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張宗益:數字化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挑戰
2023-12-28 10:58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作者:


數字化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挑戰

張宗益

(2023年12月10日)

  當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深刻改變了人類工作、學習、生活和認知方式,也深層次影響著高校的發展理念、辦學體係和人才培養模式,給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數字化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呈現的新特征

  伴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創新應用,教育在不斷被重新認識和再定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至少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麵的新特征。

  一是師生關係的改變。在傳統教與學的模式下,教師主要承擔知識技能傳授者的角色,學生是知識技能的被動接收者。數字化時代知識封鎖性、壟斷性基本被打破,師生關係已然發生了重要轉變,逐漸由傳統的權威服從轉變為獨立平等,以“師生”為主的二元主體關係將被新型“教師—學生—AI”多元主體的交互結構取而代之。這種交互結構要求教師擁有良好的人機協作能力,能夠激發師生開展開放性、探索性的深度學習,教師也將從知識的傳授者向活動的組織者、人格的引領者和道德的培養者轉變。

  二是培養重心的轉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輔助師生更好地完成基礎、繁瑣、重複性的工作任務,提升教學與學習的效率和精準性,甚至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助理和私人學習顧問。隨著知識和信息變得唾手可得,單一學科、批量生產的工業化教學和管理模式將不再適應數字化時代的人才培養,“知識儲備”型人才已難以適應時代要求。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跨學科思維、多學科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將成為人才培養的重心。

  三是對話教學的回歸。過去,我們通過長輩、老師和課堂等獲取新的知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搜索引擎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主動求知的主流方式。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興起後,學習方式又從“搜索即學習”,逐步轉向具有古老傳統的對話式學習。始於孔子、蘇格拉底等古代先哲的對話法和啟發式教學,將借助AI技術重新回歸到現代教育生態之中。這種學習模式將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認知加工,增進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和深度參與,讓師生成為“成長共同體”。

  四是新型規範的建構。在“師生”二元主體關係下,學術倫理、學術道德的界限相對清晰,也具備較為明確的規則。但隨著“教師—學生—AI”新型多元主體關係的出現,學術倫理、學術道德、學術規範將變得更加複雜。例如,有的學術論文創作借助了生成式AI技術,由此帶來學術道德風險和知識產權確定難題。如何防範AI技術濫用帶來的學術不端,如何精準識別論文中有AI參與的證據,如何有效界定AI參與的尺度,這些都迫切需要構建新的學術研究與知識創造的道德標準和規範體係。

二、數字化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的新挑戰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涵蓋了用數字技術改變傳統的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管理過程,這也倒逼全球的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未來教育的邏輯起點,對學生、教師和學校都帶來了全新的考驗。

  一是學生轉變思維觀念和學習方式的挑戰。傳統的學校教學為學生提供的是大眾化、標準化、灌輸式的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要求實現向探究式學習轉變,學生不僅要掌握不斷進化、迭代和升級的新知識,更要學會自主學習,培育和提升數字素養,學會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注重團隊合作並掌握人機協作方式,隨時隨地獲取知識、提升認知,實現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學生還需要具備使用AI工具學習、執行創造性任務以及人機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一步建立起超越AI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挑戰。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比拚的不是老師純粹的知識儲備量,而是融會貫通的綜合素質。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將由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為主,這對教師來說意味著知識結構、教學習慣和思維觀念的轉變。教師必須主動學會使用人工智能,及時了解技術前沿動態,既要具備學科內容、教學方法等實踐性知識結構,還要掌握技術知識。教師想要教給學生智慧和認知,就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刻,恰如其分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幫助和引導學生增強人類獨有的思維力量,提升人工智能所難以替代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

  三是學校升級教育環境和治理能力的挑戰。數字化時代,“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生態正在逐步形成,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界限日益變得模糊,這極大改變了教學環境,衝擊著高校的治理體係。學校要為教和學的資源配置、教和學關係的轉換提供新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研討、探究和創新的體驗空間,打造深入應用場景、解決實際問題、探索真知的開放場域,加快形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的包容性智慧教育範式。同時,數字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也推動高校治理方式發生轉變,比如,AI技術使校園服務更智能、決策更精準,但也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AI為學生個性化、彈性化、定製化學習提供技術支撐,但對製度彈性和人的協調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數字化時代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廈大探索

  近年來,廈門大學積極探索數字時代人才培養和教育治理的新模式。一是更新人才培養理念。適應信息化不斷發展帶來的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係的革命性變化,加強信息技術在學校教學、管理、服務、評價等現實場景中的深度應用,推動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教學的底層融合發展。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三個轉變”,構建通識教育平台、專業教育平台和多元個性發展平台的“兩類型、三平台”課程教學體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寬口徑、厚基礎”大類平台課程、“少而精”核心課程、“本研貫通、交叉多元”任選課程體係建設,開設具有高難度、高挑戰性的課程,融入高階科研訓練,引導學生跟蹤科學研究前沿。三是優化人才培養體係。深化大類招生培養改革,推進轉專業、選課程、選教師“三個全麵放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舞台。麵向本科生設立“貴重實驗儀器設備開放創新基金”,引導拔尖學生早進國家級實驗室或平台參與重大課題和科研創新。實施“南強優秀博士生培育計劃”,選拔和培養具有卓越學術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博士生。搭建全方位聯動的智能信息服務體係,健全基於數智賦能的內部質量保障體係,實現對人才培養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監測。四是構築卓越文化生態。強化“研究驅動、競賽撬動、培訓助動、評估推動、谘詢互動、示範帶動”的“六環聯動”教師發展服務保障,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推動教師主動擁抱新技術,通過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技術打造虛擬仿真實驗與實踐教學課程,在創新教學方式上先行先試、打造示範,以高水平師資、高水平教學成果支撐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

  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集中交叉點,將越來越被賦予培養人的想象力和高階思維能力的重任,大學的發展形式也將在智能化、信息化基礎上產生出新形態、新空間、新平台。大學應始終保持開放心態,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創新教育教學理念,促進教研相長共生,為全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創造優質環境。

  【本文係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12月10日在2023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的報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2-07-21 14:37
教育部 2018-01-0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