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軍:智慧教育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3-08-15 16:25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作者:


智慧教育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當前,隨著大數據、大模型的不斷發展演進,人工智能成為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最大因素。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推進了教育形態的發展變化。在向智慧社會邁進過程中,教育發展將由“規模擴展”轉向“以人為本、自主創新”。究其根本,在於授業解惑的教育模式、工業標準化教育觀念已無法完全適應當下由於人工智能、AI和元宇宙對教育帶來的新變化。教育正從工業化向智能化轉變、從標準式向創新式發展,這一轉型將打造出一個內容精準、自主個性、群智協同、學創合一的智慧教育生態。教育生產力的變革促進了教育生產關係的重塑,傳統以人(教師和學生)、機(信息技術媒介)、物(知識)構成學習空間的教育生產關係轉向以人為中心,機(教育大模型)、物(新知識)、穹(元宇宙學習空間)協同發展的新的教育生產關係,實現智慧時代教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再平衡。

  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人本性、成長性、持續性”,即以人為本、知識衍新、創新湧現。一是以人為本,其核心是學生有價值成長、教師有價值成就,這就要求學校從入學、實踐教學、畢業設計、專業教育等各個環節個性化設計學生成長路徑;同時,通過學術賦能、因材施教等方式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二是知識衍新,北京理工大學提出了五維教育,通過時間、空間和知識維度的貫通融合,打造無處不在、高質即時、融感聯動的教育空間,實現知識的智能驅動、成長衍新。三是創新湧現,將教育大模型(如,ChatGPT等)運用於教育教學中,利用其知識快速獲取、啟發互動、本質探索和衍新創造的特點,幫助學生提升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

  智慧教育不隻是技術手段的變化,核心是促進了知識與知識、創造與創造之間的新的關係的產生。北京理工大學將智慧教育理念貫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中,提出了“寰宇+(iSPACE+X)”計劃,體係化重構思政教育、專業設計、教育教學方法等核心要素。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實施全體係、全鏈條、全流程的培養體係革新。麵對新時代人才需要及學生成長特點,從專業學科一體設計、培養方案重構、教材課程優化等方麵進行改革,重點打造全數字化課程。著力推動“三譜合一”(知識圖譜、素質圖譜、能力圖譜)下的人才培養,通過將知識圖譜與學生的素質圖譜進行匹配,最終構建出學生的能力圖譜。學校正在形成新的教育範式,把智慧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領域。

  二是推動知識衍新,打造集感知、網絡、計算、服務為一體的智慧教育平台——“延河課堂”。北京理工大學延河課堂是學校智慧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實現了數據共享、知識互聯、群智協同、教育智學等,推進了知識的衍新創造。以“熵”為例,熵已經從最開始的熱力學概念延伸擴展到信息學、社會學、生物學以及經濟學等領域,實現了知識的增值、遷移和創造,並構建了其特有的知識空間。在智慧教育中,學生們不僅學習某一知識點,而是掌握整個知識空間。

  三是加快創新湧現,以教育大模型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北京理工大學構建了以模擬教學場景的學習大模型、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知識大模型、以培養創新思維的大模型,不斷推動實現新知識的衍新創造和創新能力的持續湧現。例如,北理工打造了“數字徐特立”,為學生們講授黨史、校史;在第13屆挑戰杯中首創數字參賽者——靈,並打造了元宇宙空間;學校數字仿真團隊在2022年北京冬奧以及第31屆大運會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未來,智慧教育將朝著綠色教育的方向發展。在智慧教育的技術和理念的基礎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實現人盡其才、教學相長、和諧共生,即通過智慧教育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提升人才培養效能,最終造就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7月31日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北京理工大學 2022-04-22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