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新華網思客共同主辦的“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新形勢與新任務”——紀念改革開放45周年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研討會在海南海口舉辦。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劉興華出席並發表演講。他認為,正是因為在最大程度上凝聚改革共識,順民意、集民智、彙民力,改革開放才能在華夏大地煥發出無窮的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全麵深刻地回顧曆史,是為了更加理性準確地把握當下,進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未來市場化改革仍是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速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我們必須向改革要動力,以全麵深化改革來破解發展中的矛盾和難題。
劉興華教授出席並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主要觀點:
今年國慶節期間,我沒有加入旅遊人潮。雖然對促進消費沒有多大貢獻,卻有機會認真閱讀了幾本有意義的書,其中就有《親曆改革》。這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遲福林院長以自己親身經曆,詳細描述中國改革開放45年輝煌曆程的新著。這本書讓我再次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從45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學到了什麼?利用今天這個機會,我想講以下幾點。
回首過去是為了創造更好未來
45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成為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即使是想象力再豐富的人,45年前也無法構思出今天的圖景。
現在正值金秋季節,如果我們再回顧46年前,也就是1977年的十月,華夏大地上千百萬年輕人和中年人正在準備參加被中斷了十年的高考。
兩個月後的那個冬季,大家放下鐮刀鋤頭、放下扳手鐵榔頭、放下槍杆子,走出田間地頭、走出工廠車間、走出部隊營房,懷揣夢想、走向考場的時候,他們肯定也無法想象後來四十多年間整個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然而,當年正是在安靜的考場,在考生們筆下,開啟了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新時代。
恢複高考製度,奏響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先聲。整整一年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消息通過報紙和電波傳遍全中國、傳向全世界。
改革開放劃時代調整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走向,深刻改變了每個中國人的前途命運,重新標注了中國在全球坐標係上的曆史方位。改革開放使中國產生自近代以來對世界的重要影響。中國以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參與塑造了新的全球發展格局。
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成為一代中國人最重要的集體記憶,也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古希臘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曾經說過:“倘若對過去的一切逐一尋根究底,過去的一切會使我們特別注意到將來。”全麵深刻回顧曆史,是為了更加理性準確地把握當下,進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國家發展的秘訣和魅力在於人民的活躍與創新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使用過糧票、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沒有點過煤油燈,沒有用過縫紉機,沒有經曆過當年價格雙軌製、價格並軌、價格闖關引發的社會陣痛,沒有親身感受當年供給短缺與如今商品豐富之間的巨大反差,很多人並不清楚社會活力到底是如何煥發出來的、曆史脈絡究竟是如何演進到現在的。
在國家實行高度計劃經濟的那個年代,全國人民雖然可以“勒緊褲腰帶”辦成幾件大事,但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國民受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而且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在不斷拉大。這些差距通俗地概括,就是“短缺匱乏”“簡陋落後”。在一個“票證”滿天飛,生產要素不能實現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社會,是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現代化的。
中國先賢講“順勢應變”“唯變所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哲理,也是曆史經驗,更是國家和民族可大可久、綿延不衰的密碼。在近代史上,中國已經失去兩次工業革命和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機遇。如果繼續在貧窮、落後、封閉中徘徊不前,中國不僅實現不了現代化,而且還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世界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許多發達國家再次調整產業結構。能否抓住這個曆史機遇,加快國家經濟建設,成為中國人民麵臨的重大抉擇。
國家能不能順利發展,與其自身能不能隨著內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製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相關策略密切相關。
1978年10月,鄧小平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日本,這是新中國成立近30年後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訪日。10月26日那天,鄧小平乘坐新幹線列車從東京前往京都訪問,當日方陪同人員問起乘坐感受時,他一語雙關地回答:“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鄧小平回國不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式拉開。
但是直到1998年,也就是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也隻有日本的2.6%;而到如今,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日本的37%。中國複興號動車組的性能,也已經超越了日本新幹線。
這就是改革開放,緣起於國家的落後和差距,魅力和秘訣在於人民的活躍與創新!
每一代人都有責任創造屬於自己的曆史
在曆史大潮中,一個人的理念、選擇、堅持和努力,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同樣,一代人的眼界視野、思維方式、認識水平和奮鬥精神,往往引領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正是在45年前,黨中央順應時代大勢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政治決斷,才讓億萬中國人有了新的人生選擇和奮鬥曆程。
今天這個論壇是在海口召開。31年前的現在,也就是1992年冬天,我第一次有機會到海南出差。當時海口市區到處在修路蓋房,變成了一個“大工地”;而三亞基本上還沒有開發,一眼望去就是一片“大荒地”。整整十五年後,也就是2007年冬天,我有機會第二次到海南出差,那時海口已經成為一座優美的省會城市,三亞已經成為一座令人向往的國際旅遊城市。最近幾年來,海南自貿港建設又把海南全省推向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也把整個海南島“變小了”。站在海口和三亞機場的免稅商店,會有一種身在異國他鄉的感覺。
這還僅僅是在海南。放眼整個華夏大地,45年來翻天覆地的巨大的變化,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心血、汗水和淚水。
人生是一本大書。我相信,在我們這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許許多多的人們投身於時代波濤前沿,經曆幾十年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每當回首昔日往事、回顧心路曆程的時候,心中都有一本書,而且是一本非常厚重的大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曆史責任。如今,全麵深化改革開放這個曆史重任,正落在年輕一代的肩上。
不斷凝聚全社會共識才能持續產生發展活力
45年來,篳路藍縷、循序漸進、盡精微而致廣大,改革開放使中國出現巨大曆史性躍遷,殊為不易。其中有何緣由?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45年來,從當年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到現在的全麵深化改革開放,這中間哪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的成功不是順民意、得民心的結果?
改革開放就是要讓全社會“活躍起來”,這是對改革開放最形象的概括。正是因為最大程度上凝聚改革共識,順民意、集民智、彙民力,才在華夏大地上煥發出無窮的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
45年來,改革開放讓全中國每個人、每個家庭、城市鄉村、各行各業,都實現了實實在在的發展,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麵對當前對外開放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就改革開放事業來說,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決心更關鍵的是擔當,比擔當更重要的是智慧。決心、擔當和智慧來自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凝聚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共識。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建議建設一個“中國改革開放展覽館”。建設這個展覽館不是單純為了沉浸於對過去的回憶,而是為了真正認識曆史,更好地麵向未來。為建設好這個展覽館,現在就可以在全社會征集改革開放實物資料、音像記錄、家庭故事、個人經曆,特別是廣泛征集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建言,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和擴大共識,汲取各方麵的思想智慧,進一步激發全體人民的力量。
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
毋庸諱言,在禮讚改革開放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都有其局限性。如果再過100年、200年、300年,當後人回望和審視這段曆史的時候,一定會有與今人並不完全相同的評價。這就如同我們現在評價過去的曆史。但是我相信,無論如何,隻要立足大時代的經緯,後人一定會作出這樣的評價,那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5年,是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史以來,一段十分難得的黃金發展時期。
45年的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我們仍需繼續跋山涉水。特別是如今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正處在一個新的曆史關頭,任何猶豫、停頓和退縮都會造成曆史的倒退。
13年前,也就是201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到去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突破1.27萬美元,僅僅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實現現代化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我們既要樂觀麵向未來,同時更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我們既要堅持戰術上的勤奮敏捷,更要有深邃長遠的戰略洞見,尤其是要認清和把握世界大勢。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是讓中國人民“組織起來”,45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是讓全體人民“活躍起來”,那麼我認為,如今的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就是要讓我們的經濟社會更加活躍起來,但是同時還要真正規範起來。因此要增強改革開放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和前瞻性,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世界曆史上,每個國家走上現代化的方式各不相同,道路各有差異,並無一定之規。然而在對外開放的條件和環境下,通過不斷改革完善自身的治理體係和治理方式,有效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讓全體國民有安全感、公平感、獲得感、幸福感,讓所有從業者葆有創業、創新、奮鬥的熱情,從而在最大程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大概是現代化的基本特征。
英國曆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曾經對世界文明史進行比較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在6000年的人類文明史上,曾經出現過20多種文明形態,其中隻有華夏文明體係沒有中斷、綿延至今、生生不息。華夏文明之所以具備這樣的連續性,既緣於文明內生的發展動力,也因為善於與時俱進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而在當今時代,在14億多人口的中國實現現代化,為華夏文明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就必須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正如遲福林先生在書中所言:“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改革開放正麵臨新的形勢格局,肩負新的曆史使命,需要我們以更加積極的曆史擔當和創新精神,不懈進取、勠力前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