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雷朝滋:強國建設 高校科技何為
2023-03-04 09:14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作者:

  3月2日,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中關村軟件園聯合主辦的2023“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在北京舉辦,240餘家北京企業和170餘所國內高校在現場開展精準對接。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在致辭中介紹,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同謀劃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提出“七個一批”重點任務,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調動高校和企業兩個方麵積極性,增強校企協同創新的內生動力,著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發揮高校科技和人才的雙重優勢,組織高校科研人員、優秀博士生等,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解決企業難題,推動高校與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在2023“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上的致辭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 雷朝滋

  同誌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對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中關村軟件園主動擔當、勇於擔當,聯合主辦2023“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大會的順利舉行表示熱烈祝賀,對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長期以來對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2022年,教育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以來,各地各校積極行動,促進產學研融合更加緊密。今天,2023“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的舉辦,推動“千校萬企”行動的貫徹落實迎來一個新的熱潮。借此機會,我結合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校企協同創新這個主題,從“強國建設、高校科技何為”“高校科技要轉變學風、真做真為”“校企協同、大有可為”三個方麵,和大家作個交流。

 第一,強國建設、高校科技何為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懷進鵬部長強調,教育係統要深刻認識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有力回答“強國建設、教育何為”這一時代課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紮實落實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高校科技戰線要主動在“強國建設、教育何為”這一大的時代課題下,認真思考和回答“高校科技何為”。

  一要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思考高校科技何為。過去,黨代會報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經濟建設中,教育一般安排在社會建設中,人才一般安排在黨的建設中。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重要論述,並擺放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之後的突出位置,極具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更好地與國家戰略需求結合,著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切實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二要立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思考高校科技何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二十屆二中全會指出,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依然麵臨不少深層次矛盾,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複的基礎尚不牢固,各種超預期因素隨時可能發生。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主動發揮科技創新的優勢,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貢獻力量,才能展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一方麵,要瞄準“卡脖子”問題,利用基礎研究優勢和已有技術積累,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破傳統賽道上的“壁壘”,為關鍵領域產業自主可控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麵,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加快原始創新重大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三要立足國家創新體係建設,思考高校科技何為。高校、國家實驗室、科研院所、企業是國家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定位。近年來,企業在創新體係建設中的作用愈加突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黨的二十大又進一步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技術創新主體、到創新主體、再到企業主導,這些表述的調整充分體現了我們對企業創新能力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對企業創新能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深化。高校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內涵,在持續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同時,強化與企業協同創新,實現優勢互補,加快提升國家創新體係整體效能。

  高校要從以上三個方麵,尋找各自的定位,把“高校科技何為”作為謀劃、推進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努力為強國建設貢獻高校力量。

 第二,高校科技要轉變學風、真做真為

  近年來,教育部始終堅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準確識變、主動求變、積極應變,加快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有力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2022年8月,印發《關於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幹意見》,引導高校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加強有組織科研,加快科研範式和組織模式變革,強化與國家戰略緊密對接,更好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當然,高校科研是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兩條腿走路。自由探索要繼續提升和強化,但是在這個基礎之上,要大力加強有組織的科研。這是高校的短板。要凸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必須要加強有組織科研,靠“散兵遊勇”是不行的。

  從重點任務來看,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重點是要圍繞四個方麵下功夫。

  一是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加強基礎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如果我們僅僅著眼於補短板,不在原始創新上下功夫,我們會始終處於被動;要變被動為主動,就必須鍛長板。鍛長板就是要加強基礎研究,在原始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要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係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目前,高校在戰略導向的體係化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都比較薄弱。教育部將進一步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啟動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建設,持續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瞄準若幹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組織跨學科團隊,長期堅持、長期積累,力爭不斷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

  二是在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下功夫。要突破“卡脖子”問題,我們必須要加強產學研融合,這是由我國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所決定的。首先,“卡脖子”問題,主要是源頭不清。高校有基礎研究優勢和技術創新的積累,在這方麵必須肩負起責任,弄清“卡脖子”問題背後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其次,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這就需要校企協同發力、同題共答,發揮各自的優勢。教育部正在謀劃實施“有組織攻關重大項目培育計劃”,既加快戰略高技術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又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製高點,強化問題導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科技的命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在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上下功夫。主動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武漢地區等為核心,充分發揮高校的區位優勢和學科人才優勢,開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資源聚集,強化與產業融合,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組織科研進行先行先試,圍繞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進行先行先試,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更好融入區域重點產業發展中,支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四是在提升行業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高校要樹立服務企業就是服務國家的理念。主動與行業產業部門對接,提升企業(包括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通過這四個方麵的部署,引導高校科技更加有力支撐國家現代化發展。

  從總體思路來看,有組織科研,就是堅持需求導向,從過去能幹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轉變到國家需要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過去一段時間,高校科研追求數量、追逐熱點、學風不實的現象比較嚴重。習慣於“有什麼食材就炒什麼菜,不管你吃還是不吃”,現在要更多去瞄準國家需求,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去攻關;經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缺少長期堅持、“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從專利看,目前,我國高校有超過96%的發明專利無法實現產業化,遠低於企業和科研院所。專利等科技成果隻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能轉化,數量再多也沒有實際意義。從論文看,2016年中國發表學術論文42.6萬篇,首次超過美國40.9萬篇,成為全球第一。2021年中國SCI論文總數已達61.7萬篇,首次超過美國56萬篇,成為全球第一。高校貢獻了大約80%,但是還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科技工作不能把發表論文、申請專利作為目的,論文、專利隻是科研成果的表現形式,是載體。科研評價不能隻看論文數量、專利數量,關鍵要看創新質量和貢獻,看科技成果是否真正轉化落地。具體而言,基礎研究要看有什麼重大原創發現和突破,技術創新要看究竟為國家、為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為產業發展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們要通過有組織科研,進一步扭轉高校的學風,實現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追求創新的實際貢獻的轉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作出真正貢獻。今後檢驗高校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為國家解決了多少問題,做成了多少事。總的說,新時代新階段科技工作重點圍繞“實”和“深”作文章,“實”是指學風、作風,要紮紮實實,要務實,要落實,要潛心學問、水到渠成。“深”是指質量和貢獻。目前,對於這些問題,大家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轉學風工作需要持久推進。

  近年來,教育部聯合工信部、科技部、國知局等部門共同采取一係列措施,扭轉高校的作風學風,推動高校科技創新往實裏走、往深裏走,真真正正為國家發展和產業進步做貢獻。我們共同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就是要發揮企業作為出題人、共同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推動高校科技創新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我們共同實施“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目的是以培育能夠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高價值專利為牽引,引導高校聚焦國家戰略需要和產業需求,加強高質量科技成果創造,加快實現產業化,提升高校專利質量和轉化效率,努力改變96%以上發明專利沒有產業化的問題。我們共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探索布局未來產業科技園,目的也是為了把高校科技成果與產業更好對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希望高校科技戰線特別是今天在坐高校的同誌們,都能深刻認識新時代新征程所提出的新要求,從我做起、從所在部門做起、從所在學校做起,扭轉科研導向,重塑科研價值觀,打造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文化,共同推動高校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第三,校企協同、大有可為

  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推進高校有組織科研的重要內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要靠企業高質量發展。高校具有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人才彙聚的特色,與企業具有天然的優勢互補性。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為支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2017-2021年,五年間,高校接受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總額超過3200億元,其中2021年較2017年增長69.12%。

  但有組織的、目標明確的、成效顯著的校企合作還遠遠不夠。高校對服務企業就是服務國家戰略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落實還不夠主動,與企業、地方合作,往往還主要是奔著資源去;與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合作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同時,新形勢下企業高質量發展也麵臨一些新的困難。從企業自身發展看,近年來,我國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但是還普遍存在科研經費投入不高、創新人才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等情況。從國際產業競爭看,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的局麵尚未根本扭轉,部分龍頭企業、核心產業麵臨停工停產的風險。從新冠疫情影響看,當前,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向好,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但受三年多疫情影響,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正麵臨經營困難等現實問題。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根本靠科技;破解產業鏈受製於人的問題,關鍵在科技;提振企業發展信心,離不開科技。

  正是基於以上新的形勢,我們共同謀劃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提出“七個一批”重點任務,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調動高校和企業兩個方麵積極性,增強校企協同創新的內生動力,著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發揮高校科技和人才的雙重優勢,組織高校科研人員、優秀博士生等,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解決企業難題,推動高校與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幾個部門為校企協同搭建了一個合作舞台,今天的對接大會為舞台增添了更為亮麗的色彩,但主角永遠是高校和企業。特別是高校,現在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要有更多的高校出現在校企對接活動上,主動參與、主動推介、主動展示。希望高校、企業都能真正行動起來,共同推動校企協同創新向更大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發展,讓夥伴關係更加牢固、協同成效更加顯著。在這裏,我就落實“千校萬企”行動再強調三點。

  一是高校要把企業的技術難點作為科研攻關的重點。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強與行業部門、企業的合作,完善“企業出題、共同答題”機製,支持高校圍繞企業需求開展攻關。目前,我們正在與稀土集團等進行戰略合作,把企業需求向高校發布,共同支撐產業發展。同時,教育部創新平台,特別是技術創新類的平台的新建,今後主要就是圍繞產業鏈進行布局,麵向產業需要,引進人才、組建團隊、開展攻關。在各類平台新建、評估和獎勵評定等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增加企業專家的數量,請企業專家幫我們審核把關。

  二是要協同攻克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很多“卡脖子”問題都是長期存在的,隻是別人沒限製的時候,我們沒有緊迫感。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單獨依靠企業或者高校也很難完成。要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共同梳理產業鏈上的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凝練提出攻關項目,分別發揮人才、技術、資金、產業等方麵的優勢,主動開展協同攻關,加快攻克“卡脖子”技術,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保障,彰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三是要協同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近年來,國家層麵出台了一係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但是高校還有大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需要加快產業化。這些技術為我國關鍵領域發展提供了“換道超車”的可能。這些成果的轉化僅僅靠部門政策激勵,短期內也很難實現,需要企業加大支持,給高校的技術在生產線上實踐、迭代、優化的機會,縮短產業化周期。如果我們能共同推動產業化,那麼就能夠加快開辟更多的新領域新賽道。

  同誌們,新時代是奮進的時代,科技創新是引領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幹事創業的舞台無限寬廣。科技工作隻要真做真為,一定大有可為。最後,預祝大會圓滿成功,也希望借助此次校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的舉辦,推動校企合作邁上一個新台階。

  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2022雷司180.jpg
教育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