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中國—東盟全麵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劃(2022—2025)》的實施,中國與東盟各國將進一步加強合作,推動雙方務實合作提質增效。
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地域同屬亞洲,文化、風俗相近,文化和教育交流由來已久。近十餘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人文合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04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首屆中國—東盟青年事務部長級會議,約定從2005年起每年在中國廣西舉辦東盟青年領導人培訓項目,將東盟國家青年領導人在中國培訓列入議程。2008年起,我國外交部、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在貴州省成功舉辦了13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和3屆中國—東盟國家教育部長圓桌會議。交流周形成了中國—東盟百名校長牽手未來係列活動、中國—東盟青少年交流係列活動、中國—東盟人文交流係列活動、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與人才交流洽談會、“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六大品牌係列活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才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刻不容緩。在中國東盟全麵戰略夥伴關係背景下,我們需要加強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在人才培養領域的合作,高度重視以下五個方麵的工作。
合作培養人才要強調發揮雙邊優勢
在2022年11月召開的第五屆進博會開幕式致辭中,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推動各國各方共享中國大市場機遇”,“中國將推動各國各方共享製度型開放機遇”,“中國將推動各國各方共享深化國際合作機遇”。相較於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製度型開放層次更高,力度更深,影響更廣,更注重對標高標準國際規則、管理標準,以及人才培養、標準與規則。
我國與東盟在人才儲備和人才培養上各有優劣。東盟連續兩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數字產品貿易、移動支付、信息平台服務等快速增長對中國—東盟經貿合作貢獻巨大。東盟十國擁有約5.6億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力年輕,後備力量充足,但部分東盟國家勞動力教育水平較低,技能人才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來自中國的高中端技術對東盟國家有較強吸引力。
同時,當前我國國際組織勝任力人才培養與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人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參與全球治理的關鍵是擁有一批掌握議程設置權、規則製定權與國際話語權的專業人才。它需要有相應的人才培養與使用製度做支撐,要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對我國而言,急需更多掌握議程設置能力、規則製定能力、輿論宣傳能力與統籌協調能力的人才,掌握全球話語,麵向未來,以新的方式在全球治理中發揮作用。而東盟國家中的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都有大量的國際問題專家、國際組織兼職人員在各種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NGO)中工作,有豐富的國際組織工作經驗。與東盟國家的密切合作可以完善國際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與管理,將有助於發現、培養並選拔更多人才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合作隻有在雙邊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開展才能持久,隻有在人才培養領域深化交流互鑒,才能促進互利共贏。
合作培養人才要突出區位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正在加速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競爭力、國際影響力正在大幅躍升。該區域強調發揮自身科技和產業優勢,強調全球“引才用才”,正迎來新的人才聚集高峰。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態勢給大灣區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創新活力。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對東盟國家有很強的吸引力,尤其與東盟中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合作更為凸顯。
此外,廣西、貴州、雲南等省份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人才培養合作上具有區位優勢。以廣西為例,建於1952年的廣西民族大學,以“民族性、區域性、國際性”為辦學特色,累計招收來自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的2.2萬餘名留學生,成為在國內外頗具知名度的中國—東盟人才培養基地。同時,廣西民族大學還憑借地緣優勢,在泰國、老撾和印度尼西亞分別設立3所孔子學院,注冊學員達26萬餘人,參加各類漢語水平考試人數超3萬,有效推動了國際中文教育,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廣西大學的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於2020年9月成立,將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培養和輸送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型人才,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東盟在金融領域的人才培養、學術交流以及業務共享合作。
這些區域、省份擁有各自獨特的區位優勢,隻有把這些區位優勢充分調動起來,與東盟國家的人才需求充分融合,才能做到協調發展。
合作培養要突出學科重點
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金融等領域人才培養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年來,中國與東盟形成了良好的夥伴關係。雙方在空間技術應用、通信衛星、航天測繪等方麵開展了密切交流合作,太空成為雙方合作的新領域。2018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首次啟動“印度尼西亞工業4.0”規劃,涉及數字技術、網絡物理係統和硬件等新型製造技術的應用,因此需要大量的高新技術和智能製造業人才作為支持。
人才培養是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在東盟國家投資建廠,跨國校企合作也在不斷深入,這不僅能為當地快速培養符合實際需求的技術人才,也為東盟國家的智能製造業發展賦能。如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擁有中國在印尼投資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並在廣西柳州建立了中印汽車學院。該公司從印尼芝卡朗和卡拉望職高挑選260名學生,提供獎學金赴中印汽車學院進行汽車製造相關培訓,為印尼的生產基地及相關產業園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也在2020年成立了智能製造產業學院,並與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東風柳汽等單位共建4個企業全球培訓中心,建成沙特、印尼、泰國等國際工匠學院13個。
中國與東盟在智能製造業領域的教育合作交流不斷深化,但在長遠規劃、培訓形式、培訓評價體係以及產教融合等方麵仍有短板。未來需要構建多方參與的校企協同治理體係,並搭建多種資源有效整合的校企共享平台。
合作培養人才要從基礎教育抓起
東盟國家學齡兒童數量龐大,除新加坡外,基礎教育的發展並不很理想,中國普及義務教育的經驗可部分為東盟國家借鑒。同時,遇到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如流動人口子女和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雙方也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共同尋求解決之道。
即使在高科技領域,基礎教育的雙方合作也大有可為。今年11月1日,太空中的神舟十四號三名航天員與地麵上的中國—東盟青少年,在北京王府學校進行了一場“天宮對話”問答互動活動。來自中國以及文萊、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的青少年與航天員密切交流。主會場設在北京,在文萊、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地設立分會場。中國—東盟中心在其中發揮了橋梁作用,可以推動雙方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更多合作與交流。
合作培養人才要不斷應對數字化學習新挑戰
在今年8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上,中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倡議,中國與東盟要加強數字戰略對接,舉辦教育數字論壇,推動成立數字教育發展聯盟,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推進在數字教育標準製定、網絡數字空間治理等方麵的合作。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和東盟的數字經濟總量有望達到9.58萬億美元。隨著數字經濟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數字經濟時代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技能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數字人才培養正從學科導向變為產業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從服務數字經濟轉型變為支撐引領數字經濟發展。
我們要以教育數字化變革為契機,以政府間合作為基礎,以校企合作為基本路徑,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5G等數字人才的培養為重點,有機整合政策、人才、技術、市場等多種要素資源,打造中國—東盟新型數字人才培養發展體係。
隨著《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中國和東盟經貿合作將不斷提質增效,人才培養交流合作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將為中國東盟全麵戰略夥伴關係邁上新台階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原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