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大學履行文化傳承創新職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學是人類文明智慧結晶之所在,是創造、涵育和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現代大學自誕生以來,主要職能從人才培養拓展到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我國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中將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大學的新職能,確立了大學作為文化保存、創造、傳播主體的重要地位,體現了高等教育與文化發展之間的密切聯係。
進入新時代,我國大學要勇擔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魂”和“根”,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譜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當代華章。
堅持“兩個結合”,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重要論斷,是“兩個結合”的具體體現。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教育的曆史,就是一部以馬克思主義指導高校發展的曆史。
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需要,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和改組的上海大學,為黨的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幹部。後來,中國共產黨又先後建立了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延安大學、華北大學等一批高校,其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服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麵對高等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中央加強黨對高等教育的全麵領導,引領高校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新探索,人才培養成效非常顯著。
與此同時,紮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紮根中國大地”的題中之義。經過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形成了清晰的以德育為核心的育人理念,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深刻體現,也生動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和“德”辯證關係的理解,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培養的人才與現實需求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一些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所需的基礎型、創新型、戰略型人才供給不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要毫不動搖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把高等教育同國家發展的目標和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提升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必須堅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用中華民族偉大實踐所體現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鑄魂育人。這是“兩個結合”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必然要求。
堅持“兩個結合”,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傳統精神深深植根於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係列戰略性重要部署,為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快速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思想政治工作體係貫穿人才培養體係的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其中的“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當代高等教育要引導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思政課教師更加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教學能力,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衛者和傳播者,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要在中國語言文學、曆史學、哲學、考古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打造一批研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金課”,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用好社會實踐這個“第二課堂”,鼓勵研究、傳播、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重視本科招生階段誌願選擇對青年誌向的影響,引導青年學生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北京大學已將中文、曆史、哲學、考古等優勢專業納入強基計劃,選拔培養有誌於投身文化傳承創新事業的青年學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儲備優秀人才。
堅持涵育學術,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學理支撐
創新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動蕩變革呈現新的特點與趨勢。不同文明如何相處、人類文明去向何處成為世界關心的重大問題。
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正處在關鍵階段,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如何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成為備受世人關注的重大命題。回答上述兩個問題,需要深刻理解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也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使命。高校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體現繼承性和民族性,堅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獨特資源。高校要統籌用好專家學者、圖書文獻、課堂教學、青年學生等力量和優勢,從理論、曆史和實踐等多個角度挖掘、闡發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弘揚其中跨時空、超國界的文化精神,使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特別是要通過精深且富有創造性的學術研究,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致力於解決我國和世界發展麵臨的重大問題,積極探索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的學理方法,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大學理支撐。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深刻演進,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科學在社會範圍內廣泛應用,也給人文學科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挑戰與機遇。北京大學在文科學科建設實踐中倡導新的教育和學術方式,突破傳統範式,推動數字與人文相融合,建設了語言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考古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文理交叉融合平台。《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等一批建設成果已初步顯現。
堅持開放包容,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世界文明搭建溝通橋梁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我國高校的國際交流事業是中國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的生動寫照,麵對風雲激蕩的國際環境,要更加堅持對外開放,堅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國際合作,加快培養懂中國、懂世界和造福國際社會的優秀學子。
習近平總書記先後給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南京審計大學等高校的留學生回信,是希望留學生們加強交流、互學互鑒,多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為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積極貢獻力量。
高校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發揮教育對外開放的作用,改進質量效益,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合作,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要通過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強大的學理支撐。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北大麵向留學生開設《中國概況》等課程,引導他們“在中國看世界”和“在世界看中國”;在福建、雲南、新疆、北京等地設立交流實踐基地,組織留學生親身感知中國式現代化。北大把2023年確定為“國際戰略年”,努力發揮“教育外交”“科技外交”特色優勢,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促進各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間的真誠交流,共同為促進人類的文明和諧與世界的發展繁榮作出新貢獻。
(作者:龔旗煌,係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