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嚴純華:以數字化助力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4-01-04 13:15
中國高教研究
作者:

  摘要:教育數字化在技術革新、教育需求、政策驅動、跨界合作與創新等多因素組合發力下已成必然、勢如破竹。西部高等教育應準確把握數字時代機遇,在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大學治理、研究創新、集群發展的基礎上,聚焦全麵加強基礎知識和關鍵技術創新、構建科研—技術—產業發展鏈、加快優化宏觀治理、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麵統籌施策、集中發力,努力構建資源共享、模式創新、生態重構的數字化教育生態,加快形成自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奮力開創教育強國新局麵。

  關鍵詞:數字化;西部高等教育;融合創新;高質量發展

  人類文明經曆了農業、工業、信息時代的變遷,經濟形態不斷重塑,產業迭代日新月異,正在向數字時代邁進。數字技術及其運用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入社會各領域,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對世界的認知,並越來越成為引領社會變革的重要驅動力。而數字技術與教育係統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教育領域綜合、係統、全方位的創新與變革,並使得教育數字化成為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數字化發展方向和規律,將為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可能。

一、高等教育數字化的發展向度

  教育數字化事關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和方向,決定著其能否適應教育普及化階段形式多樣化、學習終身化、培養個性化、治理現代化的多元需求。而數字技術革新、高質量教育需求、政府政策驅動、跨界合作與創新等多種因素疊加,則必將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一)技術革新驅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

  伴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迅速發展,由此集成衍化形成的數據流通、內容生產、數字孿生、感知交互、網絡與計算等技術,正在重塑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學術研究、教育管理與資源分配等環節。高等教育應主動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穩步有序地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全周期全要素的嫁接、嵌入、融合,加快推動教學、科研、管理等工具迭代創新,著力構建沉浸交互、虛實融合、智慧安全的教育教學場景、科研創新與中試平台、分布式協同管理平台等,努力推動高等教育智能化、高質量發展。

  (二)高質量教育需求拓展教育數字化內涵發展

  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已經實現曆史性跨越,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但我們依然麵臨著教育資源在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分布不均衡、發展不充分等現實問題。基於數字化技術的在線教育、遠程學習和個性化教學等數字產品和數字公共服務,突破了傳統高等教育的時域空域等諸多限製,較好地實現了科教資源跨領域、跨時空、跨層級、跨係統共建共治共享,有效擴大了優質科教資源覆蓋麵,成為實現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不同學習個體對個性化、終身化學習方式,以及高質量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反向拉動著教育數字化內涵的全麵豐富和形式的廣泛拓展,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走上發展快車道。

  (三)國家政策引領教育數字化快速發展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精準把握以數字技術助力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新機遇,製定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係的指導意見》《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一係列政策舉措,著力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尤其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2年,教育部大力推進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為先手棋和重要抓手,全麵優化優質資源供給服務,支撐教育重大改革任務實施,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和智能升級。我國教育數字化政策疊加效應正持續釋放,為高等教育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明確了方向、提供了支撐、拓展了空間。

  (四)深化跨界合作塑造教育數字化發展方向

  潘懋元先生曾指出,“對於高等教育來說,既要橫看,看到它的逶迤壯觀,又要側看,看到它的千仞雄姿;既要入山探寶,洞悉其奧秘,又要走出山外,遙望它的全貌”。這對理解和推進教育數字化,亦有借鑒。教育數字化本身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單一發展車道,而是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融合創新,需要區域、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和學習者群體等多主體之間的跨界合作。也隻有在這種多元互動的合作下,才能為教育數字化打開新思路新理念新空間。高校作為其中最關鍵的一環,需要充分發揮好教育、科技、人才結合點和高地的作用,加強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核心技術以及算力資源、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學術資源等方麵的合作共享,共同推動教育模式變革和教育生態重構。當然,也應共同應對數字技術“雙刃劍”給教育帶來的信息安全、數字鴻溝、科技倫理等風險挑戰,確保數字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教育實踐,真正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新質生產力。

二、數字化拓展高等教育發展的多維空間

  目前,我國已在教育信息化方麵探索了十多年,積累了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寶貴經驗。以蘭州大學為代表的西部高校更是將數字化作為教育理念重塑、結構重組、模式重建的有利契機,作為提高科研和教育教學水平、“換道提速”的重大機遇,不斷探索實踐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理念新路徑,並在拓展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育教學模式變革、推進集群發展、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麵取得了一些顯著成效,為更好更快實現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一)整合優化高校教育教學資源

  在數字技術加持下,教育突破了“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的內容局限和“學校圍牆”的時空界限,擁有了多樣化的學習場景和優質資源。近年來,我國在教育數字化方麵取得了一係列新突破、新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在線課程體係和教學體係;實施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等政策舉措,鼓勵引導廣大教師跨地域強強聯合打造線上“金課”,彙聚了海量優質學習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時時學習、廣泛學習創造了條件,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學習革命”。近年來,蘭州大學通過“送培到院”“專題培訓”“谘詢指導”等方式,完成200餘場網絡教學平台使用、數字化教學轉型和知識圖譜建設培訓,有力激發了教師建設網絡課程、數字資源、慕課的熱情,有效整合了教育教學資源、提高了利用效率。截至2023年底,蘭州大學建成並上線運行優質慕課資源111門,建成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部級2個;獲批國家級、省級一流線上課程22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41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6門;基於數字化教學平台開展的教學改革獲各類教學成果獎30項。學校先後榮獲全國“一平三端”智慧教學示範基地、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等稱號。

  (二)有力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模式變革

  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常態應用和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著高等教育理念、範式和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終身學習、全人教育等新的學習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以提升數字素養、數字技能為核心的跨學科教學內容加快更新,在線教學、協同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形式不斷湧現。數字技術在學業考評、綜合測評、就業服務、教師培訓等環節應用逐漸深化,跨班級、跨年級、跨學科、跨時空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持續壯大,交互合作、協同共進的教育形態進一步形成。近年來,蘭州大學把深化數字化教學改革作為一項係統工程,從技術、人員、資源和政策等方麵綜合施策,建成啟用了蘭州大學網絡教學平台,為師生提供了“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的網絡教學與學習空間。以該平台為載體引導教師建設線上教學資源,指導學生自覺貫通“課前-課中-課後”精深學習,推動了課堂數字化變革。目前,廣大師生已累計上傳各類教學資源50餘萬份,線上題庫題目數超過100萬;每日上線教師人數約700人,學生人數約18900人。可以說,數字化教育理念正逐步成為師生日用而不覺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師生願意采用網絡教學平台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課前上傳學習資源、發布預習任務;課中通過隨堂選人、搶答、主題討論、投票、問卷、分組討論等環節,增進師生互動;課後通過練習題、分組研討作業、班級自由討論、答疑等鞏固學習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三)加快建構高校集群發展新格局

  教育數字化浪潮下,數字技術和數字工具與教育的融合應用,讓校際間地域邊界、時域空域等被打破,教學邊界和學習空間在網絡上得到進一步擴大,教學科研的形式、內容被重新定義,進而使校際間合作交流、集群發展有了更多更便捷的可能。一方麵,全國乃至全球高校間可通過網絡空間共建共享數字課堂、數字科研平台、數字圖書館、在線期刊等,拓展學分互認、課程互認、師資互聘等合作內容,人人共享最優教育供給、高校攜手集群發展有了新場域新路徑。比如,蘭州大學牽頭聯合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16位教師跨校共建“配位化學”課程,采用“線上學習+見麵課+線下助教輔導”混合式教學模式,邀請院士、知名學者和專家在慕課中開展科學研究前沿見麵課並對社會開放,使學習者尤其是西部高校學習者可及時獲取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麵,高校通過數字化平台極大地促進了跨學科合作、產學研融合、國際交流合作,為彼此集群發展注入了創新基因。近年來,蘭州大學不斷挖掘數字技術在科研合作領域的應用潛力,在全國高校率先成立科學觀測台站管理中心,建設開放共享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體係,搭建穩定高效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網絡和數據共享服務平台,輻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每年接納國內外高校科研單位野外實踐實習和開展試驗研究的各類學生達2000餘人次,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在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麵不斷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不斷提升高校現代化治理水平

  數字化手段是高校提高治理水平、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工具,在大學現代化治理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高校通過建立數字化檔案、信息係統、數據管理平台,運用數智技術集成分析師生數據、教學數據、財務數據等,動態呈現機構運作狀況等各方麵信息,有效提升管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決策科學化水平,促進了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係統性躍遷。與此同時,通過將傳統線下業務邏輯升級為數字化流程,統籌數據的處理、流轉、存儲,以數據治理簡化集成業務流程,全麵提升了流程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一段時間以來,蘭州大學充分運用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持續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校園網出口帶寬達到34.5Gpbs,實現IPv4/IPv6雙棧100%覆蓋,建設校園無線網點位16000餘個,校園公共區域5G網絡實現全覆蓋,現已接入應用係統33個,麵向全校提供300個數據接口,共完成數據調用1.2億次;麵向管理幹部建設個人駕駛艙,全方位提供人員、資產、科研、財務等綜合數據指標,有效支撐了領導幹部運用大數據研判、管理、服務和促進學校改革建設發展,推動學校治理由“管控”向“智控”轉變,營造了智慧、綠色、高效的校園環境。

三、數字化與西部高等教育融合創新的實現路徑

  教育數字化是建設數字中國、實現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是加快形成教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由於西部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麵因素和高校之間的差異化發展,在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的過程中麵臨著諸多挑戰。比如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轉變,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加強,融合數字技術的教學質量有待提升,數字鴻溝依然存在,數字化教育治理體係尚不完善,國際數字教育交流與協同合作方麵還存在障礙等。因此,推動西部教育高質量發展,未來我們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麵發力。

  (一)加強基礎知識體係供給和關鍵技術創新

  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其本質特征是知識的依賴性和持續性。推進數字化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基礎知識和關鍵技術的創新。對於西部高校而言,要進一步提升高校在基礎學科領域對國際共同關注的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水平,形成可以分享並動態進步的知識體係。這就需要在教育教學中突出專業基礎課程、學科交叉課程和實踐教學的地位作用,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的人才培養中加強知識傳承與創新。要一體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進行有組織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更多原始創新和“卡脖子”問題重大突破。要在校本特色學科和優勢專業上下功夫、延鏈條,形成特色鮮明的關鍵技術研發體係,為數字化可持續發展提供知識基礎、關鍵技術等重要支撐。如西部高校可以探索建立區域“科技聯盟”,組織科研院所、高校等組建若幹“子聯盟”,聚焦西部特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人工智能、物質能源、生態環境、生命健康等科技前沿領域開展協同攻關,為教育數字化提供源動力。

  (二)形成教育數字化的科研、技術和產業發展鏈

  推動教育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賴於建立和完善一個既符合教育和認知規律,又符合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需求,更符合教育產品商業化的數字化產業體係,形成教育數字化的科研、技術和產業發展鏈。因此,西部高校要麵向教育數字化全生命周期,進一步健全政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創新機製,突出市場導向,調整優化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方向,促進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為數字化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要進一步加強師生數字素養,引導師生從熟悉數字化技術向自覺使用數字化思維開展學習、研究和教育轉變,實現教育數字化資源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的轉變。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根據數字化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提供支持政策和優惠措施,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由普及應用向融合創新的跨越發展。要進一步拓寬教育服務供給路徑,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數字化建設,拓展數字化產業市場需求,促進技術與商業深度融合,推動數字基座搭建、教育應用開發、基礎設施運維等教育服務持續健康發展,切實為教育數字化創造有利條件。

  (三)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教育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工具的嫁接或嵌入,更需要通過數字技術與育人理念、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學體係等深度融合,推動教育整體模式和方式革新升級。西部高校應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傳統和育人文化,穩步有序推進教育教學數字化改革。要聚焦教師“教”,探索人技融合新模式新載體,有效支持教師開展差異化教學、過程性管理,提升教學效果。要服務學生“學”,加強對“數字一代”成長規律和其個性化學習特點的研究,及時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增強學習體驗。要促進師生一起“研”,開放實訓實驗平台,創新智能實訓模式,全麵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同時,盡管教育數字化帶來了教育方式等方麵的革命性變化,但不能把技術異化為推動教育變革的唯一主導變量,回歸教書育人永遠是教育數字化的本質屬性和初心使命。要警惕“為數字化而數字化”形成資源浪費,避免“效率導向”而忽視教育教學內涵,避免“工具主義”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在把握教學模式與育人初心“變與不變”的深層邏輯中促進二者的深度融合,使得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相得益彰、深度融合,共同服務於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

  (四)加強教育數字化宏觀治理

  數字化發展曆經起步蓄能期、快速發展期和變革引領期,已實現從信息化到數字化的跨越。我們要著眼於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從國家戰略高度進行係統規劃和整體布局,建立政府、學校、教育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多元參與的共治機製,完善發展規劃、激勵機製、評估體係等與數字教育相適應的製度體係,形成更加包容和協同的教育生態係統。要健全適應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動態治理機製,持續優化教育頂層設計,變傳統“靜態管理”模式為“動態管理”模式,形成基於動態教育數字化實踐的動態信息反饋和動態政策調整機製,努力推進和管理教育數字化朝著可持續和全麵的方向發展。要優化經費支出,支持教育新基建,同時加大對西部地區的傾斜力度,彌合數字鴻溝,促進教育數字化均衡發展。要加強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以及教育機構與平台的監管,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製度,確保教育數據的安全和保護師生隱私。

  (五)著力推進教育數字化的國際交流合作

  教育數字化是實現全球教育互聯互通的重要工具。西部高校要深入認識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意義,緊抓共建“一帶一路”這個最重要發展機遇,激發國際化發展內生動力,增強西部高校數字教育“出海”的自覺性。要持續探究教育數字化發展路徑,通過在地國際化與在地中國化相結合,既能夠把西部教育特色和教育品牌“豎起來”、自信開放地“走出去”,又能夠把國際化的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引進來”、兼容並蓄地“轉化好”,為高校國際化發展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要依托數字化技術,加強與各國合作夥伴的全方位、立體化交流合作,通過人文交流、暑期學校、課程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等,拓展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要以數字化手段賦能科研創新平台,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攜手開展國際合作科研和工程項目,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嚴純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4年第1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23-08-23 16:42