁壘,暢通人員流動,形成工作合力。此外,我們還開辟了中青年教師到校部機關、直屬單位掛職鍛煉的通道,有效提升了教師服務教學、科研及從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為激發基層活力創設“權責包”,推動自主評價、自覺發展
學院是建設一流大學的主體力量。我們深入思考如何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賦予學院更大的辦學自主權,有效調動起各學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動局麵。
一是建構“教學包”。我們進一步強化學院作為教學一線單位的屬性,試行人才培養目標責任製。學校與各學院就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生培養目標任務等,製定目標責任書,為學院量身定做“教學包”。學校通過召開分組預審會、專項推進會等提高目標責任書編製質量,並組織專家開展年度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劃撥改革經費。這一製度試行以來,有效激發了學院教學改革活力。2021年,學校新增4個學科獲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立項,6個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60個項目獲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全校共有64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二是打造“人才包”。為解決學院在引人用人上麵臨的經費掣肘問題,2022年起,我們試點在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和A類學科所在學院建立“人才特區”,將年度引才專項經費整體“打包”給學院,賦予學院更大的引才自主評價權和經費統籌權,發揮用人主體單位在人才引育和使用中的主動性。此外,我們還試點推進對各學院的工程技術隊伍進行校內崗位工資“打包”,推動該係列隊伍優化提升。
三是實施“績效包”。按照分權、分科、分類的原則,實施教師績效考核評價“一院一策”。通過組織全校各單位製定或修訂教師績效考核評價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類教師崗位的職責和考評標準,使之更符合學科特色、體現不同崗位特點。2021年,實現了對全校34個學院、研究院績效考核評價全覆蓋。同時,我們允許承擔重大項目、前沿研究的教師與單位協商約定聘期等要求,賦予更大的績效考核評價權。
三、為激發創新活力打造“新杠杆”,推動內核強化、內涵提升
創新能力是一流大學的硬核實力。我們深入思考如何完善以質量、水平和貢獻為導向的創新評價體係,充分調動師生創新創業創造熱情,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
一是突出質量杠杆。堅決破除“唯論文”的科研導向,製定出台新的理工醫科、人文社科科研績效獎勵辦法,更加強化科研的能力和質量,鼓勵科研人員衝擊重大項目,產出重大成果,讓創新力量充分湧流。近年來,我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數2020、2021年連續兩年名列全國高校第一,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總數位居全國第一,經濟學科、海洋學科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科學中心相繼落戶我校;以第一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領域12項、人文社科領域18項。
二是用好水平杠杆。建設世界一流不能自說自話,必須參與國際對話,在全球競爭中展現實力。我們積極支持教師參與國際高水平科研合作,把取得國際性的重大成果作為評價標尺,鼓勵引導教師走向國際舞台。近年來,我校在能源化學、材料、海洋環境、生物醫藥等領域產出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創新成果。我校科學家牽頭的“全球海洋負排放大科學計劃”成功入選聯合國十年規劃項目,成為碳中和領域我國第一個獲聯合國批準的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通過世衛組織PQ認證,成為第一支由發展中國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獲得國際認可的宮頸癌疫苗。
三是強化貢獻杠杆。堅持“四個麵向”,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強化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引導支持,出台實施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實施管理辦法”,將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作為教師職務聘任的評價業績。我校以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為契機,讓知識產權轉化運用進入職稱評定、崗位聘任、人才評價、績效考核等評價體係,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近年來,我校在新冠疫苗、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長征火箭、冬奧列車等領域產出了重要應用成果、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特別是,我校已研製出目前世界上品種最齊全的新冠病毒係列檢測試劑,包括六大檢測平台的24個檢測試劑,取得了46項注冊證,已在90多個國家投入使用。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非一日之功。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大膽實踐,堅持破立結合、係統推進,努力構建具有廈大特色的教育評價體係,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貢獻“廈大方案”。
【本文係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宗益教授6月26日在2021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