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劉海峰:“雙一流”建設的統籌兼顧與深入推進
2023-01-17 10:37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作者簡介:劉海峰(1959-),男,福建泉州人,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曆史學博士,從事高等教育曆史與理論、科舉學與考試製度研究。

摘要:中國的高校重點建設曆經國立大學時代、重點高校時代、“211工程”和“985工程”時代,已經進入了“雙一流”建設時代。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效顯著,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有多方麵的調整與改進:新增了部分高校和學科,理順了部分學科名稱,公開警示了部分高校和學科。未來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應統籌兼顧,實現動態調整,同時也要預判和防範風險,並對地處邊疆的部省合建高校采取傾斜政策。中國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計劃的首倡者、踐行者,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追趕者和進步最快者,遲早能夠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擁有眾多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教育強國。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

  作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最受關注的建設工程,“雙一流”建設與高等教育全局、眾多高等學校、千萬莘莘學子密切相關。考上“雙一流”建設高校是多數學生和家庭夢寐以求的,躋身“雙一流”建設是眾多高校和學科的奮鬥目標,增加“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是許多部門和地方政府榮辱與共的顯性政績……由於問題重要,各種媒體和機構對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高度關切並作了各種分析,高等教育學界對“雙一流”建設已進行了許多研究,筆者也發表過多篇探討“雙一流”建設的論文,似乎什麼問題都說遍了。然而,“雙一流”建設是一個宏大的工程,牽涉麵廣,內容豐富複雜,加上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又開始啟動,還有不少方麵需要深入探討,以發掘“雙一流”建設的內在底蘊和深刻內涵,為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提供理論參考。本文將在筆者《“雙一流”建設的繼承、創新與推進》[1]一文的基礎上,回顧中國高等學校重點建設的四個時代,分析首輪“雙一流”建設的實施與成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調整與改進,並對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一、“雙一流”建設:高校重點建設的新時代

  建設世界著名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從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重點高校,再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不斷演變,我國高校重點建設目前已經發展到“雙一流”建設的新階段,可以說已經進入高校重點建設的“雙一流”建設時代。具體而言,我國的高校重點建設曆史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時代。

 1.國立大學時代(1898-1949)

  自鴉片戰爭以來,伴隨堅船利炮和歐風美雨的強烈衝擊,西學東漸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晚清時期中國傳統的高等教育中,原有的國子監、府州縣學、書院或趨式微,或脫胎換骨轉型為西式近代學堂。然而,清末近代高等教育起步不久,高等學校數量不多,沒有所謂的重點建設計劃,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就成為清廷唯一的重點建設大學。當時京師大學堂不僅是全國最高學府,而且兼有全國教育行政主管機構行政職能。因此,獨一無二的京師大學堂自然是清末國家重點建設大學。

  1912年民國建立以後,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並冠以“國立”,國立北京大學即中國曆史上第一所稱為“國立”的大學。民國時期先後設立了32所國立大學[2],其經費由國家財政投入,實際上國立大學就是民國時期的重點建設大學。

  1947年9月,胡適提出“爭取中國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3]他認為,中國大學應有十年計劃,第一個五年先培植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央大學,“此五所大學戰前已有基礎,如集中經濟力量,預先充實,必可成為世界有名學府”。[4]而且胡適已經將此建議直接跟蔣介石提出,報道在1947年9月6日刊出後便引發強烈的震動。此後中國知識界發生激烈爭論,9月28日,胡適在《大公報》等全國數十家報紙同時發表《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一文作出具體回應,引發了一場大討論,許多校長和學者參與其中,僅以“學術獨立”為主題的相關文章便有幾十篇。

  隻是在抗戰之後,中國各方麵都相當困難,教育經費更是捉襟見肘,胡適的建議除了得到幾所大學校長和相關教授的讚成以外,遭到多數人的反對。例如,南開大學教授吳大任將可能的後果說得很嚴重:“我們認為胡先生的建議如果實行,其結果是除了那五個大學之外,其他一切專科以上學校中,其成績優良的受到無情的束縛,不能自由發展,其次者則憤懣不平,自甘落後,而卸其責任於政府。它們甚至會請不到教員,招不到學生,完全枯竭而淪於毀滅。試問這對於國家的影響是多麼嚴重?”大夏大學教員陳旭麓說,“‘重點教育’決不是錦上添花造成皇冠大學的做法”,“胡先生挾其‘王者師’的卓越地位,想於學術上建不世之功”,並認為胡適的主張是“計劃教育”。[5]

  胡適說的是要辦“世界有名學府”,而參與討論的武漢大學教授金克木說的是“把大學辦得與外國第一流的相等”、“十年能否辦出第一流大學”問題。[6]當時有不少人都用到“第一流的大學”[7]這樣的表述,或討論“第一流大學的問題”時提到“開學之日,芝加哥大學就被認為是第一流大學”[8],雖然沒有直接出現“世界一流大學”的稱法,但“第一流大學”的含義與當前“世界一流大學”的含義基本相同。胡適提出兩個五年重點建設5-10所大學並使之達到世界“第一等大學”的建議,是中國人最早關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具體構想。然而,在當時國家財政困難、許多高校連基本的人員經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胡適的主張顯得不合時宜,在眾說紛紜且反對聲音占主導的情勢下,其建議也就不了了之。

2.重點高校時代(1950-1994)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7月,國家明確了“全國高等學校以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統一領導為原則”。[9]經過大規模的院係調整,1953年10月,進一步明確了“中央高等教育部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與學製,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全國高等教育的各項決定與指示,對全國高等學校(軍事院校除外)實施統一的領導”。[10]在這種集中統一的高等教育管理體製下,中央有權威指定部分高校為國家重點建設高校。1954年10月5日,高等教育部宣布《關於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範圍的決議》,指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醫學院、北京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高校。

  1959年3月,“為了既能發展高等教育,又能防止平均使用力量,招致高等教育質量的普遍降低,和為了便於將來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起見,從現有的比較有基礎的高等學校中,指定少數學校,從現在起就采取措施,著重提高教育質量”,中共中央指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1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學校,同時規定這些學校“應著重提高質量,非經國家同意不得再擴大學校規模,不得增加在校學生數目和增設科係”。[11]隻是當時重點高校名單僅供內部掌握,不公開宣布。同年8月,中國醫科大學增補為重點高校。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將全國重點高校數量增加到 64所。重點高校數量雖然大幅增加,但重點高校名單仍然僅供內部掌握,不公開宣布,同時內部下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管理辦法》。1963年9月新增上海外國語學院、浙江大學、廈門大學3所,1963年底增補南京農學院,1964年又增加國際關係學院為全國重點高校。至此,“文革”前全國重點高校達69所。

  1978年,國務院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8所高校為全國重點高校。至1981年,全國重點高校共有99所,達到曆史最高點,直至1995年被“211工程”所取代,沒有再增加。在1978年後的一個時期內,重點高校是一個與一般高校有所區別的高校類別。1978年10月4日,教育部專門印發了《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這是在1960年《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高教六十條)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因為“這次修訂原高教60條,各章名稱,基本未變”。[12]1978年11月,教育部又印發了《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1982年,科學普及出版社還編輯出版了一本《全國重點高等院校介紹》的專書。

  此外,1987年,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計劃開始啟動,第一批評選出416個重點學科,其中文科78個,理科86個,工科163個,農科36個,醫科53個,涉及108所高校。2001-2002年,第二批評選出964個重點學科。2006年,第三批評選出286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77個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和21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雖然2014年取消了國家重點學科審批,但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首次將高等教育的重點建設從學校發展到學科,從一定意義上說,與後來“雙一流”建設中的一流學科建設有某種類似之處。

 3.“211工程”和“985工程”時代(1995-2014)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即麵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1998年“985工程”啟動,從此重點高校時代走入了曆史。由於這兩個工程啟動的年份靠近,所涵蓋的高校有重疊,後來又同時結束或被替代,人們往往將二者並稱,所以可以籠統地將“211工程”和“985工程”時代從1995年算起。

  1999年2月24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指出:“要相對集中國家有限財力,調動多方麵積極性,從重點學科建設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對於若幹所高等學校和已經接近並有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今後10-20年,爭取若幹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水平。”[13]所謂“若幹所”,一開始考慮的其實就隻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所,後來經過多方努力,又增加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7所,即後來的“2+7”(C9)。其後,“985工程”高校數量陸續增至39所。

  2012-2014年我國還曾實行過“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協同創新中心。“2011計劃”於2011年開始提出,實行時間很短,一般民眾對其不大了解,但在2012年之後的幾年間卻是一個攪動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建設工程,許多高校和學科為之努力、聯絡和奔走,也屬於與“211工程”、“985工程”有點類似的高校重點建設計劃。

  過去的全國重點高校建設被“211工程”和“985工程”替代,但在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後,“211工程”和“985工程”開始被“雙一流”建設替代。2016年6月3日,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語委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其中便包含2003-2013年間製定的《關於印發<“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的通知》、《關於印發<“985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的通知》等8份與“211工程”、“985工程”相關的文件。[14]由於“已失效的規範性文件不再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尤其是2017年9月公布“雙一流”建設名單之後,“211工程”和“985工程”就正式結束了。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在回應谘詢時曾明確指出:“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15]這裏的“統籌”一詞是一種比較藝術或比較學術的說法,其真正的意思實際上就是統合、替代。然而,許多人並不了解,甚至連一些高教研究者至今都還沒有意識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名稱已經作古,在正式發表的論文標題上還在使用“985工程”高校的提法,隻有少數學者比較嚴謹地采用了“前‘985’高校” [16]“前‘211’高校”[17]的稱法。從規範術語的角度來說,今後如果還再稱“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都應在前麵加上“原”或“前”字。

  不過,因為“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且對高校的區分比較簡單明了,所以在民間還頑強地存在。尤其是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不再區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一般民眾又不大了解30所“中管高校”(即中共中央直接管理的“副部級大學”)的構成,而原“985工程”高校隻有39所,與“211工程”高校及一般高校比較容易區隔開來,所以許多人仍堅持用“985工程”高校的稱法。

 4.“雙一流”建設時代(2015年至今)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正式發布,中國高校重點建設開始進入“雙一流”建設時代。

  “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從逐漸增加到完全關門以後,已入選的高校不能下,沒入選高校又不能上。當一個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走向固化之後,便可能難以為繼,需要改弦更張了。這兩個高校重點建設工程在後期由於身份固化引起不少批評,許多高校強烈呼籲應該加以改變①,因此出現了實行動態調整新機製的“雙一流”建設。

  “雙一流”建設是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繼承,是高校重點建設在新時代的發展與提升。其實,“雙一流”建設不僅統合了“211工程”和“985工程”,而且實際上還統合了“2011計劃”以及過去的國家重點學科製度,是一個統合性很強的建設工程。

  過去“211工程”和“985工程”限定在部分高校,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隻能望洋興歎。而“雙一流”建設具有巨大的輻射效應,多數省份都實施了省級“雙一流”建設計劃或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涉及的高校和學科比“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廣泛得多。眾多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各個層次的“雙一流”建設,“雙一流”對整個中國高等教育比“211工程”、“985工程”具有大得多的帶動效應。近年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報告以“‘雙一流’背景下……”、“‘雙一流’建設視域下……”或“——基於‘雙一流’建設……”為題,都將“雙一流”建設作為時代背景或論述基礎,這是以往重點高校時代與“211工程”、“985工程”時代所沒有或很少見的。

  2017年11月20日,教育部官網新聞欄轉發了《人民日報》發表的幾篇文章,並以“‘雙一流’: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為專欄標題,便具有中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時代的意涵。由於“雙一流”建設對整個高等教育具有強大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不僅中國高校的重點建設進入了“雙一流”建設時代,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整個中國高等教育都進入了“雙一流”建設時代,可稱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雙一流”建設時代。

二、統籌兼顧:首輪“雙一流”建設的實施與成效

  高校重點建設是中國幾十年來的一個傳統。建設世界著名大學或世界一流大學,體現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985工程”剛啟動時,國際上對此有不同看法,如批評國家集中財力重點支持一些大學的政府行為不公平。但因為本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的位次不高和壓力增大,且隨著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成效日益彰顯,這種政府進行規劃、重點支持部分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辦法逐漸被德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印度以及其他不少國家所借鑒。[18]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財政能力的增長,中國高等教育近年來迅速發展,第一輪“雙一流”建設便是新時期調高校重點建設的繼承、創新與提升。

1.統籌推進首輪“雙一流”建設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是首輪“雙一流”建設的綱領和指導性文件。除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外,在“雙一流”建設的第一個周期,“統籌推進”是一個關鍵詞。“統籌”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詞,意思是通盤籌劃或統一籌劃。統籌有統合的意思,“雙一流”建設統合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或者說原先的“211工程”和“985工程”被“雙一流”建設統一了。“統籌”又是一個與“兼顧”相關聯的詞,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統籌兼顧,而統籌兼顧包含有多方麵的意義,具體而言,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力圖兼顧以下幾個方麵。

  (1)兼顧大學與學科。

  “雙一流”建設兼顧高校與學科建設兩個層麵,是中國高校重點建設的新階段。過去“211工程”選定的是高校,具體重點建設哪些學科主要由入選的學校自己確定。“985工程”也是選定高校,其中創新平台也主要由高校自主確定。而“雙一流”建設中,無論是高校還是學科,都由國家根據一定的遴選標準來統一認定。國家重點學科是一個曾經為許多高校和學科高度重視的建設項目,但在2014年取消行政審批項目之後,不再新批準國家重點學科,因此原有的國家重點學科理論上已經不存在,隻是許多大學還習慣性地沿用原來的國家重點學科名稱。首輪“雙一流”建設在繼承“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基礎上將“雙一流”建設高校分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與“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前者有42所,後者有95所。“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討論確定以學科為基礎,由三部委批準的認定學科和部分高校自選學科,二者共有465個。依據一個優勢學科的突出成就便將整個高校帶入類似原“211工程”高校層次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這給學科建設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雙一流”建設將學科建設在我國高校發展中的地位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勢必對我國的學科建設產生深刻的影響。[19]

  (2)兼顧公平與效率。

  曆來高校重點建設都要麵對公平與效率的問題。過去的“211工程”在全國範圍來說是公平與效率兼重,因為各個省份至少有一所“211工程”高校,從區域布局角度來看具有公平的考量。“985工程”是重視效率不考慮公平,因為其目的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剛開始隻計劃建設“若幹所”,因此隻能是重水平和效率,不可能考慮區域布局的公平問題。現在的“雙一流”建設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兼顧公平就是要考慮區域布局、學科分布等。在首輪“雙一流”建設啟動時,主管部門和“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在遴選新增少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時,統籌考慮區域布局與已有水平,重點支持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區遴選[20],便是兼顧公平的努力。

  (3)兼顧繼承與創新。

  “雙一流”建設實施推進的基本原則是穩中求進、繼承創新、改革發展。尤其是第一個建設周期啟動時,需要平穩過渡,平穩推進,充分考慮“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基礎,繼承好已有建設成效,“既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也要與以往重點建設項目平穩銜接”。[21]因此,兼顧曆史與現實,原有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都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中。同時,“雙一流”建設也有打破身份固化、實行動態調整以及采用認定而非高校申報方式等創新之舉。如按一定遴選標準,新增了一批非原“211工程”高校到“雙一流”建設中來,而這些新增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大部分是地方高校,說明“雙一流”建設在統籌兼顧中還注重兼顧部屬高校與地方高校。

 2.首輪“雙一流”建設的成效

  經過各方麵的努力,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效顯著。2021年9月,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總結2016年至2020年“雙一流”建設周期的通知》,“雙一流”建設高校普遍進行了首輪建設周期總結工作。2022年6月,以洪大用為組長,瞿振元、徐忠波為副組長的“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與成效評價課題組所著《首輪“雙一流”建設典型案例集》一書出版,該書對“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的典型做法、創新舉措、成功經驗、改革模式、特色發展進行了全麵介紹與總結,是對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和465個“雙一流”建設學科首輪建設成效的集中展現。[22]該書內容豐富多彩,真實可信,為了解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效留下了翔實而具體的記錄。

  首輪建設周期總結采取學校自評和專家評議相結合的方式,絕大多數高校的專家評議結論為被評高校實現了“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或周期目標。北京大學表示已全麵實現“雙一流”建設的近期目標,中國人民大學是“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2021年9月21日,清華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大會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清華大學“已全麵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結果引起軒然大波,大量負麵輿論充斥網絡,或冷嘲熱諷,或認為“該結論突破了中國知識界和輿論場的普遍認識,做此絕對結論並且這樣對外發布至少是輕率的”,“中國公眾對涉嫌浮誇的任何表現都非常敏感、反感”。[23]9月24日,在教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之後,輿情才平息下來。

  一般民眾對中國頂尖大學的期望很高,對部分高校的建設成效了解不夠,對過去“大躍進”時期的“畝產萬斤”浮誇風記憶猶新,對誇大政績的自我標榜深惡痛絕,並長期留有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大學距離相當遙遠的深刻印象,一旦看到“清華大學已全麵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消息,便感到難以接受或者不相信。雖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離世界頂尖大學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對於“雙一流”建設的成效,還需進一步做好宣傳和輿論引導。

  其實,無論從哪一個著名的世界大學排名來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且還逐漸走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這已經是國際上的普遍看法。

  軟科(原上海交通大學高教所)是全球最早進行世界大學排名的機構,其排名指標體係選取的都是剛性的、可以檢視的指標。[24]雖然有偏重科研的不足,但相對其他三大排名,軟科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可信度更高。從軟科的排名來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從2016年的第58、71名提升到2021年的第28、45名,一直穩步前進,這從一個角度說明兩校的“雙一流”建設成效明顯,毋庸置疑屬於世界一流大學。

  從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高教所發布第一個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開始,世界高等教育就進入了“大學排行榜時代”。[25]我們不能在20年前要尋找差距時通過量化統計發明出“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界定世界一流大學的內涵,並靠其具體看出“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而在經過艱辛的努力,20年後中國頂尖大學在各種主要的世界大學排名中都進入一流大學行列時,卻排斥這種排名的衡量尺度。中國人理應有自信,既然經濟總量已經從2000年的世界排名第六位到2010年躍升到第二位,既然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已經在幾大世界大學排名中都位居前50名,就應該有理由認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對中國大學的快速崛起,既不能頭腦發熱、妄自尊大,也不能視而不見、妄自菲薄。如果在多個世界大學排名中都排在前50名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都還不能算世界一流大學,那要怎麼樣才能算世界一流大學呢?中國要到什麼時候才可能出現我們自己認可的世界一流大學呢?中國人首創並在全球被廣泛傳播和接受的“世界一流大學”概念就是排在世界前100名以內,難道此概念的定義現在要改寫?不用此定義,應該如何界定“世界一流大學”?如果排在前100名的中國大學不能說是世界一流大學,那許多人一向認可的歐美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學也同樣不能算一流大學了。

  當然,衡量或評價是否世界一流大學不隻是世界大學排名一個尺度③,還包括服務國家和地區、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等許多方麵。然而就從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產業發展、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係等多方麵來考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中國幾所頂尖高校做得也不比許多世界一流的歐美精英大學差。④同時,即使承認中國已經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學,中國人還需要見賢思齊、虛心學習,對中國最強大學離世界頂尖大學還有不少差距也應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在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培養世界一流人才(如獲諾貝爾獎)、重大原創性發明發現等方麵,還有許多需要改進、補缺和提升的地方。

  2021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製定了《“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要求各有關高校對照此辦法,對首輪“雙一流”建設進行成效評價,“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克服‘五唯’頑瘴痼疾,以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體係引導高校和學科爭創世界一流”。[26]經過第一輪的建設,大多數高校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整體上實現了階段性建設目標。“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科技經濟發展、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等方麵建設成效顯著,推動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邁上新的曆史台階。但各校發展差異較大,也存在首輪建設成效並未完全達到預期、整體發展水平相對一般,可持續發展能力、成長提升程度都不突出的一些學科。

三、深入推進: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調整

  “雙一流”建設第一和第二輪的發展變化,概括來說就是從統籌推進到深入推進。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2月14日又發布了《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標誌著“雙一流”建設第二個建設周期已經開啟。在首輪“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上,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進行了多方麵的調整與改進,有不少新意。

1.“雙一流”建設的調整與改進

  從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來看,與首輪相比,第二輪有多方麵的調整與改進,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新增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第二輪共有建設高校147所,其中新入選的有山西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湘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7所,均為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具有強大的輻射或帶動作用,在全國“雙一流”建設的引領下,多數省份都製定了相應的省級“雙一流”建設計劃。如廣東為更好對接國家“雙一流”建設任務,於2018年啟動了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2021年7月,在三年建設期滿對高校和學科開展考核評價工作的基礎上,廣東省政府印發了《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年)》,啟動實施新一輪高等教育提升計劃。第二輪新增的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廣東就有3所,充分說明多年來廣東省高等教育在地方政府的強力支持下獲得了快速發展,取得顯著的成效。

  (2)新增部分一流建設學科。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比選為手段,確定了新一輪建設高校及學科的範圍。建設學科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有59個、工程類學科有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有92個。除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自行公布建設學科外,92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涉及40所部委屬高校和11所省屬高校。就入選的條件或標準而言,第二輪入選學科的條件總體上比第一輪更高,因此新增學科的數量遠不如第一輪,但也有第二輪入選的部分高校的少數學科,如果在2017年就按第二輪的標準來遴選,當時就可以在首輪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了。⑤新增學科體現出破“五唯”的時代特色,不與排名和學科評估掛鉤。有18個新晉“雙一流”建設學科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為B+,3個為B,1個為B-,還有4個為其他類別,即未參加第四次學科評估等情況。

  (3)理順部分學科名稱。

  國際學科排名中的學科範疇與我國一級學科的名稱和內涵有不少差異,例如,ESI的“社會科學總論”包括傳播學、環境研究、圖書館與信息科學、政治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康複、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社會學、人類學、法學、教育等,與我國社會科學的概念涵蓋麵差異很大。首輪“雙一流”建設入選的部分學科,如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農學、語言學、現代語言學、商業與管理等,與我國一級學科的範疇也不一樣。第二輪“雙一流”建設解決了部分首輪入選一流建設學科的名稱與我國學科的對應問題,例如,複旦大學的“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學科調整為“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科,華南理工大學的“農學”調整為“食品科學與工程”。有的媒體統計的“第二輪新晉58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其實就包含了部分將首輪的學科名稱調整為新的學科名稱的學科。

  (4)公開警示部分高校和學科。

  區別於“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永恒機製,“雙一流”建設打破身份固化,實行動態調整機製,促進公平競爭。經“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嚴格評議,首輪建設學科中共有15所大學的16個學科被給予公開警示,其中個別學科按要求應結合學校定位、首輪建設成效和學科特色優勢,作出調整,原學科撤銷。如東北師範大學的“數學”撤銷後,根據學科建設情況調整為“教育學”,上海財經大學的“統計學”撤銷後,調整為“應用經濟學”。被公開警示的學科和調整後的學科,2023年將接受再評價,屆時未通過的,將調出建設範圍。

  此外,為了避免把高校劃為“三六九等”、避免一些高校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作為身份和層次追求的衝動,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出於擴大建設自主權、推動建設管理重心下移的考慮,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自主確定建設學科並自行公布等,也是第二輪與首輪“雙一流”建設明顯不同的地方。限於篇幅,不再展開論述。

2.關於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幾點思考

  未來“雙一流”建設應如何深入推進?我認為應該兼顧“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兌現承諾,實現動態調整,同時也要預判和防範風險,並對地處邊疆的部省合建高校采取傾斜政策。

  (1)兼顧“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

  “雙一流”建設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之間存在內在的有機聯係,二者既辯證統一,又各有不同的側重。首輪“雙一流”建設更側重“世界一流”,體現在將國際大學和學科排名作為評價依據之一。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更彰顯“中國特色”,體現在不再采用國際大學或學科排名的第三方評估,並與一級學科評估脫鉤,而是突出對國家的貢獻等。[27]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基本原則為:堅定正確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特色一流,服務國家急需,保持戰略定力。“不唯排名、不唯數量指標,不急功近利。”[28]第二輪的遴選標準更突出質量、服務和貢獻,注重標誌性成果,關注代表作質量、高層次人才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及成果情況等。

  未來製定“雙一流”建設政策與確定標準應考慮兼顧“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並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走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之路,理應以服務國家和貢獻為重,因為“盡信榜則不如無榜”。[29]有的世界大學排名或學科排名主要依據某一指標便將某一大學的某一學科排到世界前列,與國人的認知產生強烈的反差,讓人們真正感到不能按某個著名世界大學排名來認定一流學科,也確實不能圍繞各種流行的排名辦學,必須改變“應榜辦學”的傾向。不過,世界大學排名不能全信,但也不必完全不信,因為它畢竟提供了考察大學相對水平和地位的一種尺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參考意義。如果某一大學的某一學科在世界幾大學科排名全都位居50名之前,且具有連續性,那麼就不是偶然,而是得到世界認可的,這種情況將來是否可以作為遴選一流學科的參考因素之一,還是值得考慮的。人文社會科學與意識形態相關,藝術學科更具民族性,因此應注重“中國特色”,可以不必考慮世界學科排名,但理工農醫學科在國際上有較客觀的可比性,則可適當側重“世界一流”因素。

  (2)預判與控製動態調整風險。

  入選“雙一流”建設對於高校和學科而言關係重大,一旦入選,不僅意味著學科建設取得突破,而且會獲得經費的強力支持。目前有許多省市和高校為未來入選“雙一流”建設殫精竭慮,不懈奮鬥。同時,被公開警示的一些高校如寧波大學、廣西大學、內蒙古大學等也都采取了力度很大的改進措施,希望能通過2023年的評價。而公眾對扭轉當前高等教育身份固化現象要求迫切,許多民眾希望看到動態調整不隻是停留在政策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2022年8月,有網民反映:“隻是對於部分學科予以警示,沒有真正發揮好能上能下的優勝劣汰的競爭作用。所以針對‘雙一流’評選,不能存在照顧,也不能隻進不出。”教育部回複時則再次聲明:“警示學科和調整後的學科,2023年接受再評價,屆時未通過的,將調出建設範圍。”[30]

  將評價未通過的學科調整出建設範圍,是一定要兌現的承諾,否則就會失信於民。隻是動態調整的影響巨大,牽涉到相關高校和學科的重大利益與名聲,得失榮辱,天差地別,得之者榮,失之者恥;得之者如升仙,失之者如沉泉。被警示的相關高校和學科,無論校領導、學科負責人還是所在省份,都高度重視,甚至是極度重視,且隨著動態調整時間的臨近而倍感壓力。有學者分析“雙一流”建設動態調整的潛在風險表現為:影響麵廣、敏感度高,關注度高、期望值高,複雜程度高、平衡難度大,風險級別高、連鎖反應大。[31]作為宏觀決策和管理者,應把握全局,預判並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從促進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出發,將來還是以增量調整為主、調整出列為輔,因為即使隻有少數幾個學科及相關高校被動態調整掉,也將對所有“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具有重大的警示意義。

  (3)對部省合建高校應有傾斜政策。

  《給予公開警示(含撤銷)的首輪建設學科名單》中有15所大學的16個學科,其中部省合建高校包括內蒙古大學的生物學,廣西大學的土木工程,西藏大學的生態學,寧夏大學的化學工程與技術,新疆大學的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共5所大學的6個學科,占所有公開警示大學的三分之一,而且新疆大學還是15所大學中唯一有2個學科被警示的高校。接受再評價的2023年很快就要到來,內蒙古大學、廣西大學、西藏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等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空前的壓力。

  “雙一流”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產物,“211工程”和“985工程”是“雙一流”建設的邏輯起點和繼承基礎,它們是一脈相承、互相銜接的。首輪“雙一流”建設啟動的時候,就是充分體現國家重點建設高校政策的延續性。“雙一流”建設要考慮曆史經緯和現實條件,部省合建高校都是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中西部省區,客觀條件和地理環境遠不如東部的許多高校。這5所部省合建的原“211工程”高校都地處西部的民族自治區,與維護邊疆安全、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關係密切。為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避免大起大落引起震蕩,從全國大局出發,兼顧曆史與現實,在2023年對公開警示的學科進行再評價的時候,應有所區別,對內蒙古大學、廣西大學、西藏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這5所部省合建高校給予政策傾斜,不必完全用同一標準來評價。

  隨著“雙一流”建設的逐步推進,其重要性日漸彰顯。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指出:“‘雙一流’建設承擔著教育強國領頭羊的重要職責,引領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方向。通過推進‘雙一流’建設,逐步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係,使高素質、多樣化、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輩出,同時也將促進基礎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同時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知識服務,為其他高校提供標杆、作出示範,並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上帶動其他高校共同發揮更大的作用。”[32]在中國高等教育的“雙一流”建設時代,眾多高校你追我趕,競相發展,“雙一流”建設高校努力提升水平以保持身份擴大影響,一般高校期望能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以提升學校的聲望和水平,“雙一流”建設對中國高等學校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中國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計劃的首創者、先行者,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追趕者和進步最快者。中國人不僅首先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概念,而且踐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計劃。建立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的夢想,現在離實現夢想已經逐步靠近。近十年來中國科技進步明顯,在國際上發表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即使是高水平論文數量也是突飛猛進,這是中國大學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是支撐中國大學群體崛起的重要因素。“雙一流”建設宏圖擘畫,在繼承以往高校重點建設的基礎上,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從統籌推進到深入推進,持之以恒地接續努力,遲早能夠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擁有眾多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教育強國。

注釋

  ①筆者曾當麵聽到過不少高校領導抱怨“各省隻能確定一所“211工程”高校,對其他原來水平相當的高校不公平”,也聽到過原“211工程”大學校長對“985工程”的不同意見。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例是,2012年9月,國家教育體製改革領導辦公室、教育部組織對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國家教育體製改革試點項目和“三重一大”決策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共分15組,每組負責檢查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作為第七檢查組組長之一,我參與了對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2所“985工程”大學以及上海和安徽的其他3所教育部直屬“211工程”大學的檢查,在聽取上海一所“211工程”大學校長的彙報時,該校長便在會上直接表達了對2011年底教育部明確“985工程”已經關門、不再考慮增加“985工程”大學的政策的強烈意見,認為這對辦校成效突出的“211工程”大學不公平。

  ②在USNews 2022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已位居第45名。

  ③由於世界大學排名偏重於可比的自然科學方麵的指標,中國人民大學等以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以及中央音樂學院等藝術類大學,就很不適合用世界大學排名來衡量。

  ④在四大世界大學排名中,浙江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除了在USNews中排在100多名以外,在其他三大世界大學排名中都在100名以內,實際上也可以算作世界一流大學了。

  ⑤例如,在2012-2016年間,廈門大學教育學科獲得過3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是第一輪“雙一流”建設考察時間段中,全國所有教育學一級學科五年間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最多的單位,西南大學也獲得過2項,但由於第一輪遴選標準與第二輪不同,未能入選一流建設學科。

 參考文獻

  [1]劉海峰. “雙一流”建設的繼承、創新與推進[J].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0):1-7.

  [2]李木洲,劉海峰. 民國時期國立大學的設立與分布[J]. 高等教育研究,2014,35(4):79-85.

  [3]佚名. 我國大學教育論戰[J]. 眼界:百科叢刊,1947,(1):64.

  [4]俞和蓀. 胡適談建國根本要圖:大學應有十年計劃[N]. 新聞報,1947-09-06(7).

  [5]陳旭麓. 論學術獨立[J]. 現實文摘,1948,(10):19.

  [6]金克木. 留學問題·第一流大學問題[J]. 觀察,1947,3(12):7-10.

  [7]雷香庭. 一年鴻爪(第一集)[M]. 廣州:大學文化事業公司,1948:32.

  [8]張為. 學術獨立諸問題:讀胡適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後[J]. 粵秀山,1948,1(9):6-7.

  [9]關於高等學校領導關係的決定[G]//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 高等教育文件及參考資料,1950:2.

  [10]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修訂高等學校領導關係的決定[G]//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辦公廳. 高等教育文獻法令彙編,1954:47.

  [11]中共中央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G]//何東昌.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97).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902.

  [12]教育部. 關於討論和試行“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的通知[Z]. (78)教高字948號,1978-10-04(3).

  [13]國務院批轉教育部. 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N]. 光明日報,1999-2-25(1).

  [14]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語委關於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606/t20160622_269365.html.

  [15]關於985、211名單的谘詢[EB/OL]. http://www.moe.gov.cn/jyb_hygq/hygq_zczx/moe_1346/moe_1366/201911/t20191128_409940.html.

  [16]倪弘,吳漢華. 對我國前“985工程”高校圖書館2015年-2017年圖書借閱排行榜的分析[J]. 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1):61-65.

  [17]古永潔,吳漢華. 我國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現狀分析[J]. 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6):15-21.

  [18]劉雪婷,沈文欽. 世界一流大學概念的中國起源及其跨國擴散[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4):1-16.

  [19]胡建華,王建華,蔣凱,等. “雙一流”建設與高校學科發展[M].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1.

  [20]劉海峰. “雙一流”建設應注重效率兼顧公平[J]. 中國高等教育,2017,(19):21-22.

  [21]紮實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雙一流”建設有關情況答記者問[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709/t20170921_314928.html.

  [22]“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與成效評價課題組. 首輪“雙一流”建設典型案例集[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內容簡介.

  [23]童黎. 清華大學自評“全麵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引發熱議[EB/OL].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00925/38784350_all.html#page_2.

  [24]劉海峰. 我看中國最好學科排名[N]. 中國科學報,2017-11-28(5).

  [25]劉海峰. 大學排行榜時代的“兩校互競現象”[J]. 現代大學教育,2009,(6):16-21.

  [26]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2103/t20210323_521951.html.

  [27]劉海峰. “雙一流”建設:在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之間[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2-4.

  [28]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29]劉海峰. 盡信榜則不如無榜[N]. 中國教育報,2010-02-01(5).

  [30]教育部答網民關於“‘雙一流’高校及學科評選,不能‘隻進不出’”的留言[EB/OL]. http://www.gov.cn/hudong/2022-08/11/content_5705032.htm.

  [31]汪永成,胡勝全. “雙一流”範圍調整的社會風險:生成機理、特征表現與防控策略[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32-41.

  [32]翁鐵慧. 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努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J]. 中國高教研究,2019,(11):1-4.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3-01-28 10:02
beplay2網頁登錄 2022-08-01 14:00
beplay2網頁登錄 2019-11-07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