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斷在網上看到有人為“魯迅文章從中學語文教材中被刪除”而鳴不平。他們列出了許多“刪除理由”來一一駁斥:“通假字太多,不利於孩子學習漢語”“句子深奧難懂”“批判性太強,不夠正能量”“脫離今天的時代,不合時宜”等等。然後又義正辭嚴地大談中學語文教材應該收錄魯迅文章的理由:“讓孩子認識昨天的中國”“增強學生思想的深刻性”“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學習雜文筆法”等等。為了證明他們並非無的放矢,還列了一個“魯迅文章被刪清單”:《阿Q正傳》《藥》《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風箏》等等。尤其是對《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兩篇文章“被刪”,有的人更是悲憤不已。說這是“上麵”怕人們讀的時候產生某種聯想,於是“心虛”了……作為教了幾十年從初一到高三語文的老教師,猛一聽也頗為震驚:怎麼會?怎麼可能?所刪篇目都是我教過許多遍的名篇,把它們從教材中剔除,誇張一點說,就像從我身上割肉一般難受。尤其網上所說“掀起了一陣‘去魯迅化’的熱潮”,我就感到十分的不安和無比的擔心。
還好,去年我又聽到了權威部門明確回應:中學教材刪除魯迅作品?沒有的事!
我終於鬆了一口氣。然而,網上批評“中學語文教材刪除魯迅作品”的聲音依然沒有停歇,批評者往往痛心疾首、捶胸頓足甚至咬牙切齒,對魯迅表現出一往情深的摯愛,因而對刪除者表現出“壯誌饑餐胡虜肉”般的仇恨。說實話,我退休已經好多年,很久沒有看過中學語文教材了。官方已經辟謠,可聲討依然未止,我就想,難道官方在說謊?於是,我采用了最笨的辦法——親自調查。我找來最新的中學語文教材,除了看每一冊的目錄,還一本本地翻閱,順便也看了12冊小學語文教材,並且采訪了一些中學教師和中學語文教研員,由此獲得了一些真實的材料的數據。這樣,我得出了真實客觀的調查結論——說魯迅文章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被撤,完全不是事實。魯迅的文章不但沒有從beplay體育手機語文教材中“退出”(“被刪”“淡化”),反而更突出了。在中外作家中,魯迅是被選作品最多的作家,沒有之一。
就以最權威的人教社版的教材為例。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教社編寫了十一套beplay體育手機語文教材,魯迅作品的數量一直保持穩定,魯迅一直是教材選入作品最多的作家。現行統編語文教材中共收有魯迅文章14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六年級上冊中,編排了專門的“初識魯迅”單元,既選入魯迅的代表性作品《少年閏土》(《故鄉》節選)、《好的故事》,也選入他人回憶魯迅、紀念魯迅的作品,如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臧克家的《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一單元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欄目中還選編了魯迅的名言。通過這些選文和欄目設置,旨在引導學生了解魯迅的基本情況,初步感受魯迅的文學成就和精神品質,積累魯迅作品的閱讀體驗,為後續更加深入地學習魯迅的作品和精神打下堅實基礎。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入魯迅作品7篇,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入5篇,總共12篇,此外,教材還推薦學生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具體篇目如下:
下麵是專門研究相關專題的學者為我所提供《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的數量》的資料,裏麵有詳盡的數據——1982年人教版語文教材,魯迅作品選篇增加《範愛農》《雜文兩篇(文學和出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雜文兩篇(《人生識字糊塗始》《答北鬥雜誌社問》)》,刪減了《雪》《風箏》,增至22篇,在整套教科書編選篇目中占比為6.1%。1987年、1990年分別對初中、高中教材進行修訂改編,魯迅作品選目基本沒有變化。人教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製語文教材於1990年開始在全國試行,並於1993年進行修訂,魯迅作品選編篇目完全一致,高中教材繼續使用1990年修訂版。這套教材選入魯迅作品17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論雷峰塔的倒掉》《“友邦驚詫”論 》《孔乙己》《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呐喊自序》《為了忘卻的記念》《祝福》《藥》《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阿Q正傳》(節選)《雜文兩篇(文學和出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在整套教科書編選篇目中占比為5.3%。2001年,經過大幅度修訂的“試用修訂本”九年義務教育三年製語文教材開始在全國推廣使用,與此銜接的全日製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也在1997年陸續出版試用,並在2000年修訂後在全國範圍推廣。這套教材注重整體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能力的培養,重視文化熏陶,共收入魯迅作品15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魯迅自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故鄉》《藤野先生》《孔乙己》《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燈下漫筆 》(節選)《藥》《祝福》《阿Q正傳》(全文),在整套教科書編選篇目中占比為4.8%。
人教社於2001年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在於2003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使用,並在2006年、2013年進行小修訂,魯迅作品選篇基本沒有變化。與此銜接編寫的普通高中教材也於2004年開始推廣使用,其中分為必修5冊,選修15冊。這套新在世紀裏誕生的全新教材,注重內容的現代化和開放性,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麵貫徹與落實素質教育的精神,共選入魯迅作品11篇(另有選修1篇《未有天才之前》):《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在整套教科書編選篇目中占比為3.7%。
人教版教育部統編本義務教育教材和普通高中教材分別在2017和2019年投入使用,魯迅作品篇目調整後增加1篇。初中刪掉了《風箏》《雪》,增加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高中增加了《為了忘卻的記念》《阿Q正傳》(節選)。本套教材由於課程改革後必修課課時減少,整體教材篇幅壓縮,魯迅作品在整套教科書篇目中占比反而上升為5.7%。在改革開放以來初高中語文教材入選作品統計中,《故鄉》被選入14套語文教材,《孔乙己》為13套,《藤野先生》為12套,《社戲》為11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10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10套,《祝福》為10套,《記念劉和珍君》為10套,《阿Q正傳》為9套,《拿來主義》為10套,《為了忘卻的記念》為9套。這些作品堪稱“最經典”的課文,上述每一篇都曾入選十套以上的語文教材,是幾代中國人最為耳熟能詳的篇目。
麵對這些確鑿的數據,你還能說中學語文教材在“去魯迅化”嗎?當然,也有一些魯迅的文章被“拿下”,比如,我讀中學時學過的《文學與出汗》《答托洛茨基派的信》,還有以前曾經選入教材的《風箏》《藥》,在現在的中學語文教材中都沒有。但是,語文教材中選入的魯迅作品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根據教材編寫體係和教育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這是基於beplay體育手機教材的統一規劃、考慮一線的教學反饋後作出的正常調整。語文教材選什麼文章,不僅僅是視其內容,還要看其是否符合beplay體育手機生的認知特點,是否適合於教學。魯迅有的文章思想非常深刻,但不適合於中學語文教學。今天我和一位高中語文教研員老師聊的時候,她說:“《藥》無論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一篇非常棒的短篇小說。但作為語文教材的課文,我認為不是最佳的,因為它不適合於教學。《風箏》也是這種情況。”我小時候讀《文學和出汗》《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就讀不懂,長大以後讀懂了,卻不認為這是魯迅最好的雜文,更不認為這是初中生必讀的課文。國家的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不斷地在調整,有些年選入魯迅某篇文章,後來又不選了,過了幾年再選上,比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就是這種情況。這不很正常嗎?為什麼動一篇魯迅文章,就要上升到“去魯迅化”的高度去抨擊呢?除了課文,統編初高中語文教材還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魯迅作品。第一,通過課後的“思考探究”進行拓展閱讀。比如,學習《藤野先生》,要求學生拓展閱讀《〈呐喊〉自序》,理解魯迅的人生選擇;學習《孔乙己》,要求拓展閱讀《示眾》《藥》等小說,分析、理解其中的看客形象。第二,通過“名著導讀”板塊拓展閱讀。教材在七年級上冊設計了有關《朝花夕拾》的名著導讀板塊,聚焦魯迅的散文作品,引導學生從“魯迅的童年”“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等專題開展《朝花夕拾》的整本書研讀。第三,通過選入其他人回憶魯迅的文章,豐富學生對魯迅的認識。比如,七年級下冊選入蕭紅《回憶魯迅先生》,通過生活瑣事,還原一位“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再如,在《藤野先生》之後補充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中的片段,幫助學生理解魯迅“棄醫從文”的經曆。看看,中國還有哪位作家享受了如此崇高的文化地位?今天,那位為我提供中學語文教材並和我聊這個話題的教研員老師說:“平時忙碌,聽外麵議論魯迅文章被刪,我都沒在意。今天你做這個調查,我認真看了一下,才感覺到,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是非常突出的。”事實已經非常清楚,所謂“去魯迅化”所謂“中學語文教材刪除魯迅作品”……純屬子虛烏有!
我不明白,那些人為什麼要振振有詞地抨擊根本就不存在的事兒呢?這是一個謎。
而一聽說“魯迅文章被中學語文教材刪除”,更多的人跟著抨擊,一時網上沸沸揚揚,群情激憤,即使官方出麵澄清也不聽不信,反而諷刺挖苦。究其原因,我想還是源於魯迅在中國的特殊地位。魯迅是中國人心中不可撼動的“民族魂”,他的目光穿過近百年的風雨,依然注視著今天的中國。廣大的中國人民對他的愛戴是發自內心的。以我為例,如果說“文革”中的我被強行灌輸魯迅文章時,我特別反感他,但隨著歲月的推移和閱曆的增加,我越來越覺得魯迅作品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反複閱讀的經典。讀魯迅,就是讀中國,而且是讀今天的中國。所以,許多人一聽魯迅的文章被“撤出”中學語文教材,就急了,這也很自然。何況,魯迅筆下的醜惡現象,在中國並沒有絕跡,他所塑造的阿Q依然是今天每一個中國人的鏡子,但我們目前的環境,讓我們不便表達我們內心的某些憤怒,於是我們通過讀魯迅,可以曲折地抒發我們的情感,或者說可以含蓄地表達我們的觀點。雖然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是有限的,但少年時代魯迅走進我們的心靈後,便會終身陪伴著我們。如果真的“去魯迅化”,我們的後代便忘記了魯迅的存在,哪還有誰能夠像魯迅一樣說出我們想說而說不好甚至不敢說的話?所以,一聽說“中學教材中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便產生了一種捍衛魯迅的激情與壯誌,這也很正常。但是,我想說的是,親愛的同胞們,當你一聽說類似傳聞時,隻要稍微去翻翻你孩子書包裏的語文書,這樣的謠言便不攻自破了。魯迅曾說:“謠言的泛濫與反複出現,證明了其實,中國本來是撒謊國和造謠國的聯邦。”(《致孫伏園》)魯迅還說:“笑裏可以存刀,自稱酷愛和平的人民,也會有殺人不見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謠言,但一麵害人,一麵也害己。”(《謠言世家》)古人說:“謠言止於智者。”那麼,聽了不實之詞後不願做起碼的核實,便跟著義憤填膺起來,這算不算是智者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